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提纲 > 正文

素质教育的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2-14 18:03:46 作者:BW笔侠

范文范本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学习范文,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秀之处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学术论文

摘要:英语语言素质教育是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文化素质,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育作为一种学科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又能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复合型、开放型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英语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英语语言素质的内涵、对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和教师的英语素质三方面的内容。

一、英语语言素质的内涵。

1、语音的培养。语音是语言的外表形式,学习英语一开始就要把语音、语调的基础打好。语音、语调是有意义的声音,能很好地传情达意。发音正确,对方才能听懂自己的话,也有助于自己听懂别人的意思。

2、词汇的积累。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没有词汇,就无法建造一座语言大厦。学生积累的词汇越多、越丰富、越牢固,就意味着英语能力训练越多,语言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越强。学生对词汇掌握的情况,一般能反映学生的水平。学生应从词性、词的结构、词的搭配等方面重点加强词汇的'积累。

3、语法的掌握。语法是语言的骨骼。语法和词汇好比高楼大厦的混凝土框架和砖块,只有这两个因素科学结合,高楼大厦才能拔地而起,人们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语法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应从语言实践中总结规律,通过平时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归纳语法规则。

4、语言的运用。语言运用是人通过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具体行为,是交际能力的体现。任何一门语言的运用不仅要遵循其本身的规则,还受制于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因此,学习和运用英语不能脱离其文化背景,要了解英语语言历史和文化,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避免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交际中断,使语言得体,达到交际目的。

二、对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

1、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学生对英语学习一开始会有强烈的新异感,这种心理特征正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内在兴趣。但是,由于客观原因,不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内在兴趣受到压制,从而产生了厌学、弃学的情绪和行为。

为了重新唤醒这种内在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英语教学规律,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口、笔头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知识、内容、方法和情感等方面创造和谐的氛围,在愉快的环境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

2、引导正确的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引起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增强学生克服困难之信心的强大推动力。教师应把学生为达到某种实际目的而学习英语、渴望获得知识、成功的内部动机与获取奖励、赏识的外部动机结合起来,把为个人目标而学习与为建设祖国而学习的远大理想相结合,帮助、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对自我认识感到满意的心理倾向,是口语交际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语言的实质是交际,而口语交际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交际的信心以及不怕犯语言错误的勇气,克服口语交际中的胆怯等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英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教师的英语素质。

1、具有合作意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书本、教师为重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学生可通过教师的行为学到合作的理念。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平等的对话关系,这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状态下积极地、自发地参与到各种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中来。

2、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高校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及发音标准、语音语调准确等基本功。教师讲课不是简单灌输知识,而是要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沿着教师的语言逻辑和思维顺序,一步步地探求真理、获得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不但要通俗明白,而且要准确无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生动有趣,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在备课时充分了解授课内容,安排授课环节,丰富授课内容。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更新知识,交流并总结经验,思考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总之,大学英语素质教育顺应了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其意义在于,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创造,以适应未来世界的变化而掌握自己的发展命运,这就是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星张彩华英语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大学英语课堂的突破[j]、岁月,(12)。

[2]刘杨探究大学英语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2011(44)。

[3]张宇于蕾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03)。

素质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发展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方法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教育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发展;在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规律,大胆创新实践。

五、高尚的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听力、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程景民现代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学术论文

高校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依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关注不够.本文试图对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改革的关系以及把素质教育融入高校教改之中作些初步探讨,提出要从传统的`以指挥命令为主的“食指教育”方式转到以激励学生内心为主的“大拇指教育”方式.

作者:李立新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法学院刊名:法制与社会英文刊名:legalsystemandsociety年,卷(期):“”(3)分类号:g642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针对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研究,对于如何在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工作。

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整体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在高校的主导性、重要性日益增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部分高校侧重的只是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过于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功利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人文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等。忽略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具有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如何在开展的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各大高校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比较复杂。近些年来,高校扩招,毕业生大幅增加,导致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时,也由于有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偏差。许多高校由于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学生以单向型人才为主,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学生技能单一,不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其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第三,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敢闯、敢干的作风;第四,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缺乏应有的沟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社会需求和认可的素质就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面对形势的需要,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当前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素质教育:

一是教师加强学习,提升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一般都具备如下特点:有创造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敬业乐业;能与学生共同学习;评价以激发或促进学生创新为主。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达到相应的目标。老师首先过实践关,对老师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直接送入同专业类型公司培训或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工程实践中心进行锻炼完成,加大教师的业务学习,使教师能根据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不断地创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的技术应用案例,学生在学习中始终难把握学科的前沿知识。只有培养了大批创新型教师,才能够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是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更要加强“通才”教育。现代科技日益要求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来解决各种综合性实际问题,因此,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打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界限,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广博知识、创新精神、开放思想、健全身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能来培养和造就人才,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注重拓展和完善大学生的智能结构,使他们每个人都能有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知识的积累靠学习,而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实践。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使学生接触一些企业和社会行业,增加就业的机会。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锻炼,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所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尽早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在实践式教学中,要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讲、做相结合的方式。在讲、做相结合过程中发现问题,开阔视野,增强学习兴趣,并学会理论知识和一些技能。通过讲-做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一目了然,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中要将枯燥理论知识融入娱乐实践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又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综合设计能力。

二、加强思想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针对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竞争意识、择业视野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新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地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变和确立与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相适应的就业思想观念,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就业的目的。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的择业观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就变得格外重要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就业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通过审慎地选择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应自己发展的成功之路;指导学生要有良好的择业心态和心理素质,让学生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面对择业。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毕业生认识到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气质特点等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克服就业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机,摆脱心理误区和束缚,保持良好的就业心境,去获取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

三、调整课程设置,进一步强化学生能力。

通过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实现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由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的转变。优化课程设置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努力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以学校师资力量为基础,忽视人才市场需求的模式。通过学分制的改革,大力加强选修课特别是跨学科选修课程和前沿交叉课程的建设,使学校课程设置真正从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和适应社会需要出发,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完善专业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改革,要引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成绩评定方法能够促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利素质教育的全面培养,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并能激励大学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主动积极地去塑造和锻炼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四、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寻找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就业压力。一是以营销观念积极开拓目标市场。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沟通校企合作事宜,积极收集就业信息;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拟职场实践训练。为了切实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通过职场实训直通用人单位招聘现场;三是“走出去”寻找就业机会。一方面是就业工作人员走出去,进行市场调研、走访企业、开辟人才市场,带领学生到用人单位应聘等。另一方面鼓励毕业生走出去。为了不使家庭困难成为学生择业的“羁绊”,划拨出专项经费对家庭困难和求职地域较远毕业生予以补助;四是“请进来”举办专场毕业生招聘会。为方便学生找工作,积极邀请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毕业生,方便快捷,成功率高,实现了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三赢;五是开发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收集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或提供就业岗位。

