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学生评语 > 正文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实用17篇)

时间:2024-05-04 07:09:04 作者:梦幻泡

教案模板的编写不仅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了解,还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进行合理分析。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的参考,希望能够提供教学设计的灵感和思路。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授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二)"。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总目标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并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而言:一、知识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的运算,并能灵活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二、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使学生逐渐形成事物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二、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先让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进行总结。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同学回忆之前的内容,渐渐进入学习状态。

2、引入:在引入上,让同学们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自已动脑思考问题,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授课:法则的得出重在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通过同学的观察和思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适用。并准备一些相应的例题,主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边做边总结。

4、课堂小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最后的说明和归纳。

5、随堂练习:在习题的配备上,我特别注意针对性,所以习题的配备虽简却精。主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本堂课的内容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并解决问题。

6、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旨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主要起到延续课堂的作用,让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通过学习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

基于对学情的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9章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是觉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采用了复习导入法、演示法、讲解法、类比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练习法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新知识化难为易,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回顾旧知,提出目标。

首先通过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引入课题,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类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再让学生通过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探究新知。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设计了4道很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从而很顺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让学生举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再启发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进一步比较知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巩固练习。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不含分母、不含等号,一个含有分母、含有等号。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

4、归纳小结达标检测。

设计一个问题(议一议):解不等式移项时应注意什么?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注意什么?是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项时要变号但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或乘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空心点。

5作业布置。

让学生把教材第126页必做第1题和选做第2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法、类比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从而让他们通过回顾和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借助类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体会温故知新的成就感,进而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4.2立体图形》教学设计方案及评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考考你的观察力。

2、动画引入:

蓝猫三千问,08年什么大事?森林里举行运动会。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蓝猫:这两个场地的`面积有多大?

师:有哪些办法?

生1:用面积单位去摆。

生2:可以计算。用长乘宽,我是预习的。

师:你能从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发现面积计算的方法吗?我们今天来研究。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主动探究。

(1)提供生:透明方格纸、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块、尺子和一张印有六个图形的纸。

师:请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想办法求出六个图形的面积,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作业纸:

长度单位:厘米。

1号图(横放):长5宽32号图(竖放):长4宽2。

3号图:正方形边长24号图:正方形边长3。

5号图(横放):长4宽16号图(横放):长6宽4。

(2)学生个体活动,然后小组交流。

师:每人在组内交流你选择了什么图形,用什么方法得到了面积。小组内选择一人记录,一人汇报。

汇报:

第1组:用透明小正方形纸覆盖在2号图形上,2号图形是长4宽2,有8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再覆盖在6号图形上,6号图形是长6宽4,有24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同时另一生记录在黑板上。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很简单。

师:也是这样做的举手,有不同的吗?

第2组:用小正方形摆在第1个图形上,横着摆一排5个,竖着摆了3个,一共要摆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同样方法摆第4个图形。

师:(指图1)为什么只摆7个?

生:因为一排5个,竖着摆3排就行了。

第3组:用尺子画图1格子,长是5画5格,宽是3画3行,一共是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师小结:刚才用透明小方格去量,用尺子画格子、用小正方形去摆,知道了这些图形的面积。

(3)比较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数方格的。

师小结:长是几,就是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宽是几,就有几排这样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4)长方形面积单位和什么有关?又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

师:能结合操作中的数据,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号图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有3个5是15平方厘米。

2号图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8平方厘米。

3号图形长是3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9平方厘米……。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都说明了?

生: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

师: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

请生闭眼想象,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多少平方厘米?

长8米,宽5米,面积多少平方米?

师:长方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长乘宽(师板书)。

师:正方形面积怎样算?

生: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师:你怎么想的?正方形面积为什么等于边长乘边长?

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师: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面积也可以用长乘宽,也就是边长乘边长(板书)。

集体朗读公式。

3、生活中的应用。

(1)计算长方形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正方形面积呢?

