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研活动总结 > 正文

认识的教案及反思(汇总20篇)

时间:2024-01-13 11:57:57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重要文件,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数字6》教案含反思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6的形成,认识数字6,理解6的实际意义。

2、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操作,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1、萝卜、青菜、磨菇卡片各6张,1-6数字卡片。

2、萝卜图片(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三倍),上贴各种图形;另备与萝卜上所贴形状相同的图形若干。

3、兔子拼图(幼儿人数的一半),反面划成6格,分别写上1-6的数字并剪开。同样大小的底板图也划成相应的6格,画上1-6的.圆点。

1、拔萝卜、青菜,采蘑菇(学习6的数数,认识数字6)。

(1)律动:师幼扮兔子随音乐“兔跳”。

(2)说说你(兔子)喜欢吃什么?

(3)为过冬备粮食:拔萝卜、青菜,采蘑菇。

(4)数数:有几个萝卜、几棵青菜、几个蘑菇。出示数字6,认读数字6。

2、分萝卜:学习6的形成,数数。

萝卜太少不够吃,请兔宝宝把每个萝卜分6分。

老师示范在一个萝卜上贴上6个图形,先贴5个红色的圆形,再贴1个绿的圆形,5个圆形添上1个圆形是6个圆形,把萝卜分成6份了。

幼儿操作:找图形贴到萝卜上。

出示拼图底板,上划成了六格,每格上画了圆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拼图6块,(数一数,认一认它们背后1-6的数字)请兔宝宝将六块拼图贴到底板相应的位置。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在活动后,大部分的孩子完成的不错。有几个小朋友认识了数字6,在拿出同等玩具时出了错误。在我一步一步慢慢地对他们几个再次引导最后也完成的不错。只有给孩子们时间,一定会越来越棒的。加油宝贝们!

认识五官教案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考虑到学生较小,识字量有限,生活经验较少等原因。我选择了《认识自己的五官》这一活动,我感觉学生对五官相对比较了解,应该有话可说,再者我认为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有必要让他们了解五官的用途,启发他们如何保护五官。否则他们经常用手挖鼻孔,经常把脏东西放在嘴里或把类似珠子的东西放在嘴里,如果有灰尘、沙子进入眼里就用手揉,这既不安全又不卫生。因此组织这项活动很有必要,它能提高小学生保护五官的意识,对他们很有教育意义。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五官,了解五官的具体作用,并懂得应该如何保护五官。活动一开始,我先和孩子们一起玩个“指鼻子”的小游戏。目的是为了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我通过课件让学生认识五官的名称。第二个环节是《指五官》游戏,让学生指指自己的五官,孩子们玩得很开心。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任选五官之一,用一句话来完整的说一说它的作用。然后出示一幅代表性的.图片来总结五官的具体作用:说、闻、看、听、尝。它们是人体上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行。活动的最后是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人物做得对吗?为什么?最后渗透到要保护五官这一情感中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五官。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多方面考虑,比较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多数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中,从而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要精炼。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学中的语言尤其要精炼、准确。比如在教学中,我问:“刚才我们所指的这些都长在什么地方呀?”多数学生们没有领悟到我所说的意思,如果我换成这样说:“刚才我们所指的这些都长在我们身上的哪个部位呀?”这样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看来我没有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我的意愿,最短距离让学生明白我的意思。

2.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形式要多样化。

3.老师在课堂中的调控课堂能力有待提高。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师是教育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由他们去设计,组织和实施。在师生共同参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的基本功对课堂教学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常常看到有经验的老师讲课时,潇洒自如,驾驶得法,一派大将风度,这不仅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素质,教学设计得法,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师应变有方,驾驭课堂及调控课堂的能力高强,而并非一些人所说的,这些教师具备表演者的天赋。这些应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认识相邻数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5以内相邻数的意义,感知其多1和少1的关系。

2、能够表达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彩色串珠、数字拼板、数字胸饰1—5、小房子的卡片每人5个。

活动过程:

1、走线,教师弹琴,让幼儿跟着音乐走线。

2、线上游戏:《好朋友抱抱抱》。

第一轮教师请出6个小朋友,边拍手边念儿歌:一二三,两人抱抱。(找到旁边的好朋友抱在一起)重复两次。第二轮教师可请9或12人一起来玩,边拍手边念儿歌:一二三,三人抱抱。(找到旁边的三个人抱在一起)重复进行两次。