结论。

通过加强国情与形势的认识,进行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教育;探索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成为大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己任,向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等对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宽松的就业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选择,为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加快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素质教育有效提升学生能力,此举将为高校破解就业难题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3]王晓岩。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学术论文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更多的人将素质教育提到了教育理论的高度,而高校素质教育里的音乐审美教育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不仅能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来提升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是高校艺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高校教育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音乐审美在高校教育中不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使得现代高校教育也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对知识技能的培养,还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审美素质的培养上,音乐审美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因为音乐是人类生活上最好的伴侣,也是因为音乐艺术是最有效的审美教育的手段。在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用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陶冶情操的有效方式,而想要提升音乐学习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只有提升了高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才能避免低俗的音乐对高校学生危害,使得高雅、优质的音乐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情操得到升华。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雅审美情怀的重要途径,所以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审美教育也被称为美育教育,是按照审美标准来培养人的情感教育。主要是特定时代、特定阶段为标准的审美观念,是以形象为主要手段,其核心是情感表达,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育能使人更加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等,不仅要有欣赏美的能力,也要有创造美的精神。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里,要更为客观地去发现自然美,寻找生活中的美,对艺术要有欣赏的美,以及更好地去感受学习的美,这些都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所在,这些审美教育不但能让学生了解美,认识美也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高校通过审美教育科研让不仅能提高道德素养、净化心灵,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也能树立正确良好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是应用哲学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的,审美教育的按照自身对美的了解和发展来改变自我认识的一种手段,是最基础的一种教育,而在教学内容上其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审美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是以非具象的美感教育为基础,还与其他教育相互连通,不仅能通过社会实践来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所以高校音乐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依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学术论文

[摘要]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是以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听的方式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同时又使幼儿的听觉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而音乐教育是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音乐艺术为基础,同时又兼跨音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具有艺术的、教育的、科学的价值。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发展想象力、记忆力,活跃思维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音乐教育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更能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我们比较强调音乐的认知功能,重视基本知识传播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对艺术美的`感受力、表现力的培训。比如,音乐教育中,如果只是简单地教幼儿唱几首歌、学几个舞蹈动作,而不去调动幼儿的情感和生活积累,使他们主动地、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的美感,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体验艺术地表现出来,就会背离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此外,在我国,有不少教师习惯于采用“示范―模仿”为主的教育模式,重在灌输、示范,搞机械训练;教师唱,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教,幼儿学。在进行音乐教育中,往往先由教师示范唱、示范跳,给幼儿提供模仿对象,教师干预、指责或要求幼儿模仿太多,有的教师甚至手把手地教幼儿跳舞,结果束缚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使幼儿难以自己去体验,自己去领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艺术目标的规定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具体目标又该怎样确定呢?在艺术目标的界定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包含了较重的情感因素。因此,我们应通过对周围环境和音乐作品中美的感受体验、自我表达、表现和创造,逐步帮助幼儿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培养幼儿的音乐才能和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帮助幼儿逐步理解规则和他人的需要,学会遵守集体音乐活动的规则,学会沟通、协调、合作,形成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音乐是幼儿游戏、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仅让幼儿学到音乐方面的知识,还应注重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素质教育的影响。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音乐又叫做情感艺术。因此,用音乐教育幼儿,能陶冶性格、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诚实的良好品德。

众所周知,撒谎会腐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滋长不信任,损坏互相信任的关系。因此,教育幼儿作一个诚实的好孩子显得尤为重要。在歌曲《好孩子要诚实》的音乐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歌曲、演唱歌曲、角色表演等音乐表现形式,激励了幼儿的感情,触及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获得了审美感受,从而受到了“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的教育。

通过音乐活动教育幼儿: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美国作家劳伦斯・沙皮罗指出:“善良和体贴是孩子遗传基因中就具备的天性。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育,那么就会消失。”可见,培育幼儿关心、帮助他人等体贴善良品性是多么重要。在音乐活动《让座》中,就充分体现了小朋友和老婆婆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情感。这一首以小朋友为主人公的叙事歌曲,选择的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乘客实在多”的公共汽车上。歌曲以上行又下行的旋律唱:表现了小朋友对叔叔让座的感激之情。第二段节奏平稳,感情真挚、纯朴,表现了小朋友和叔叔一样的心情,把座位让给老婆婆。最后,歌曲以小朋友第一次请婆婆坐的同样旋律来唱:表达了小朋友和老婆婆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共同心声。演唱时,要求幼儿用歌声的起伏变化来传情达意,另外,还采用了角色表演形式:让几名幼儿分别扮演老婆婆、叔叔、小朋友。这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亲身体验,激励了幼儿的情感,收到了以情育人的艺术教育效果。

(二)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乐观的性格,树立自信心。

乐观是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性格乐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容易成功,而且身体比悲观者更健康。由此看来,培养幼儿乐观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而在班上有的幼儿腼腆内向不爱讲话,他们表演总是扭扭捏捏。如果老师耐心不够,不注重尊重幼儿,会更加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再也不敢当众表演了。久而久之,使这些幼儿的表演能力得不到较好的锻炼,而且形成一种有碍学习的自卑心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带班老师特别注意对这类幼儿给予鼓励,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以充分肯定,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如在教学舞蹈《娃哈哈》时,有个胆子较小的幼儿舞蹈动作做得不协调,老师就耐心细致地反复教。同时鼓励她:“只要你肯练一定能学会。”她使劲点点头,做得更认真了,动作比以前做得大方了、协调了。趁热打铁,老师再次鼓励她:“比刚才好多了,继续练。”结果,在一次公开表演活动中,得到了园长的高度赞许,她妈妈也欣慰的笑了。

(三)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审美感。

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的教育。但各科目只有在充分发挥其科目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音乐教育却主要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任务的。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事物的美与丑。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演唱演奏中的音乐美……等等,运用音乐表现手段的美,塑造艺术形象的美,让儿童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音乐教育本身是一种美学教育,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充分体验歌曲中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园的音乐作品中,多是以反映幼儿生活中富有情趣的、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思想情绪为主的。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及领悟教育内涵。如在欣赏活动《牧童短笛》时,我让幼儿先观赏一组幻灯片:出现碧绿的田野一位牧童坐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伴随着画面的交换,听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幼儿不仅能体验到牧童的愉悦心情,而且对音乐的丰富内涵有了一定理解。又如《一分钱》这首歌曲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歌词,欢快轻松的旋律,塑造了一个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教育拾金不昧的道德品行。它给幼儿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种教育比直接说教更深入童心。在音乐教育中,不管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和认识理解力一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四)结合个性特点,培养幼儿音乐创造能力。

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的内容还包括音乐舞蹈作品,有关的表演形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有关的活动规则。教学内容是使儿童音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儿童获得发展的媒介。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去表现美,更应该去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幼儿音乐教育不同于成人音乐教育,这是由幼儿的个性特点所决定的。大家知道,幼儿的基本个性特点就是好奇,爱听、爱看、爱动是这一个性特点的基本特征。幼儿认识了解事物与成人不同,他们往往是在随意中通过听、看、触摸等动作认识了解新事物、增强兴趣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为一名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幼儿的这一个性特点,在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要坚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地开展音乐教学。教育现代儿童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育,而不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的教育。现在的儿童思维灵敏度高,吸收知识的能力强,单一的老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是满足不了幼儿的欲望和要求的。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幼儿的个性特点出发,创造一种完全没有束缚、极为宽松的气氛,让幼儿参与其中,去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最大程度地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增长知识。