图:举重场、田径场(无数据)。

师:要计算这两个场地的面积,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边长。

图:两块场地出现数据。田径场:长50米,宽30米举重场:边长8米。

生计算。汇报:

生1:举重场面积64平方米,8乘8=64生2:50乘30=1500平方米。

(2)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图:蓝球场p99--5求面积。长28米,宽15米生汇报。

(3)奖品:蓝猫书签。

师: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多少平方厘米?

生1:大约是48平方厘米。生2:这个书签大约是45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生:长9厘米,宽是5厘米。

师:你为什么先估计它的长和宽?生:知道长和宽,就能估出面积。

请生测量书签长和宽,计算面积。汇报;长是12,宽是4,12乘4=48平方厘米。

(4)主席台背景图:每个小正方形边长是2米。算背景图面积。

生1:将小正方形下移得到长,左移得到宽。

生2:画出长方形长和宽的格子。

4、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步是关键步骤。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4.2立体图形》教学设计方案及评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考考你的观察力。

2、动画引入:

蓝猫三千问,08年什么大事?森林里举行运动会。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蓝猫:这两个场地的`面积有多大?

师:有哪些办法?

生1:用面积单位去摆。

生2:可以计算。用长乘宽,我是预习的。

师:你能从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发现面积计算的方法吗?我们今天来研究。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主动探究。

(1)提供生:透明方格纸、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块、尺子和一张印有六个图形的纸。

师:请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想办法求出六个图形的面积,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作业纸:

长度单位:厘米。

1号图(横放):长5宽32号图(竖放):长4宽2。

3号图:正方形边长24号图:正方形边长3。

5号图(横放):长4宽16号图(横放):长6宽4。

(2)学生个体活动,然后小组交流。

师:每人在组内交流你选择了什么图形,用什么方法得到了面积。小组内选择一人记录,一人汇报。

汇报:

第1组:用透明小正方形纸覆盖在2号图形上,2号图形是长4宽2,有8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再覆盖在6号图形上,6号图形是长6宽4,有24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同时另一生记录在黑板上。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很简单。

师:也是这样做的举手,有不同的吗?

第2组:用小正方形摆在第1个图形上,横着摆一排5个,竖着摆了3个,一共要摆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同样方法摆第4个图形。

师:(指图1)为什么只摆7个?

生:因为一排5个,竖着摆3排就行了。

第3组:用尺子画图1格子,长是5画5格,宽是3画3行,一共是15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师小结:刚才用透明小方格去量,用尺子画格子、用小正方形去摆,知道了这些图形的面积。

(3)比较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数方格的。

师小结:长是几,就是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宽是几,就有几排这样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4)长方形面积单位和什么有关?又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

师:能结合操作中的数据,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号图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有3个5是15平方厘米。

2号图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8平方厘米。

3号图形长是3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9平方厘米……。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都说明了?

生: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

师: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

请生闭眼想象,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多少平方厘米?

长8米,宽5米,面积多少平方米?

师:长方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长乘宽(师板书)。

师:正方形面积怎样算?

生: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师:你怎么想的?正方形面积为什么等于边长乘边长?

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师: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面积也可以用长乘宽,也就是边长乘边长(板书)。

集体朗读公式。

3、生活中的应用。

(1)计算长方形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正方形面积呢?

图:举重场、田径场(无数据)。

师:要计算这两个场地的面积,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边长。

图:两块场地出现数据。田径场:长50米,宽30米举重场:边长8米。

生计算。汇报:

生1:举重场面积64平方米,8乘8=64生2:50乘30=1500平方米。

(2)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图:蓝球场p99--5求面积。长28米,宽15米生汇报。

(3)奖品:蓝猫书签。

师: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多少平方厘米?