3、回座位。

(1)教师按顺序出示小花形状的数字胸饰1——5,让幼儿认识。

(2)游戏:《小花开门》。

游戏过程:教师先请3个小朋友上来玩一次游戏,给幼儿按顺序带上数字胸饰1——3这三个,站成一排。教师说1号小花开门,带有数字胸饰1的那个小朋友做开门的动作,向前走出一步。教师再提问幼儿:“你们看看1号小花旁边的小花是几号啊?”幼儿回答:“是2号,他们两个是离得最近的”。教师告诉幼儿1和2是两个相邻数。再以同样的方式请出3号小花,3号小花开门向前走出一步。引导幼儿说出2和3是相邻数。(即离得最近的两个数就是相邻数,引导幼儿说出2的相邻数有两个,1和3)。

(3)教师出示彩色串珠让幼儿观察,然后回答相应的问题:“2比1多几?(2比1多1)2比3少几?(2比3少1)2有几个好朋友?(2有两个好朋友)是几和几?(1和3)。

(4)教师总结:像这样,1以上的每一个数都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比它少1,一个是比它多1。(即这两个数就是离它最近的两个数,也就是它的相邻数。)。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5、游戏《找朋友》。

教师可把全班幼儿分为5个一组上来玩游戏,并带数字胸饰,让幼儿记住自己的数字是几。游戏开始,教师可以任意说出一个数字,如教师说“4”,则请带有数字胸饰4的那个小朋友拉着比4多1和少1的两个幼儿一起站出来,(也就是4的两个相邻数请出列)看看谁最快最准,并给予表扬或奖励,并分别报出自己的两个相邻数(5或者3),并说出5比4多1,3比4少1。最后大家一起说出4的相邻数是3和5。(游戏可反复进行)。

本次活动开展得还算很成功的,大部分幼儿在课堂常规方面表现得都是挺好的,能够初步理解相邻数的意义,并能感知其多1和少1的关系,能够快速回答出5以内的相邻数。但经过家长们的反馈,有部分幼儿课堂常规不是很理想,没有完全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掌握得不够理想,这也是本次活动中本人所忽略的细节部分,所以在下次活动中我一定会特别注意这些细节,让活动目标更明确。在以后的每次教学活动中,我一定会顾及到所有的孩子,让家长们满意。

文档为doc格式。

认识圆柱体教案及反思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认识数学教案反思

用实物投影出示模拟钱币。(学生回答钱或人民币)。

师: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钱,我们中国的钱叫人民币。这些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板书)。

请你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

出示教材第52页第四幅主题图。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指名说一说图意。

先在小组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零花钱的,有存钱的习惯吗?存钱可以做什么?老师再指名回答。

认识数学教案反思

(1)师与生换钱。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5角。

1张1元可以换()1角。

2张1角是几角?

2个5分可以换()个1角。

1角可以换()1分……。

(2)生与生换钱。(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分别拿两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兑换。(学具中的模拟人民币)。

(3)学生独立换。(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小结:通过换钱活动,我们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

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认识人民币教案含反思

1、知道人民币的特征和面值。

2、了解货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1、幼儿对面值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有初步的认识。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幼儿了解:人民币的特征(都有国徽);人民币的种类(纸币和硬币);人民币的面值及相应的汉字。

二、人民币的换算关了解不同面值货币之间系:

1、幼儿展示各自带来的货币,并介绍自己带的10元人民币的组合。

2、出示纸币和硬币的分、角、元,介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0个1分等于1角,10个1角等于1元,10个1元等于10元。)。

3、换算练习(教师或幼儿出题)。

例:出示5角硬币,可以换几个一角?

出示10元纸币,可以换几张5元?几张2元?几张1元?

三、实践操作(游戏——“买玩具”):

出示一些贴有标价的玩具,请幼儿用自己带来的模拟买玩具。(最好每人能买到一个玩具。)。

告诉幼儿这是游戏,买来的玩具可以玩一会儿,以后再用玩具换回自己的钱。(用玩具模拟买卖比较合适,这样幼儿买好了可以玩,如果是食品和其他用品,幼儿不能吃和用,游戏的积极性会受影响。)。

买卖过程中的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识别玩具的标价,尝试进行货币的换算。

算错的顾客可以回到座位上继续思考,想好了再买。还可以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货币,让幼儿边摆弄边思考,降低换算的.难度。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摸摸、看看、分分、说说,发现了硬币和纸币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充分体现了幼儿在自我操作中获得知识的特点。幼儿参与积极性特别高。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了购物的基本常识,教育幼儿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让幼儿充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在购物环节,有个别幼儿取钱后不会购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先充分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适当进行活动调节或个别指导。