(五)音乐教育能培养幼儿交往合作。

在许多的音乐活动中,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所以我们必须把个体的创作和集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需要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又如在音乐游戏《找朋友》的活动中,既要展示幼儿大胆、主动的个性,又培养了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的精神。

三、音乐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既要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的教育和熏陶,要以全面发展教育为中心,通过音乐的手段、音乐教育的途径以促进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整体、和谐发展。

(二)明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科的特性。既充分地让儿童享受、体验音乐活动过程的快乐,又顾及到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既尊重儿童对音乐的自发探索和创造,又要把儿童的音乐表现活动逐渐纳入到符合音乐审美创作原理和规律的轨道上;做到既不淡化、忽视音乐的意识和特点,突出以音乐感受、理解、表现和初步鉴赏为基本任务,又要贯彻和体现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切入口,促进儿童整体素质和完善人格的发展。

(三)在选择教材上,既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又要考虑教材的具体操作性和可行性。

1、教材应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中来,教师要善干控掘、积累教材。

2、教材应该从孩子的兴趣中来,教师要善于利用孩子的兴趣点。

3、教材应该从教师的创造中来,教师要善于创编教材。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它能唤起幼儿心灵天然的好奇心。而寓教于乐又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它像春雨点点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但这种教育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音乐教育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饱满,使得幼儿体、智、德、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获得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

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论文

有人将数学比喻成认识世界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语言,成年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是能否把数学的运用能力发挥极致。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中规定:“通过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培养其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初中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就要重视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会被抽象成数学的概念和规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在将教科书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所学数学知识的来源,对数学知识原型的介绍和分析给予重视,以便更好的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用途,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加强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及训练。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重要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就是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教材中选择一些应用问题,或者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科技中选取一些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构建的数学模型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例如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市场调查、实地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去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教育经验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出数学教材里蕴含的启发性材料,通过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去启发学生对数学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求知的过程中他们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中,通常会萌发出大量的新思维,此时,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上知识的传授。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气氛,而不是教师一味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要激发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的欲望,主动去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实践所学知识。初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思想。为了让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增进师生感情,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把学生从过去枯燥的课堂氛围中解脱出来,开放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产生创新思维。数学是一门用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学科,其教学模式不再是只要求学生背公式、解答问题,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活泼的、不被约束的课堂氛围,可以将学生禁锢的思维打开,让学生畅所欲言,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懂得学生的诉求,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心灵的对话者。教育工作者授课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课堂也是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场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并在充分了解素质教育的理念后,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素质教育观不断被激发出来,从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的教学环境,重视学生平等学习的权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因材施教,不拘泥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通过教育工作者实施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学好数学很重要。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将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实践,切实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自觉地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突破自己,不断地寻求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保证素质教育能够在课堂上顺利实施,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加强自我知识体系的更新。

所谓国际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地去探索更好的素质教育方法,通过素质教育,充分激发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成为满足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学习观;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作者简介:蔡蔚,任教于江苏省江都市第三中学。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初中学生具有知识面不广、思维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笔者认为也不竟然。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困惑,笔者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以下几点方法和措施,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初中的学生,见识较少、所学知识均比较浅显,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所知甚少,因此,他们可能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有的家长也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实际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那样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初中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教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教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教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可把学法指导的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读法”指导。

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读数学书,在读的过程中,沿用小学的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既不能读懂,更无法读透,且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读数学书呢?平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是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枝干,并能粗略掌握本章节知识的概貌,重、难点;二是细读。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等反复阅读、体会、思考,领会其实质及其因果关系,并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求教);三是研读。

要研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讨书本知识安排意图,并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把书本读“薄”,以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2.“听法”指导。

“听”是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识,而初中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果下降。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做到:(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3)听懂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预习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知识点);(4)听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及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5)听好课后小结。

3.“思法”指导。

“思”指学生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更离不开思维活动,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可见,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掌握好知识的前提。初中学生的思维往往还停留在小学的思维中,思维狭窄。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指导时,应使他们在学习中做到:(1)敢思、勤思、随读随思、随听随思。在看书、听讲、练习时要多思;(2)善思。会抓住问题的关键、知识的重点进行思考;(3)反思。要善于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4.“问法”指导。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不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学科的学习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问,不懂得如何问。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回答后,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2)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3)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4)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因人而异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乐问、敢问、勤问、善问。

5.“记法”指导。

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没有笔记可记,有记笔记的学生也是记得不够合理。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所写的都记下来,用“记”代替“听”和“思”。因此,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听”,“思”中有选择地记录;(2)记学习内容的要点,记自己有疑问的疑点,记书中没有的知识及教师补充的知识点;(3)记解题思路、思想方法;(4)记课堂小结。使学生明确笔记是为补充“听”、“思”的不足,是为最后复习准备的,好的笔记能使复习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地区的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地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44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根本不知怎么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明显。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地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我们提高教学成绩,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兆平。在新课改下推进素质教育[j].甘肃科技纵横,2008(4).

[2]翟鉴宽。推进素质教育“五个一”[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2(8).

体育教学素质教育论文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摘要]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现代教学方法。本文从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兴趣、终身体育的思想及当前阻碍体育教学中诸因素的成因等进行了剖析与探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学提出建议。

前言: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可是,以往一提到教育质量,人们只是以该校升学率,或主要学科教学及配备的师资力量来衡量,却忽视了体育教育的质量。事实上,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应该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不可忽略的标准。

1.长期的体育实践表明,通过体育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使学生懂得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而且能塑造学生的行为、品质、个性、情感、兴趣,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与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热爱集体、积极进取的品质。还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这些都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投身于现代化祖国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与学校教育的要实现的目标要求完全一致。

2.青少年正处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天赋与特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谓“成才之路不止一条”就是指可通过多种途径为社会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广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多方面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助其所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以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3.培养公民意识。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鲜明集体特征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在练习中按照集体的共同要求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符合运动规则和集体行动的需要。使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人际关系、运动场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等以及参与竞争、民主合作、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意识为学生所感知。大运动量的练习和比赛,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精神。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二、抓住重点全面开展体育教育。

1.学校体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正确健身技术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

2.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通过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集体主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进行德育教育,增强积极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活动中享受到运动的乐趣,达到“强身健体、育人”的目的。

3.要正确对待体育考试。由于个体的差异,考试成绩很难衡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积极性,分数高不一定就是体育好,体育好不一定就是身体好。只有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都强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健康人。

4.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教师的道德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培训提高。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从根本上实现“育人”大计。