生1:大约是48平方厘米。生2:这个书签大约是45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生:长9厘米,宽是5厘米。

师:你为什么先估计它的长和宽?生:知道长和宽,就能估出面积。

请生测量书签长和宽,计算面积。汇报;长是12,宽是4,12乘4=48平方厘米。

(4)主席台背景图:每个小正方形边长是2米。算背景图面积。

生1:将小正方形下移得到长,左移得到宽。

生2:画出长方形长和宽的格子。

4、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情境中做出合理的决策。概率正是通过对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研究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来为人们更好的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因而,义务教育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1节安排了《确定与不确定》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数据的能力,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而寻找出其中规律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的。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简单分析和判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身边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纠正学生对某些现象的错误认识,这也为后面进一步深入学习概率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学习概率首先要弄清楚哪些现象是随机的,哪些现象又是确定的,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区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一定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能够对一些常见事件作出正确地判断,但由于受到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某些不常见事件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的难点应当是:正确地区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

二、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因此,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背景,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拟定为这样的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2、会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我把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拟为:

1、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认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经验性的逻辑思维为主,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故本节课采用“活动——参与法”,即按照“问题情境——实践活动——感受新知——归纳总结”的模式展开教学,在多个环节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身心感受和利用经验来发展他们的随机观念,极力推行“做中学”,帮助学生由先动手后思考,逐步向先猜测再动手过渡。

“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教学活动中,关键是教学生学法。因此,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合作分析、处理数据——发现规律——归纳——应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我打算将全班学生按4人为一组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全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教学设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实物教具(甲、乙、丙3个完全相同的盒子、红球、白球、正方体骰子等)。

教学程序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现对教学程序做一一分析。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在讲台上摆上甲盒子,将五个红球五个白球装入盒中(球除颜色外都相同,同时将放球过程完整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盒中的球摇匀。

请几个学生到盒里摸一摸。

(1)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一定是红球吗?说说你的想法。

(2)摸几次试试看,每次都能摸出红球吗?

(3)从盒中任意摸出两个球,一定都是一红一白吗?

摸球游戏继续进行着,摸球的程序照旧,不过这次换了乙盒子,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并不知道。继续回答上述问题(1)(2)(3)。

如果换成装有全是红球的丙盒时,上述问题又该如何回答呢?

此时揭示课题:确定与不确定。

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虽说只有几位学生上讲台摸球,可这并不影响其他同学的热情,他们也在参与“猜”的活动,可以说通过这个游戏,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并对不确定有了感性的认识。

学生通过活动猜测出盒中全是白球,然后打开盒子验证他们的推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对不可能事件有了认识。

让学生对必然事件有了认识,在学生经历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验证等活动过程,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从而引入新课。

感受新知。

在上述活动中,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的有;

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的有;

事先无法确定它会不会发生的有。

由此引入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等概念。

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件是我们确定的?又有哪些事件是我们不确定的?

学生经历了在摸球游戏中结果不尽相同的过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既避免了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又使学生愿学、乐学。

通过小组擂台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内在动机,使他们能以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学以致用。

请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6点朝上。

(2)任意选择电视的某一频道,它正在播动画片。

(3)下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巴西队夺冠。

(4)太阳从西边升起。

(5)明天星期二。

(6)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二。

(7)青蛙会用鳃呼吸。

(8)纯铁放在水里1周会生锈。

(9)据天气预报明天小雨,那么明天会下雨。

(1)367人中有2人的生日相同。

(2)小明家将获得500万元彩票大奖。

(3)3天内将下雨。

(4)妇幼保健院,下一个出生的婴儿是女孩子。

(5)你最喜爱的篮球队将夺得cba冠军。

(6)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低于0℃时冰融化。

(7)1+32。

(8)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

(9)如果a,b都是有理数,那么ab=ba。

(1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在某次国际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甲、乙两名中国选手进入最后决赛,那么,该项比赛的。

(1)冠军属于中国吗?

(2)冠军属于外国吗?

(3)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甲吗?