认识日历教案及反思

1、引导幼儿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作用。

多种不同的日历。

一、出示日历,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日历)

1、和幼儿一起说说日历的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日历

师:日历里面有什么?(数字、文字等)

二、深入认知

老师这里有一本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认识年份。

师:这是哪一年的日历?(20xx年)

2、认识月份。

(1)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几月?最后一个月是几月?12月过完后就表示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2)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这些小数字会告诉你。

一年有12个月,有的一个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学习

认识日历教案及反思

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部分孩子都知道,可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没有学过。为了使幼儿学起来更容易,活动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不认识,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说上来。于是我用讲一个关于年的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们听到有故事,兴趣马上就来了。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过让幼儿到前面来找年妈妈的孩子,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较好,效果也不错。

从整个活动来看,我觉得用故事的形式把枯燥、复杂的内容变生动、简单的方法真的很不错,值得在今后的活动中借鉴。

虽然现在的日历样式多,我在本次教学中没有时间去说,但孩子们只要认识了典型的日历,掌握了日历要先看年份,再看月份、日期、星期这一方法,相信孩子们碰到别的样式的日历,也能慢慢看懂。

数学认识1~5的认识教案反思

本节“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为起始课。教学内容是认识1元、1角、1分、2角、2分、5角、5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分析,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依据这一理念,结合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已有的基础,对教材的呈现可做如下调整:把1元、1角、1分、和5角、2分的认识融合在一起,以购物活动为主线,寓教学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反思认识

本单元两个课时的设计都能体现出新教材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以及道具模型,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画一画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从整个单元的教学效果来看总结了以下几点:

在教学整时时,我抓住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了现在最深受学生欢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儿童节目中故事人物贯穿整节课,在课堂上出现卡通人物作为教学元素,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而在认识钟面后的环节是认识整时,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我设计了卡通人物懒羊羊出场,由于是学生心目中喜爱的人物,他们会注意情境图上的每一部分,包括钟面,这是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实际而设计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懂得不要懒床,给学生渗透了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碰到了以下问题:首先是在介绍钟面知识时没有介绍钟面有12个大格;当在讲授认读整时时,许多学生用日常口头语把几时说成几点,甚至把“几时”说成“几点时”出现两个单位,我并没有去认真思考如何把这个错误及时纠正;其次没有把认整时的重点讲透,我应该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好好地渗透到学生中去,而我只用一两句话就略过了,对于中下生还是没有掌握好;最后在讲解读写整时时,没有把冒号左边和右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没有交代清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的努力,向有经验的老师取经,改善我在课堂上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有效。

而半时比整时学习起来更难一些,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运用观察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体验感悟半时指针位置的特点。我把电子多媒体走进课堂,以“守株待兔”的故事为线索展开,讲解“8时已过,分针再走半圈就是8时半”,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学生联想、推测得出9时半、10时半、12时半,由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既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体验到半时是由整时发展而来的。吸引了学生与教师的目光,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在本课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并充分考虑到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有效地的实物投影,通过让学生亲手拔一拔、画一画、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练习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读时间、写时间、画指针等内容,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多侧面积累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感受数学的力量。

本节课由于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教学的效果。从整个单元来看,学生们都在轻松愉快中度过,并且我也比较重视操作的能力培养,把枯燥抽象的时间转化在形象直观的模型钟面上,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认识教案活动反思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空间方位知觉能力和判断力。

2、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3、在区分左右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知道自己的方向变了左右边的事物也发生了变化,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文具盒、铅笔、橡皮、胶棒。(每人一套)。

2、苹果图片一套。

谜语: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小朋友们,看看刚才猜谜语时举起的这只漂亮的小手,是你的左手还是右手?(右手)。

师:把你的右手举高一点,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写字、画画、吃饭等等)。

右手做得事情可真不少!

再举起你的左手,我们的左手可以做什么事情?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左脚右脚、左腿右腿、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肩右肩等)。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找出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来。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听觉反应训练)。

比一比看谁的反映又准又快,速度由慢到快、程度由易到难。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左手指右眼,右手指左眼。

1、介绍座位。

2、说一说教室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3、走路的时候靠哪一侧行走?

4、幼儿动手操作训练:按要求给文具宝宝排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做个动手游戏,以你的左右为标准,听老师的口令给文具宝宝排排队:先摆一个文具盒,在文具盒的左边摆一支铅笔,在文具盒的右边摆一块橡皮,胶棒摆在橡皮的右边。

提问:

(1)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橡皮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3)从左边数胶棒是第几个?从右边数胶棒是第几个?