三、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1.领导重视,齐抓共管。“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领导能够明确办学目的,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就能够带领出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就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相当长的时期以来,许多地方和学校仍热衷于应试教育,把办教育的目的歪曲了。在指导思想上,重视文理科学习,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书本应考知识的灌输,忽视德、智、体、美、劳和心理素质与动手能力的全面培养,使得众多的教师违心地千方百计致力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把实施素质教育挂在嘴边。虽然对体育活动有安排,有计划,有制度,却又认为课外活动开展多了会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担心学生“玩野了,玩疯了”,导致成绩下降,所以不抓落实检查,甚至还有意地减少或占用体育活动时间。这种做法对教师安排体育活动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都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只有领导重视,实现全面管理,这些不利因素才能逐渐被消除。

2.建立一支有现代教学思想,勇于改革创新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是课内外活动开展的具体实施者,体育活动安排的好坏,是否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关键在于指导教师是否有严谨的教学计划,合理的安排,明确的指导思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好体育活动的保证。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精神:有讲政治,讲纪律,讲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应努力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学观,加速从经验型向开拓型、研究型的转化;具有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水平,能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开发人、塑造人,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益于学生的体育活动。

3.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一定的配套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展体育活动要有好的环境和设施条件。体育形式多种多样,需要占用一定的器械和场地,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没有一个开展活动的场馆和相应的器械,再好的计划,再好的教师也就只能纸上谈兵。因此,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一定要把学校的各类活动室、馆、活动用品配齐、配套,使教师们能够愉快地组织开展好学生的体育活动。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崇高的理想,又有丰富的知识、健强的体魄和动手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繁荣昌盛。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认真切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使体育更好地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蒋玲.“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体育函授通讯.2002(3).

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学术论文

音乐审美教育是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音乐教育要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改善和提高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音乐本身展现的是一种外在与内在相互统一的形体美,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素质,也能在素质教育上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音乐审美在高校素质教育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从通俗音乐过度到纯音乐。

通俗音乐可以很更好地反映歌曲本身的一种情感表达,不仅可以很好的被学生接受,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可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还是要锻炼学生纯音乐中的乐器、节奏、旋律等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就需要从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入手,逐步将纯音乐带入到音乐审美教育中来,使得学生不仅更好地接受音乐审美教育,也能不同程的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和音乐情操。

2.2从流行音乐过度到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都非常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由于流行音乐风格多样化、音律多变化,地域特色化等特点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能不同程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而通过流行音乐做铺垫来更好地分析民族传统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不同音乐有更多了解,也能扩宽学生对音乐的了解范围,更好地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使得高校学生更好地解读音乐审美能力。

2.3从乐器独奏过度到交响乐。

在音乐欣赏中乐器独奏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发了解乐器的`声色和音色,感觉不同乐器表达不同的情感,而逐步过度到交响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器在整部音乐作品里扮演的角色,来提升高校学生的整体审美品位,同时也能更好更充分的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本身的魅力,来开阔学生音乐的想象空间。

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在高校普及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素质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审美情趣、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涉及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成功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促进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等全面提高,对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

前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对象和主体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确,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音乐特长生的培养,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音乐艺术的熏陶、审美情趣的提升,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部分高校表面上以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为名,招收音乐特长生,组建音乐团体,举办各种音乐演出,甚至斥资参加国内外各种音乐大赛。而大多数学生却因资金和资源被占用成为旁观者,缺少接受音乐素质教育的条件和环境,这完全背离了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方向。归根结底,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以普及性为基础、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教育。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大学生由于缺乏连贯的、系统的音乐教育,音乐素质较为薄弱,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质补课。首先学生应系统了解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其中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审美培养。

(一)巩固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基础乐理、识谱、和声与曲式、乐器与乐团、音乐体裁等。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设音乐基础知识、普及性的基础乐理、识谱方法(包括简谱、五线谱)等基础理论课程;二是音乐发展史知识,主要包括西方音乐简史和中国音乐简史。主要是以介绍国内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及代表性音乐大师为主,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知识的介绍,使大学生学会领悟音乐语言、理解音乐内涵、把握音乐形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强化音乐基本技能训练。

音乐基本技能包括歌唱和演奏,通过专业老师的授课,主要针对演唱和乐器演奏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内容设置课程,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表现来不断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三)突出音乐审美教育功能。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育就可能沦为机械、僵化和纯技的境地”。审美教育是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音乐的语言,下一步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最为重要。近几年流行音乐好似“音乐快餐”,虽然容易让人们熟悉和喜爱,但其生命力不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部分作品甚至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审美趣味产生很大的冲击。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纠正学生的不良审美情趣,引导他们抵制低级庸俗的音乐现象。音乐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音乐素质要通过长期的培养逐步形成,要由专业的教师来正确引导、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支撑、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来保障,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我提出以下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几点措施。

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除了提高认识以外,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是音乐素质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要彻底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对教学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一是把音乐教学真正纳入教学大纲计划之内,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抓住课程建设这个核心,全面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水平,使之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并制定科学、完善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二是音乐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要结合。音乐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突出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音乐选修课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欣赏课的单一模式,采取听、唱、记、实践等多种类型的课程模式。通过课内外对音乐的实践、体验和表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并达到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三是研究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重点以研究音乐课程体系、范围、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主,使音乐课成为非专业学生学习的常规课程之一,让音乐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具有强大后劲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高校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根据高校的教学需要,对现有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为高校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良好敬业精神、有一定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音乐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具备这样高素质、高修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把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要充分调动广大高校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立教师的教育科研机制,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跨上新台阶。

音乐教材的选择、创作、编订对高校音乐教学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教学的水平。在高校进行音乐素质教育首先要选择优秀并且适合大学生的教材,不仅要选用国外具有成熟音乐教育理论和成功音乐教学经验的教材,而且要选用具有中国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教材,并使优秀的传统音乐、乡土音乐、原生态音乐一同走进课堂,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大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

总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璇。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01)。

[2]刘瑞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弊端和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0,(09)。

[3]王文。高校普及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06)。

[4]沈安琪,陈伟平。音乐教育从教者的专业性和商业性[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02)。

素质教育的论文

论文摘要: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历史课堂把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转变到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主要任务;把以教师或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转变到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占主体地位;把从封闭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到开放式教学形式。

随着教学观念的大转变,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多年实践的过程看,则要做到如下三点。

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即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把被动接受“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实施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其次,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虽然历史讲得是过去的事,但它和现实关系密切,故事性较强,贯穿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可以再设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学好历史可以得到观察事物的方式、方法,增强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改革后的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这些都有利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针对发展水平和特点各自不同、但却有巨大潜力的学生,必须区别对待,因势利导,用爱心、责任感,开发“差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史动机,并使之内化成学史动力。区别对待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如知识掌握多或少的量关系上,而且体现在知识钻研的深与浅、思维能力的高与低上。如小字部分、方框中的原始资料,都可以有弹性地增减;以某个历史事件为例,如果说差生只需掌握时、地、人、事、议,而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可要求在背景、影响或作用等问题的分析上多下些工夫。区别对待不是降低对差生的要求,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他们引入正轨后,逐渐对其加码,促其赶上其他学生,使全体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再次,注重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历史发展过程的因果联系,偶然性和必然性、多样性与统一性、曲折性与规律性等,无不反映着辩证思维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能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评价能力,这是人们较一致的看法。传统的历史教学把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作为宗旨,从一个方面讲,这里有宝贵的经验。因为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必须以坚实的历史知识为根基,但是没有重视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包括分析历史的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加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训练、无疑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五项能力要求中的第五项侧重在创造性的历史思维能力上,强调历史地、客观地认识社会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较高层次是逻辑的、辩证的、理论的思维能力,这既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也是历史学科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历史学科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吸收摄取加工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作为最佳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落实。