(4)如果最后进入决赛的是两名外国选手,那前面提出的3个问题的答案怎样?

(5)如果最后进入决赛的是一名中国选手和一名外国选手呢?情况又会怎样?

掷骰子游戏:

小组相互协作:先由一名学生掷骰子,再回答问题:

(1)“掷得的数是奇数”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骰子上不全是奇数,还有偶数;

(2)“掷得的数是奇数”是必然发生的,因为骰子上有奇数;

(3)“掷得的数不会超过7”是可能发生的,因为骰子上的数都没超过7。

摸球游戏:

规则:共有15个白球,5个红球.每次只能摸5个球,摸到5个红球为一等奖,摸到4个红球和1个白球为二等奖,依次类推。

(1)学生动手摸奖,体会中奖的可能性。

(2)设计游戏:你能仿照上面的游戏自己设计几个游戏吗?(一个是必然事件,一个是不可能事件,一个是随机事件)。

(3)至少摸多少个球,使“其中一定有白球”成为必然事件?

犯人为什么要吞下“生死签”?

对于概念的学习,要通过多次感知,不断强化,及时地辨别分析,才能真正领悟到概念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其中(5)、(6)两题,要注意比较、区别,(7)、(8)两题与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生物知识有关,教师可适当加以解释,也可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9)题中明天下雨是由当天的天气决定的,天气预报仅仅是对明天天气的预测,(10)题中小区停电是由供电部门决定的。

巩固新知,深化学习内容,通过第(7)、(8)、(9)、(10)4小题让学生仿照再举几例,使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习的大量的公式、法则等一般来说都是必然事件。

通过条件的不断变化,让学生发现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引导学生体会概念中的“特定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去解释、分析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体现了学科渗透,又锻炼了学生能在复杂的情境中正确判断出各类不同的事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小组相互协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设计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摸奖活动,既能加深对三种事件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下面学习可能性大小埋下伏笔。

用故事的形式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解释犯人的行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享收获1.你对确定与不确定有什么认识?

2.你还有什么疑惑或没有弄懂的地方?

3.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说,注重学生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

作业设计1.用适当的语言来表示下列词语所反映的事件发生情况?

东边日出西边雨十拿九稳大海捞针海枯石烂。

2.现有6个球,3个红和3个白,这6个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请设计一个袋中摸球游戏,使得:

(1)任意摸出1个球,一定是红球;

(2)任意摸出2个球,一定都不是红球;

(3)任意摸出2个球,一定是1个红球,一1个白球;

(4)任意摸出3个球,可能是2个红球,1个白球。分层次设计作业。

本题是道开放性试题,有的设计方案可以多种多样,重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同时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确定与不确定。

不可能事件。

确定事件。

必然事件。

随机事件---不确定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

三种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在小学学过垂直的概念及画法,但由于是在小学四年级,学生接受几何知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垂直概念中所蕴含的识别与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探索,而对于画法,学生多数没有掌握这一基本技能,所以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代表任意画两条垂直直线,再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然后共同总结规范画法步骤,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很好培养了学生这一基本技能,本节课还涉及到垂直的一些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这些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情况,如画三角形的高,垂直的识别和性质的应用,垂线段、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因此本节课垂直的教学极其重要。另外在教材处理上比其他版教材更注重情境性,生活性、探索性,本节课教学时可关注这些有利因素,完全可以克服学习接受难,几何语音叙述难,抽像几何图形难的特点,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交流,再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完全可以上出一节轻松活泼,有趣的课来,也能够让学生的三维目标均得以实现。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垂直的概念,并学会符号表示和书写格式,从中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定义概念的合理性、简洁性。

2、探索并掌握画垂线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3、探索并了解垂线的一些性质,感悟实践出真知的哲理性。

重点:垂直的概念及画法。

难点:垂直概念的探索与理解。

[设计意图]: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画法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关健,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出错均源于这两点学习的不到位,故如此确定重点,而对于概念的理解包含二个方面:性质与识别,学生不易理解,故须加强探索,如此确定难点。

全班同学按成绩好中差与性格互补分成6—8组,每组6人。

[设计意图]: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利于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也是对学习杜朗口的课堂教学精华的一个体现。

1、问题:小学学过两线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

谁能到黑板上摆一摆。

2、学生代表摆教具。

3追问:垂直是不是相交?相交是不是垂直?