1、创设问题情境。

师:老师和小朋友面对面站地站着,同时举起右手。

提问:老师举的是右手吗?为什么方向会跟小朋友不一样?

(老师的方向跟我们相对,你面朝我们。)。

提问:那怎么办老师会跟大家方向一样呢?

(老师转过身来,就和宝宝一样举的是右手了!)。

2、全班交流、验证。

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分别快速出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苹果,请小朋友们看到红苹果举左手,看到绿苹果举右手,看到黄苹果就把左手放在右手上。

活动延伸:方位韵律操。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拍拍手。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拍拍肩。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跺跺脚。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扭一扭。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中,我先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接着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操作、探索中掌握了知识。

2、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现的机会,通过活动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空间方位知觉能力和判断力。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感到,要让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就要遵循幼儿教育的原则,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

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教师再转动分针和时针,使夹角变小。

提问:现在这个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角怎么样?(板书:角有大小。)。

(2)课件出示例题2中的三个钟面。

让学生比较那个角最大,那个角最小,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是观察边叉开的程度,也可能数格子,都肯定鼓励学生。)。

2、做角活动。

(1)谈话:角有大小,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活动角。

(2)同桌每人做一个角,比一比谁的角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角,让这两位学生上台全班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用重叠法比较。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叠法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观察。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4)引申。

a、“想想做做”第3题。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剪刀、扇子)引导学生把扇子和剪刀慢慢打开或合拢,观察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的变化。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b、“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明确题意。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发现折出的角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指给同桌看。

四、全课总结,拓展角。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个图形?

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指名学生作角的自述。

3、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找一找,摸一摸。

一、生活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游戏的导入引出“角”,然后教师点题说明本节课就来认识“角”,从生活实际引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做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科学性与准确性的完美统一。

“角”对学生并不陌生,“摸角”便是检验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学生头脑中的角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让他们摸就是让他们知不足。虽然只摸了顶点,但得肯定他们的摸法有可取之处(摸的是角的一部分),然后再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进行摸角。这样的设计既照顾到学生的心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使他们在放松自然的情绪中来科学的认识角,明白数学中的“角”是区别与我们先前所认识的“角”的。而在摸角的示范上教师也作了推敲,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在画上小弧线。这样的做法并不是随意之举,因为教师们都知道: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的平面图形,画射线就得从顶点开始。在后来的画角中教师也渗透了这一点。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摸边时的感觉,得出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的。

三、系统性与拓展性的无痕渗透。

从游戏引入角到实际摸角,然后让学生在例题情境中找角,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指角,紧接着从物体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出示角的抽象图)。一切过渡的自然而巧妙。然后再通过画角、对比,认识角的共同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并且两条边必须都是直直的。最后再通过判断、做角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角的模型。这里充分体现了知识建构的系统性,虽然是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却蕴伏了许多的数学思想。正确的摸角方法、画角方法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抽象出的三个角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我们的课堂并不局限在“40分钟”,而是给了它更大的拓展的空间。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向高段学习延伸。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的设计简单,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多研读教材,多系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多研究学生,这样才能把握低年级的教学特点,使我们的教学更艺术,使学生的学习更便捷。

反思认识

教学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识比》是在学生已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个单元的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数与果汁杯数的比洗洁液配比路程与时间的比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认识比。备课时我反复斟酌:学生初次接触比,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要学习比,比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在1、2两个例题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发现,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设计自学、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要善于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对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有关知识点没有深入地思考和预设,有时显得空间过大,使学生的思考失去针对性、方向性;有时又因为没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确,使得学生在思维的影响下,回答和思考的问题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反思认识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就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通过分苹果明确一半是怎么得来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一半”。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大量的实物:如分苹果、分桔子、分橡皮泥等的操作使学生初步形成1/2的表象,再进行小组内交流1/2的意思。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圆形纸上折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4比1/2大,于是教师就动态演示:把1/2和1/4剪下重合比较,于是学生就直观的认知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这样,使学生主动的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因而,在一开始就从“分苹果”入手,让学生拍手表示结果,当最后分到半个时候,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让学生通过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一半”,这样诱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在学生认识了分数后,让他们自己折出几个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几个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又例如在认识了分数之后的练习,让学生说出分数,有的脱口而出,进而让学生上起争论,在这一环节中既强调了“平均分”的概念,又对优生来说是一个提升。