首先是学会阅读。历史阅读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最基本的是要学会读教材,读相关的史料、图画、图表等。可以从教材入手,历史事件的论述是多方面的,但概括精要,揭示本质,最关键的表述往往只一句或几句话。要善于引导摄取、加工教材中最有断语意义的语言(即最主要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设置问题,是使学生注意集中在所提问题有密切相关内容上的主要手段。对低年级学生,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问题前置),如“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么?”问题一提出就把“秦末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内在联系,沟通起来了。对需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才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一般在阅读后(问题后置)提出效果更好。如比较汉唐对外关系的异同点,说明唐朝比汉更强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师提问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在阅读中探索提取、加工等思维,逐步得出结论。阅读过程中不提问题、单纯阅读的方法不可取,问题是设置悬念,给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比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阅读有利思维发展。阅读中应提倡多问、大胆质疑、人人参与。可引导学生对教材或史料中不理解、不明确的问题质疑,对教材不同论点质疑,对尖子生还可引导能质疑又能释疑,充分开发潜能。

其次学会讨论。讨论是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讨论历史问题,它的益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占有材料,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争鸣,达到解决问题、深入学习、发展自我的目的。例如布置了“应该怎样认识殖民侵略的两重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涉及面广,需要充分的分析、综合、比较,课本没有现成答案(只限于结论),但与现实联系密切,同学们热切希望了解这个热点问题。课堂上学生争论激烈、形成两种不同观点,(史学家也有不同看法),但通过唇枪舌剑,统一了认识,得出:侵略造成殖民地的贫穷和灾难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化是以殖民地化为前提的,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目的是要把殖民地变成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劳动市场,并不是要把殖民地半殖民地推进资本主义社会,变成发达国家。在侵略过程中产生资本主义只是客观后果,不能把功劳记在殖民者身上。讨论使学生理解了历史的要义,训练了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理论观点,又解决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学会了历史思维,从而达到提高素质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国栋,吕达主编,新课程改革研究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郑金洲主编,中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生物素质教育论文

各地出现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热,一方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正在不断深入,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说明了校内外一体化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社会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掘,为学生成长拓展了空间。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1.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提出若干年,但是真正得到实施是在近十年。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载体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学校将其与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重要课程,是现行教育教学体系外的有效补充。

2.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在课堂内、校园内,学生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力素质发展也卓有成效,但是受制于时间空间及条件的限制,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锻炼,尤其是心理素质、思想情感、协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开展课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在这些方面取长补短,尤其是利用专业基地、专业场所、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训练,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丰富内容。从目前各中小学开展实践活动状况看,学生参与热情之高始料未及,他们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获得了放松,在课外得到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参与的兴趣不断提高,有利于身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课外最为丰富的内容。

4.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小学生在学业方面得到了有效满足,教师还要将目光转向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当代独生子女群体缺乏的坚韧品质、顽强意志及团结包容心态,课堂教学中难以全面渗透。借助于专业基地、专业团队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品德上、情感上受到熏陶,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心智发展尚不完全的小学生及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有价值。

二、夯实工作要点,保证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卓有成效。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都是和教育部门专业的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借助于丰富的设备场地条件、活动器材及专业的指导队伍,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工作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统筹规划保证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不能一头热、一阵风,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而要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将其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课程规划体系,落实相关条款。每学期参与的次数、时间,不同年级段学生适宜参加哪些活动,如何组织,等等,要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将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到时间节点,明确到实际人头,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

2.无缝对接保证中小学生有序参与实践活动。由于各地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所对接的学校、学生数量众多,因此学校应当安排专门的`分管领导,每学期初就要与实践基地取得联系,提出本校实践活动计划安排,与整个基地的活动安排协调统筹起来,以保证制订的计划能够有效实施。许多学校由于未能事先和实践基地做好对接,往往在需要开展活动时面临场地安排不过来、时间紧张等问题,无法完成全部项目。因此一定要从头规划、及早对接,保证整个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3.精选内容保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为中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他们的体能与心理素质的一次锻炼。由于学生年龄阶段不同,在活动内容上也要体现差别。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在实践项目上要有所区别。例如年龄稍大的学生可以加入攀岩项目,这是一项既锻炼体能又训练技巧的内容,学生过小则不适宜参与这一项活动。可以组织年龄较小的学生过晃晃桥等项目,这些项目比较适宜年龄较小的学生。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对抗游戏活动及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包饺子等。有些活动适宜全体学生,有些活动则只适应相应年龄阶段的学生。学校与实践基地应当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出相应的训练菜单,让他们采取订单式计划安排,保证不同年龄学生都可以开展与其身心发展相吻合的活动,保证每一批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同时能力素质得到发展。

4.联系生活保证学生在活动之后能大有收获。通过三天或两天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虽然当时感触很深,无论是培养团结有爱的意识,还是顽强拼搏的精神,当时的收获非常明显,但是回去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步淡忘。因此,教师在离开教育实践基地之后,还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引导,以这次实践活动为契机,以他们获得的内心感受为基础,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让在包饺子时感悟的团结友爱延续到班级管理中,相互帮助、团结友爱,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再如攀岩活动中所感受到的顽强拼搏意识,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升华,鼓励学生学习中不怕困难,勇于向自我挑战,制定更高目标等,让活动与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放大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当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活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安全保障要到位。小学生、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对不足,带队教师及校领导、基地工作人员,都要对安全保障工作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疏漏,让孩子们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二是对接联系要到位。从学期初的计划安排对接,到活动前的具体对接,包括时间路线、活动内容、准备器材,等等,要通过无缝对接保障活动紧张有序开展。三是后续教育要到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小学教育管理提供了广泛空间,以这样的活动为契机,还要组织若干后续教育活动,以保证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品质、受到的熏陶,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贯彻落实与升华,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综上所述,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热是一个好的现象,代表了教育素质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但是在组织过程中要保证科学高效,还要充分提高活动的艺术性与技巧行,增强实际成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

素质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特点:一是体现教育对象的整体性,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最直接最具体最明确的反映,其实质就是素质教育,是由职业教育本质,特点以及特殊属性所决定。职业教育就其本质和外在要求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劳动力再生产直接性;二是职业定向性和和教学手段的实践性。职业教育从其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学手段、社会功能看,具有素质教育基本特征。