4总结:垂直是相交的特例。

5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垂直。

[设计意图]:本节课垂直的知识点起源是相交线,让学生回顾,摆一摆,加深体会垂直是相交的特例,如此设计,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是对小学知识系统的一次提升。

1、认一认:欣赏画面,从中指出垂直线。。

2、举一举:举生活中垂直的实例。

3、折一折:用一张长方形纸挤出两条垂直的成本。

4、想一想:上面我们从感性上再次认识了垂直,那么究意怎样给垂直下个定义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本质,勤于思考的数学思维习惯,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本质的思考。

5、议一议:哪种说法最好?

[设计意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追问,并出示探索问题,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也为以后垂直的性质与识别的应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这里学生的探索讨论远比教师的直接给出好得多,通过这个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三维目标在此环节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6、说一说:垂直的概念。

7、记一记:默记1分钟。

8、看一看:表示方法与用法。

9、摆一摆:让学生分组用三角板组合摆放并指出垂直的线来。

10、练一练:做2个小题目。

2、选3名学生用不同方法在黑板上画。

3、师问: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线,你会画吗?

4、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并说明画法,教师演示,共同总结方法。

5、画一画。

6、议一议:经过一点有几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复习了垂线的多种画法,又让学生再此探索掌握了用三角板画垂直的方法,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另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知识的基本落实。

1、问题:过路如何走最短的路线?

2、学生边走边说方法。

3、学生画出最短路线,并设计方法验证。

4、总结。

5、结合上述情境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6、演示。

7、生活小常识的应用。

[设计意图]:用过马路引出垂直的性质远比跳远实例更具生活性,一般性,情趣性,也利于学生接受,而借助这个情境又引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再借助的辅助演示,突破这一难点,而用跳运作为应用,又是对这一概念的巩固,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课后练习。

1、让学生谈收获与体会,并质疑。

2、出示本节课主要知识点,让学生体会。

设计说明。

1、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关注实效。

让学生学会垂直的画法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多年来学生学的并不好,甚至到了初三都未学会,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时没有夯实这一基本功,设计时通过让学生先画再展示画法,再借助总结画法,再让学生画,再反馈等活动,确实让学生学会了画法,比小学的技能也有一个质的飞跃。

2、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关注三维。

学生在小学基础上对于垂直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尤其对垂直的性质及识别不理解,也易混淆,这直接导致以后学习会出现以下问题:不知如何证明垂直,不会用性质。因此本节课设置一个探索活动,让学生去议一议哪种说法更好,从而规范格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感悟会更深刻,记忆会更长远,也激发了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3、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操作。

本节课中多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

4、加强的精确使用,关注有效。

仅为教学辅助手段,不可滥用,本节课只在情境引入、探索概念本质、规范画法、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使用,可谓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既省时又激趣,而且没有冲淡数学课注重思考的本质特性。

5、注重恰当创设情境。

本节课的情境创设融入逐个教学环节中,由于生活性、趣味性、欣赏性强,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因为本节课内容多且偏难,又重要,所以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为2课时。

7、本设计力求体现与融合杜朗口课堂教学的精华。

《垂线及其性质》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沈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尽管是一堂旧教材的课,但在沈老师设计的课堂中,却让人欣喜的发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旧教材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1.教材简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教材处理。

(1)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把教材中的陈述性教学为猜想与验证性发现。

(2)把总结式教学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探究性学习。

(3)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3、教学过程。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在新授过程中,沈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1.5+3=,42=.2.2ab的系数是次数是。

创设情境。

一问题1:

问题2:

(1)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如:垃圾、零钱、水果及各种产品分类.(2)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问题,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吗?目的在于引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加强学科联系,并注意联系生活,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形成概念议一议:。

2.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

强化概念。

1、真真假假下列每组式子分别是同类项吗?为什么?