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在真正上这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陷。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如:在出示半个苹果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半个”苹果,这里是新颖独特、妙趣横生。但这里老师并没有强调用什么数去表示“半个”,体现不出文字、图形与数学符号之间的转换,这样学生就注意不到不同表达方式中教学意义的相似性。又如:在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之后,出示大圆的1/2和小圆的1/2。让学生去比较,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比大小要在单位“1”相等的情况下才可以。这一点,对于刚接触分数的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

反思认识

《认识钟表》一课是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首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结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这些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带给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用心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潜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你早上大约几时起床?晚上大约几时睡觉?每一天你是几时到学校?你明白下午我们几时放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潜力。同时也能较好地帮忙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透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当时针指在几,分针指在12时我们就读几时;当分针指在6,时针指在两个数的中间我们就读几时半。透过教学使学生还了解到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能够开时、定时的;钟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

不足之处: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因此个别学生在认识几时和几时半时会有混淆。还有就是我请学生拨钟时,让他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还有的同学会说,但是动手就好像有困难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潜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

反思认识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野,搭起了一座平台,任何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通过教师的艺术加工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时我队对教材进行重组,创设了生活情境,即学生熟悉的、自己班男生25人,女生17人这一生活情境着手,通过让学生提出能够说明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7分之25又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5比17,让学生初步建立起比的概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丰富他们新的经验,又通过解读大量生活中的比,让学生大量的说甲是乙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甲和乙的比是几比几的语言,欣赏了生活中的“黄金比”更深入的了解了比的内涵。

反思认识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和比的应用》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比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和比的应用》这一节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男女生人数的比较”“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男女生人数的比较”“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下面谈谈我的教后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

问题归因:

出现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预想得还不全面,不够到位,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这些不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教学重建:

如果我再教学这一内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提高互动的质量,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且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堂、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认识动物教案及反思

关于动物的卡片,挂图。

1、从图片上和挂图上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它们的`名字及特征。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小卡片。

1:组织幼儿做手指游戏,安静入座并向小朋友们问好。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3:教师学动物叫声,出示卡片,让幼儿说出名字及特征。

4:让幼儿模仿动物叫,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及特征。

在本课堂中,幼儿从卡片中,叫声中感知,并进一步认识动物名称及特征。

由于时间匆忙,有点过快,没有注意孩子的接受情况。但是整体感觉很好,整个课堂中,孩子们表现得很棒,个别孩子表现不好,我应多学习,实践,让课堂上更轻松一些,活跃一些。

反思认识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接触,有些学生会认读,并掌握本单元所要求的内容,有些同学对钟表的知识不会,在课堂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钟表与时间。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认识钟面时,让学生认识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有哪些数字,怎样排列,然后利用课件闪动,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视觉去感知,让学生形成表象是不够的。我在教学时希望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让同学们每人课前准备一个钟面的学具,学生在看一看,亲手摸一摸、拨一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同学们通过观察钟面、拨动转钮会发现:秒针走得最快、分针走得比较快、时针走得最慢;分针比较长、时针最短;秒针最细、分针比较粗、时针最粗;小朋友还知道了三根针走的方向。

总的来说,这单元教学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又精辟的个人述职报告范文(18篇)

    在工作中,写一份能体现自己工作成果和经验的述职报告非常重要。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述职报告样本,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述职报告。尊敬的领导:您好!时光转瞬即

    幼师的工作心得(精选22篇)

    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推动共同进步。接下来,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工作心得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工作中有所帮助。说起教育孩子,相信每个家庭

    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总结(精选20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和困难进行积极分析和应对,以期得到更好的结果。如果你对活动总结的写作还有困惑,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精选的活动总结范文。

    酒驾案例分析心得(实用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它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掌握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案例分析课”是商学院课程

    特困生活补助申请书(模板17篇)

    无论是申请学校还是申请工作,一份精心准备的申请书都能帮助你脱颖而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几个成功申请者的范文,它们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和主题,但都具备一定的思路和技

    救助管理站半年工作总结(汇总24篇)

    在写月工作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数据分析和事实依据,让总结具备说服力和可信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这些范文涵盖了各个行

    信息系统设计心得(精选17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历的整理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改进。下面是一些值得阅读和思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会计工作的计划(汇总17篇)

    通过会计,我们可以了解一个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要想在会计行业获得成功,以下是一些行内人士的职业总结和成功之道。工作计划网发布会计工作计划范文模板,更多会计

    备考培训会心得体会(优秀18篇)

    通过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寻找改进方法。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培训经历的深刻体会和个人总结,值得借鉴。

    包饺子比赛主持词(精选17篇)

    作为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和声音变化来调动全场的注意力,使气氛更加活跃和紧凑。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总结范文背后的思考和心得。b:亲爱的同学们: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