关于基础教育的任务,“双重任务”说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许多人看来,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升初中,初中教育的任务是升高中,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升大学。中小学教育的功能似乎就是要使尽量多得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升学”成了学校、家长、社会追求的惟一目标。

素质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所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校教育“奠定做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人的基础”。这就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性质。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当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基本技能。

应试教育的重要弊端之一就是把学生单纯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具”。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智慧、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脑科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的很小的一部分。潜能就是每个人潜藏着的智慧才干和精神力量,被称为“沉睡在心灵中的智力巨人”,“每个人身上有待开发的金矿脉”。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一是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每个人都有潜能的。目前各人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各人潜能开发的程度不一样,而且绝大多数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二是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最充分的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二职业教育的特点。

1.专业性。

所谓专业性,是指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或专门教育,是培养某一职业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这个特点主要是相对于普通基础教育而言的,基础教育没有专业性,而具有基础性,是为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打基础。同时,虽然普通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特点,但它的专业又不同于职业教育,它主要侧重培养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和基础性的人才。只有职业教育,不论是初等、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型农民以及其他劳动者,与一线职业的对口性很强,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开放性。

3.生产性。

所谓生产性,就是指要强调实践教学与具体生产、生活具有很高程度的拟合度,给学生以良好的训练,甚至强调使学生进入工作世界,顶岗实习,经受实践锻炼,以便更好地为生产服务。学生所具有的技能、技术应该是他毕业后社会上同行业中仍急需的技能、技术。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及时关注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等的变迁及更新,及时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及专业设置等方面做出积极地反映。特别是目前社会上技术发展更新更快,不重视这个问题,学生在校学习的技能、技术很快就会落伍。因此,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等方面要比较明显地突出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工艺。要尽可能为实训基地配备最先进的设备,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会和使用本行业较先进的技术。

应试教育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的体制、“官本位”的思想、“注入式”教学的产物,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并在计划体制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且欲演欲烈,难以沸止。市场经济体制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给人以鱼,仅供一饭之足;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句经典性语言形象地表述了给人“鱼”的应试教育与给人“渔”的素质教育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最直接、最具、最明确的反映,其实质是素质教育,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及特殊属性所决定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黄元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者也。”、“职业教育,专重实用,纯为生活其见,专以职业之学识、技能教授不能久学之青年”。这些论述道出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根据职业教育本质和特点,可以对职业教育作如下表述:为适应就业,转换职业和已经在岗提高的需要,以学校教育为形式,在不同程度普通教育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特定劳动部门劳动岗位不同水平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使受教育者具备适应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身体及心理、专业技能诸素质;在教学上表现为理论和实践并行,以实践为主,强调技能训练;在功能上,具有鲜明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这就是职业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本质是事物必然具有并与其它对象相区别的的特有性质。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体现在:既不是升学教育,也不是学术研究的理论教育,而是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解决受教育者就业问题,一方面为社会输送熟练的劳动者。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终端,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劳动力最直接、最迅速、最重要的环节。它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办学宗旨上看。

中华职业社第一任社长黄炎培先生在创社之初,就把“为人谋事,为事求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作为宗旨;一同志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者一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方针;一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些论述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2.从培养目标上看。

主要是培养落地型、实用性的初、中级技术操作人才,培养的学员主要是第一线有技术的熟练劳动者。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除一小部分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外,绝大部分都要直接进入工矿企业和农村。培养高等职校人才不是追求的主要目标,而主要的是让大多职业学校毕业生都能够掌握一到两门职业技能,有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本领。

3.从教学手段上看。

教材具有针对性,选择教材是根据岗位需要和技能要求选择和使用;教学注重实践性,实践是教学的重点。文化课服务于专业基础课,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专业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4.从社会需求看。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和完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的今天,企业竞争风云变幻,对于熟练技术劳动者,企业倍加需要。企业出于竞争需要,对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不但要求有一技之长,而需要即会操作又会经营管理,即有多种技能,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惟由此企业才能够在激烈国际间竞争中站稳脚跟,扎地三尺。

从以上几个角度说,职业教育最具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从出生之日起所追求的就是受教育者素质的最大化提高,职业教育除了素质还是素质,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心和生命力所在。

素质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情况下,音乐教育也应受到必要的重视,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被教育者的情商、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也有助于智力的开发,能够全面提升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是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和突出影响,我国有大量人口和学生集中在农村,对农村高中的音乐教育进行分析,有利于指导下一步工作。

在我国农村高中教育中,音乐教育目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巧轻文化的特点,也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器材不足等问题,而且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无论学校还是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均是不足的,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应在下一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加以解决。

农村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农村高中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换言之,其可以相对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本质是通过教育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也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紧张学习过后得到身心的放松,思想渐渐沉淀,在优美音乐的环境中,情商得到显著提高,情商的提高则使学生在交际中更懂得审美。音乐对大脑右半部分的刺激,也可以使大脑的开发利用程度得到提升,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最终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各方面的综合提升[1]。

1。重理论轻实践。

农村高中音乐教育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教育,集中表现是只有课堂内容,没有课外内容。比如教师会在课堂上讲解舞蹈家的创作历程、不同舞蹈的特色、创作背景等,也会教授包括一些舞蹈的跳法、舞台演出等,但基本仅限于课堂,离开课堂后,教师通常不会布置作业,也不会带领学生进行课外的实践等活动,使理论教育的结果大打折扣。

2。重技巧轻文化。

哲学上讲,想透彻了解某个事物,要遵循基本的三步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目前的农村高中音乐教育主要停留在是什么阶段,对为什么、怎么办并不重视,这体现了其教育重技巧轻文化的特点。比如在课堂上,教师会教授舞蹈,并将跳舞的技巧教给学生,但很少触及舞蹈的历史发展、文化底蕴,使音乐教育无法做到全面,也无法充分发挥音乐开发学生智力、培育情商的作用。

农村高中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薄弱,二是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方面,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待遇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部分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其中也包括音乐教师,造成音乐教师不足的局面,这是农村高中音乐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学设施方面,农村高中与城市高中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音乐教学本身受重视程度不高,使有限的资源很少顾及到音乐教育,进一步加剧了音乐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

针对农村高中音乐教育面临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可行的包括提升农村教师待遇水平,加大财政投入两个措施。待遇水平的提升主要针对现有音乐教师,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资水平进行合理调整,首先确保不低于其他教师,其次可以根据工龄缓慢增长,拉近城乡教师工资水平。加大财政投入,是指更合理的分配资源,在不影响其他教学工作的同时,将资金等向音乐教育方面倾斜,使教学的基本设备更加完善、音乐教育得以更好的进行。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尤其是高中教育,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较之大学生、初中生、小学生大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内容往往无法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而音乐教育则一定程度上使素质教育得到了实现。目前我国各级教育中,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但由于传统观念没有根本扭转,家长、学校、社会以及学生本身面临激烈竞争和升学压力,均将重点放在主科文化类学习上,素质教育的推行面对重重阻力,农村的学习、竞争压力相对较小,音乐教育有一定的实现空间,以农村音乐教育经验作为参考,并将其推而广之,有利于城市高中在未来工作中更加重视音乐教育,使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推进。农村高中音乐教育较之城市,相对更为完善,受重视程度也较高,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有利于下一步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也有利于学生本身的发展,针对农村高中教育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相对不足的局面,也应通过提升教师待遇水平、加强财政投入等方式解决,使农村高中音乐教育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为其他地区高中教育以及各级教育提供经验参考。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素质教育,要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深入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探究教学主要是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目的在于将科学家的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使他们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虽然当前的探究教学方式正在积极推进,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探究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1.以考试评价改革为导向,让教师放开手脚。