(1)x与y;(2)ab与ab;-3pq与3pq;。

(4)abc与aca与a;(5)ab与abc;。

2、k取何值时,-3xy与-xy是同类项?

(2)若和是同类项,则=;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结合实际 用活教材: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材中的“捐书活动”设计成“射气球活动”,并创设了小猪和小狗在动物乐园进行射气球比赛的情境,从整体上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二、自主学习 探求方法

三、巩固新知 拓展思维

四、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我有这样的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一步加法计算问题,可能是减法计算问题,可能是更复杂的计算问题。

这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进行引导,使学生提出加法问题。

这样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经历数据产生的过程,为提出问题奠定基础。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都是在这个环节中完成,所以我精心设计了体验估算,尝试计算,交流算法这几个小环节。

1、体验估算

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那么小猪和小狗在射气球比赛中谁能赢呢?让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想好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每组再选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的估计方法不可能一样,我有这样的预计:他们可能这样估计(小猪在比赛中赢了2局多11分,输的那局只输了3分,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比较相差数法。还可能这样估计(把104,95看成100,就是100+100+118 ,把102,98看成100,就是100+100+109,所以小猪赢了)用的是求近似数法。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尝试计算

首先是谈话切入:同学们都估计出小猪在射气球比赛中获得胜利,这个估计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课件出示小猪射气球分数的统计表,问:小猪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你会列算式吗?学生会列出算式118+104+95,这时接着问,这道算式你会算吗?让学生赶快拿出练习纸算一算,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小组中交流。

我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3算法交流

学生在计算时,我要注意巡视指导,对学生的计算方法要了解,以便请用典型方法计算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计算方法,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我预设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有竖式法(学生板演讲解这种方法时,要明确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相同数位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学生对连加理解不好,我用方块图帮助学生理解。)口算法,脱式法。学生板演计算方法时也要按这类书写,这样便于区分比较,如果学生的计算方法很单一,我就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他们探索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接下了我说了这样的过渡语:“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探索出这么多计算方法,在这些计算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呢?为什么?”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和原因。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尝试计算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首先是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小狗射气球得分统计表,求小狗三次射气球一共得了多少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是一道基本的计算题目,学生能根据刚才所学内容快速准确的计算出正确结果。两次计算的结果证明和我们估计的一样,小猪获得比赛的胜利。

如果在计算中有同学这样做109+(102+98),一定要请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计算,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同学这样计算,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引出上面的算式。

这样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连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同时又向学生渗透了“凑整”的简算意识。

接下来是拓展延伸

接下来是宴请宾朋,小猴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获得了胜利,他想在动物乐园召开盛大的庆功会,还邀请了很多嘉宾,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要为这些嘉宾准备多少座位呢?我用了207,219,95这三个数字,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连续进位加满十进一。

最后是买巧克力,小猴子还要准备一些巧克力招待嘉宾,他到超市一看,巧克力一共有三类,他想请同学们帮他想想应该怎么买巧克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样一组练习题的设计,从情境上和前面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这自己的收获,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可以说学习方法态度上的收获,这样的设计重视了知识的反馈,给学生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以上便是我对《射气球活动》的粗浅理解,当然,课堂永远是动态生成的,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个性生命在数学课堂上因我们而精彩!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计算方法。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为以后学运用方程解决小数,分数的问题奠定基础,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对方程这一部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并正确的计算。

(2)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入约3’、探索新知约20’、巩固应用约15’、课堂总结约2’,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激趣导入。