2.加强教师的“科学探究”体验,深化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3.教师对探究教学的特征及意义要加深理解,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4.注重案例开发,加强情境创设和整合环节,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为此,应扫除所遇到的障碍,并在课程改革中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以引导学生“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勇于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敢提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三是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其次,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

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1.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吸引学生的兴奋点。鲜明的画面,直观的视觉刺激,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教育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加强直观教学,丰富感性认识,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多媒体课件,采用变微观为宏观、变虚为实、变远为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等方法来表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顺利实现认知目标的达成。

3.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辅助化学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例如,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整个反应过程速度很快,由于反应的容器——试管不是很大,反应物——金属也只不过是片状固体,若只采用演示实验,只有坐在前几排的学生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其他学生就无法对其描述。若采用实物投影仪直接投影在荧屏上,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实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具备必需的实验设备和条件之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必须强化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

其次,是装置原理的思维训练。“装置原理”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实验的目的,应当选用何种仪器、设备,采用何种组合、联接方式的道理。

再次,是操作原理的思维训练。“操作原理”指的是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理由。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新课标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本文简要分析了校园音乐文化对学校形象的塑造、学生性格的养成、道德品位的提升的重要意义,论述了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了培育校园音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校园音乐文化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修养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好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并通过校园音乐文化提升学校形象,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学校领导与教师的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具有本校特点的精神环境和音乐文化氛围。如合唱团、乐队等社团活动。

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认识和思想。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途径。

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渗透在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体现在他们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沃土。

1.音乐活动彰显校园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能施加良好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应重点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唱响中国》等三十六首歌曲,使学生深切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校园音乐文化的良性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组织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并进行讨论,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正确引导。如让学生拿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进行比较,让学生听到流淌在我们血脉源头的民族乐声。坚持良好的音乐文化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赏能力。

3.励志音乐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在青年学生中大力推广励志乐曲、歌曲所形成的校园音乐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产生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激励学生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特别是一些流行的励志歌曲,如《我真的不错》、《蜗牛》、《隐形的翅膀》等,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会有很大的冲击,给他们精神上莫大的鼓舞。

4.校园音乐文化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多是以集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大合唱,集体舞等形式。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学生追求和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把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加强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5.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校园音乐文化的举办,也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并相互促进的过程,它的指向性是很明确的,就是以愉悦学生的感觉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例如由学生亲自动手去组织一台文艺节目,促使他们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难。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培育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加以研究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1.充分利用学校音乐资源,努力创建校园音乐环境。广泛开展学校艺术节等多元音乐文化活动;开设音乐多元活动课,排演音乐剧、组织合唱队、乐队等;利用校广播播放各种音乐;通过汇报表演等各种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总结经验,让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个人修养。

2.充分利用音乐的渗透功能,综合各学科进行音乐熏陶。音乐教学的语言包括艺术领域之间的综合,将音乐欣赏与姐妹艺术中相关的内容、手段进行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直接使用音乐,调节情绪,激发想象,开发记忆潜能。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播放一些古筝曲,让学生跟随音乐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美景。

3.积极关注音乐流行动向,选择并整合社会音乐资源。面对多姿多彩,多元化的社会音乐文化,学校应积极主动地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大力扶持学生艺术社团,发挥其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带头作用。艺术社团是学生文艺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载体,通过艺术社团的建立,坚持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优化青少年学生的审美意识,让那些高品位、优秀的音乐精品来熏陶和感染艺术团的学生。

综上所述,校园音乐文化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强化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满足了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校园音乐文化对落实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才。

[1]姚应红.《谈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文化建设》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年第1期.

[2]金超哲.《关于高校音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研究》.魅力中国2010年第3期.

[3]王艳华.《如何把握校园音乐文化的审美导向》.文教资料2009年第8期.

[4]洪毅.《浅议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考试:教研版2010年10期.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培养高校护理学生上应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及社会对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升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要求。高校应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其特点是护士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是社会的人、是需要给予健康照顾的人,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生老病死的各个阶段,人们期望护士有高尚的情操和智慧、娴熟的技能和优雅的举止、良好的文化素养及健康的人格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职业素养。为此,我们在培养高校护理学生上应更新观念,积极探讨如何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以应对当前社会对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体现为对人民、国家、集体能否献身的精神等。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依托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注意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作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同时结合青年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以及反对空谈的心理需要,把抽象的理论教育与关注、讨论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与欣赏经典爱国影片、党史教育片相结合,与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改革开放成果展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可以为学生的业务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对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为业务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而服务是无形的商品,给人带来的远非物质和感官的满足,所以要求护士必须理解人,关怀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护士具备宽容、豁达、博爱的胸怀,才能为病人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因此人们把护理称为——极具人文特征的专业,把护士——称为极具人文精神的人。

根据这一专业特征,加强对护理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培养尤为重要。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大学始终,不同年级都应具有不同的培训内容。首先是通过增加人文课程设置或加大人文课程的课时数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如开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护理礼仪、护士形体训练、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护理法律等课程,同时还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开设,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护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结合专业特色,在入学教育、5·12护士节、学生毕业教育及学生日常活动中进行护理人文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是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生们懂得热爱、学会奉献、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成为有教养、有品位、有尊严、有内涵、懂得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照顾人,以及具有高雅的气质、仪态、行为等由内到外散发出知性之美的专业人才。

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应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有专业特色专门人才,基础扎实是专业人才进一步发展的前提,现代科学的综合性与交叉性,需要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成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化教学总体设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继续加大人文学科的比例,将专业课程提前,让学生早接触专业,早了解专业;改革实践教学、强化护理技能训练,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护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方面得到较好地培养和提高。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要努力营造学院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成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名言、名句、名医、名画、专题文苑等文化长廊、宣传学院办学理念、护理学发展及护理研究动态等。利用各种形式及时向学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大赛、歌咏比赛、文艺表演、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锻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未来医学护理学发展的趋势都要求培养具备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医学护理人才,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必须把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力求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并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学会做人即有高尚的理想、优良的道德、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求真的科学精神、文明的人文素养,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包括:护理专业技能、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素质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地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和技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标准》为现代义务教育明确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不断实践,用“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等理念为指导,探索常规教学新模式。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完善“人”,促进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当然新课程不是不要分数、不要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把学习掌握知识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成“才”的努力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让知识与身心一同成长。我们以往评课时参照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好”,这里的双边活动指的就是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为达到这一标准,教师设计了许多课堂提问,教学便在师生之间讲与听、问与答的程式化中进行。久而久之,师生达成了许多默契,如教师课解时,学生必定认真听,不得打断教师的讲述;只要教师稍有停顿,学生必会齐声答问。为活跃课堂,一些教师往往用诸如“好不好”“对不对”“正确不正确”“生动不生动”之类的浅层提问来引发学生简单而响亮的回答声。在新课程形势下,有人提出了“教学就是交往”的理念,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氛围。

1教师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完成“愿学、能学、会学”的发展过程。

1.1学生“愿学”是基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做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小学生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影响到他自愿参与该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程度。在教学中,师生应始终处于合作者。我们的做法是:课内教师少站讲台,多到学生中认真观察、听取他们在学习活动里的做法和表述;课外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玩,了解学生的喜爱,交流情感,使师生融为一体;给每个学生真诚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人;为人师表树立典范,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好,使教师成为学生心中偶像。综上所述,教师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换来学生对教师的敬重,使学生从愿配合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爱小动物及玩具,对周边新事物感兴趣。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把学生喜爱的动物、游戏及熟悉的事物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完成对生活兴趣到学科内容兴趣的转化。总之,现代教师应具有“母亲”、“智慧”和“幽默”的特点,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广泛信息传递,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真诚地“愿学”。

1.2“能学”是保证。教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时,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熟悉的事物,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现实世界的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操作、思维等方法,达到储存信息适于迁移。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对生活原形的观察、分析、提炼获取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科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自主发现规律,享受成功的喜悦。应用规律作用于生活实例,进行质疑、讨论、交流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体验所学知识在今天的用处,并转换为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活动效果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集体评价,通过评价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教学内容必须把握“度”,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方法,自主探索学习的内容教师不讲解,学生讲清楚的知识教师不重复,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培养,其认知涉及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将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能学为会学提供了坚实保证。

1.3“会学”是目标。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把教科书作为常读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学会在书上勾画重点,批注疑难和体会。让每个学生使用自学记录本,收集新知在生活中的实例、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的作用过程及对概念意义的不同表述。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代换、假设、转化等学法为重点,使学生在自学时有法可用。先小组交流,形成初步的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最后反作用于学生收集的生活实例。这样,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实践表明,在贯彻“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理念中,教师的备课将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培养学法为重点,建构知识为目标;上课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进而在质疑、解疑的交流讨论中完成学习活动,尽可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规定行为和讲解。使学生形成“怎么学”,明确知识从“哪里找”,为迈向学习化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

现代媒体往往把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与一杯水”,都只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给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因此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正如我的学生所设想的师生关系体是由教师的经验与学生的好奇和热情组成股份公司。现代解释学也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体模式”转变,教学相长,学生也是老师,“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时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师万能、唯我独尊的观念,容纳不同意见,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主持人、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

2.1扮演欣赏者的角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逐渐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对于每一篇课文,经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能够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及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则由前台转到了幕后。如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上课前,我向一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要点,让他查看、搜集有关资料,听取家长和同学的意见,然后给同学上课。该同学在讲课中,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用学生的语言、情感,解释了祖国尊严的表现和重要意义,学生听了倍感亲切,很受鼓舞。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发言热烈,提出的观点、讲述的内容大都符合课文要求。最后,教师总结升华,画龙点睛,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2.2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中央台有一些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课堂教学的主持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2.3扮演学习者的角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展。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社会化场所,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宽了一代人的学习和交往空间。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如果不学习,那么他过去所拥有的知识或许就不能成为今天“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本。确实,有些现代信息,我们的学生比我们老师知道得多,看问题也现实得多。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敏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令学生满意的接受,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因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在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3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创新课堂结构。

3.1课前师生共同准备教学内容。

3.1.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寻找生活原型和应用实例。查阅资料,访问实地和资讯他人,制作说明自己观点的学具。

3.1.2教师准备:熟读教材,明确隐含内容,建构认知网络,提出思维顺序。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和学生未发现的思维障碍处,制定启发措施。组织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生活原型及应用实例。制定教学活动整体方案,达到宏观调控。把教师的备课变为学习活动参与者共同准备,不但培养学生迈向学习化社会主动学会学习,而且为创设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合作学习的课堂提供了保证。

3.2完成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交流读书体会,展示收集信息,达成初步共识,明确疑难;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完成直观感知,需要时作适当补充。小组讨论、操作验证、提出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听讨论、看操作,进行个别引导。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同学补充,阐述用什么方法发现和验证的规律,争论中形成共识;教师应启迪学生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用规律再认识收集的信息,形成创新和发散思维;教师应组织学生由近及远探究生活实例,并提供大家感兴趣的身边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建构的知识去解决。自评、互评和全体评相结合,同学间听取建议,修正不足。使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把研究“教法”转变为研究“学法”,把落实“双基”丰富成“是什么、哪里找、有什么用、怎么用”。不但为学生终身学习建立根基,而且在学会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整体工程,最突出的感受用八个字概括:变化、挑战、创造、完善。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识形成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随着多项信息渠道的打通,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都能展示自我,各尽其能,相互启迪,各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邓永富。用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常规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2黄谋荣。花瓣雨。人民日报,2007.9。

4郑易。小学教学改革。鞍山教育网,2007.8。

5吴源。新课程改革总结。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3。

6殷晓棠。怎样促进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实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9。

7张丽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鞍山教育网,2005.6。

8栾兰。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5。

9滕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怎样备课。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10孙晓琦。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人民日报,2006.2。

相关范文推荐

    妇产科自我鉴定护士(汇总13篇)

    护士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跟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护士工作总结范文中包含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总结自己的护士工作。在妇产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

    学前教育观看心得(通用18篇)

    这些天的实践活动让我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将进一步补充自己的不足,提高

    小学清廉文化建设心得体会(优秀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里程碑,通过总结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下面是一些学生的心得体会,他们通过努力和积累发现了一些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火灾复合申请书(模板21篇)

    申请书的语气应该积极自信,避免使用消极、负面或推诿责任的措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参考。尊敬的松林店镇领导,尊敬的市

    教育培训学校教务总结范文(18篇)

    总结需要客观真实地反映我们的实际情况,不能夸大或掩饰。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生活让我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入党活动心得体会(热门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经历、观点以及感受的总结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会看到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彩范文,让我们引以为戒并学习他们的优

    应急管理心得体会民警(汇总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把零散的思绪整理出来,形成有序的观点和见解。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中,作者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概括。民警是社会稳定的守护者,

    传统美德演讲稿分钟(热门18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提供一些论据和案例,让演讲者能够更具说服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辩论比赛,并与大家一起探讨“大数据时代的

    采购猪肉协议书大全(20篇)

    采购是指按照一定的需求和计划,通过购买商品或服务来满足企业或个人的需求。接下来是一些采购经验和技巧的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协议与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个人心得体会(精选24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提炼规律,并将其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