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屏幕出示情境图,一天笑笑和淘气在做猜数游戏,笑笑: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淘气:等于80。笑笑:你想的数是30。淘气: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你知道笑笑是怎么知道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猜数游戏》问题(教师板书)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

2.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自主探索方程的解法。

成是x这个使等式可以改写成什么?生: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和探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和探索的精神。

第二步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现在大家自己动脑试试看你能不能把这个方程解出来?教师提示:如果用等式的性质来解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结果2x+20=80,我先在等式两边同事减去20就变成2x=60,再在等式两边同事除以2得出x=30(教师板书)非常好,刚才他说出了解方程的过程,在解方程中有些步骤是可以省略的,下面老师把这个方程完整的解给大家看:因为原题中没有x,所以我们在列式前要先把x设出来,解:设这个数为x2x+20=802x=60x=30答:这个数为30。

在解方程过程中,等号要对齐,计算完了不要忘记写答。现在你知道笑笑是怎么猜到了吧!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有效的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步验证结果,巩固知识。

3.巩固应用。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本练习:解方程6道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订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使教学目标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本节课是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习象形统计图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1、设计思路。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习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让学生帮小熊调查朋友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动手操作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在班内展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本节课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三)、三维教学目标、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为: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习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习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习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下图是我的板书设计,美观简单明了。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感觉到,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因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例题3和例题5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以前的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来自主学习11~20各数,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这节课教学的内容多,时间紧,有些知识点的巩固还没有做好。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寻找合适的机会补漏。

我的课就说到这里了,请各位专家指正。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编排的,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同时又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甚至高中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平行四边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也很广泛,学习他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现代化服务。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对几何"证明"开始入门,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教学目标:

(1)双基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平行线间距离,并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推导、论证、演绎、抽象知识的数学思维品质。

(3)非智力目标(思想目标):渗透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数学思想以及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4.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五点"教学法。具体如下:

1.以"问题"为学生学习?"起点";

2.以"范式"为学生学习的"焦点";

3.以"变式"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4.以"创新"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以"评价"为学生学习的"疑点";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1.设问激趣,导入新课(起点):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概念、明确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用特殊化方法设计一问题: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则该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探索和猜想。

2.诱导思维,以诱达思(焦点):

其次通过设问、质疑,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进而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同时教师整理出一种推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范式,再让学生联想范式,演绎其他推导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观察、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教师的范式的有诱导下,达到演绎数学论证过程的能力。

3.变式问题,突出"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观察、猜想、演绎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进一步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投影不同层次的典型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

4.引导创新,化解"难点":

设计"无图形"和"无结论"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画图、观分析、猜想、归纳,然后把问题中所有可能的结论推导出来,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解决,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5.反馈补缺,消除"疑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做适当的评价和提示,以弥补学习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消除"难点"的目的。

6.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教师对此课学生的表现作一小结、评价,特别是对"两头"的学生予以表扬,告诉学生本节是本章及以后学习的基础,要求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

7.板书设计: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应用。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平行四边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从边看;

(2)从角看;

(3)从对角线看;

4、平行线间的距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另一种是根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周长》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3.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跳绳》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一节新授课,本课是在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8的加减法教学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单的说和算。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加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列出算式,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初步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大胆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能用“8”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复习口算。

(二)创设情景引入。

(三)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并解决。

(1)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能列算式解决吗?

(2)你能说一说算式中各数字的含义吗?

(3)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能给大家讲讲吗?

(5)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3、师写算式学生猜算式表示的意义。

4、“8”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将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

5、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给出的算式3+5=□进行交流。

练习。

1、课本练一练1、2题。

2、手指游戏:同桌两人进行,要求两人的手指合起来是8个。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五)作业布置。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22~23页的内容。

《有几枝铅笔》是北大师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加法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为主线展开数学活动,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大量的情境,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列出不同算式,在说一说、算一算中发现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处都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善于发现和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要正确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一定困难,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加法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运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加以引导,在“有几枝铅笔”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学生能顺利建立“2+3=5”简单的数学模型。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说出这个家庭中两样物体合并的现象。这样让学生感知学习知识的必要性。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理解加法的含义。

2、会读、写加法算式,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1、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

2、让学生在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在合作、交流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一种学习用品:“黑心肠,尖尖头,走起路来全靠头;直着走,横着走,肚子空了就不走”。

师:同学们,铅笔能帮我们写字,我们要爱护它。

1、建立表现。

师:请同学们看看图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试一试提数学问题。

图一:笑笑左手拿着2支铅笔、右手拿着3支铅笔。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把问题提准确。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笑笑左手拿着2支铅笔,右手拿着3支铅笔,问笑笑一共有几支铅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几支铅笔”。(板书课题——有几支铅笔)。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笑笑手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她是怎么数的?

(教师出示图二:笑笑两手一共拿着5支铅笔。)[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动手拿铅笔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既直观又亲切。通过合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并到一起,要用加法计算。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上课的开始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写算式计算。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笑笑有几支铅笔呢?

师:表示“合起来”时应在算式中间用“+”表示,这个一横一竖的符号叫做“加号”,请大家边读边书写三遍。

师:请大家读一读式子“2加3等于5”。

师:同学们,如果只看“2+3”这个算式,你能计算吗?请说说。

2、探究体验。

师:下面准备请同桌两个同学用手里的5支铅笔摆一摆、算一算。

要求两个同学边拿边说“我拿几支铅笔,他拿几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拿一次写一个算式并计算,看哪一组同学拿的方法多,写的算式多。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体会到到“合起来用加法”,学会了掰手指头或口算等方法。以后,同学们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或比较快的方法计算。

说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深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认识了加法算式和加号,不仅会读、会写加法算式,还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了他们足够的独立尝试、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所会的知识,教师再用手势等方法帮助他们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他们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充分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根据课本“试一试”两幅图的要求,安排学生戴小汽车、小鸟头饰分两次表演。)。

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算式,说说算法。(小组)。

师:请同学们说说算式,说说算法。(全班)。

师:同学们,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添上”也是用加法。

2、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中的“1、计算”“2、填空”

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练一练”中的第4题“说一说,算一算”,再进行两人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4、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我会排队教案设计意图(专业22篇)

    小班教案应体现多元化和个别化的教学特点,关注每个幼儿的差异和特长。小班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小班教案供大家学习。

    心理健康公开课报道(优质15篇)

    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概括和归纳,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选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

    物流企业应急预案(优质16篇)

    应急预案需要时常修订和更新,以适应不同时间段和发展阶段的需求。应急预案的有效应用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有偿的保管合同(模板18篇)

    合同协议是为了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种合作关系而制定的一种合同文本。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合同协议的范文,请继续阅读以下内容。保管人:_____________

    教师出国留学申请书(优秀16篇)

    留学申请是一个将自己的学术和个人背景展示给外国院校的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留学申请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x大学老师领导:您好!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总结人教版(实用23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概括的重要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教学工作总结实例,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叮咚转眼的时间,我在教师的

    初三动员会副校长讲话稿(精选21篇)

    在各种重要的公共活动中,讲话稿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讲话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灵感。尊敬的各位老师、优秀的毕业生代表、

    综治考核情况汇报(热门12篇)

    情况汇报中,我们需要把握好重点,突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让上级更加关注和支持工作。以下是一些关于情况汇报的精选文章,希望能对你们的实践有所帮助。据平顶山人事局《关于

    学校徒步活动总结(优秀16篇)

    活动总结帮助我们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和提高活动质量提供方向和依据。活动总结是对一次活动或项目的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写一

    三年级课外阅读(实用20篇)

    范文范本是对于某个主题或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后得出的典型案例,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1.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旨在为大家提供写作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