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旗下讲话稿 > 正文

国际人才培养课程(热门18篇)

时间:2024-02-01 16:44:13 作者:影墨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小编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摘要:国际商务单证贯穿着每一笔国际贸易的过程,例如货物的商检、保险、运输、交付、结算等。商务单证人员是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中急需的一种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该课程的理想培训对象。本文结合商务单证的特点及所需条件分析、对学生知识结构现状的分析及对现阶段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希望对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商务单证”课程进行人才培养有所收获。

商务单证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必须课程、专业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各种商务活动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刘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设置的探讨)。商务单证缮制就是属于该要求和该技能中的一个,是商务英语专业技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商务单证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是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讲述的是进出口贸易的宏观概念。内容丰富,知识广阔。内容涉及到了进出口中的各个领域,为其后的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务单证课程就是承接《国际贸易实务》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性课程。它的内容只是《国际贸易实务》中的一个节选,并对其展开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因此其无后续课程。

为什么商务英语的学生必须要学习商务单证课程?

1、国际环境。

首先,世界在越来越开放,中国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的整体运营中,这都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对外贸易不断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市场地位于全球采购和全球销售。国际贸易不再局限于外贸和“三资”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有国际贸易业务发生。国际贸易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环节众多、手续复杂,各国的法律也不尽相同,因此风险相对较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贸易形成了一定的规则,并以单据为中心,结算方式相对集中于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三种。在长期的业务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国际惯例和规则,如incoterms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ucp6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cru522(《托收统一规则》)等(江舟子.国际贸易结算单据)。这些规则和惯例经过长期的实践,已为大多数国家的公司和银行所遵从,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人去学习这种规则,对防范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安全收取外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培养目的是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在货物进出口过程中的单证的缮制方法以及处理和解决因单据买卖所涉及到的纠纷等的贸易知识。

2、专业需求。

要学习、运用和缮制商务单证,必须要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并且是商务英语知识作为基础,没有这一前提就根本无法学习和缮制商务单据。只有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普遍具备这一条件。这样,学生才能发挥其专业优势,学习一门专业性强、操作性强的技能,成为能为国家、为企业创收外汇的专业人才。

要完成以上的人才培养计划,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至关重要。一本好的教材,就如一名好的导游,能引导老师和学生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感觉。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姚大伟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江舟子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结算单据》等教材都是不错的选择。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对国际进出口贸易中使用的单证有了概括性的了解,如信用证、贸易术语等。

但是,对于各种商务单证的缮制方法、有关单据买卖的国际规则没有详细系统的学习,学生对单据的缮制没有亲身所见,对有关的贸易规则也无法理解和运用。

另外,要学好该门课程,必须要求学生要有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单证的缮制没有60分,也没有90分,只有100分,哪怕是一个单词、一个字母都要求做到百分百的准确。只有百分百的严谨才能为国家为企业创收外汇。

教学方法。

商务单证的缮制是一项要求非常严谨的工作,在实际的操作中不能有任何的差错,必须百分百的准确。本门课程操作性非常强,因此以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理解理论、实践巩固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总结深化为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目的。在教学方法方面,笔者主要采用的是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授教学法与实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主要是对理论进行精辟的讲解。要求做到深入浅出,易懂易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理论总是枯燥的,是难于理解的,并有着一定的抗拒心理。因此,教师需要联系社会各方资源为教学所用,这时便使用了实例教学法,例如在讲授商业发票时,我拿出了某进出口公司制作的某商品的商业发票。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再联系教师的理论精讲,既学得轻松,也记得牢固。

(2)实践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

实践教学法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学生才能理解理论、使用理论、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这又需要有任务去驱使,使学生细致的、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去完成任务。例如在学习缮制单据时,学生根据教师开出的信用证,通过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去完成任务。

课程特色。

商务单证课程不是一门单纯的单证缮制课程,它还涉及到了国际进出口贸易的各个规则、各个国家的法律条文(姚大伟.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作为单证人员我们还必须要对个别国家的一些特殊规定有所了解,例如欧盟与加拿大的特殊要求。另外,电脑与网络的快速普及,使用电脑进行单证缮制与传递已经成为主流,这还要求我们学习单证的学生要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业务,跟上行业潮流。因此,在使用实践教学法时,教师还可以使用电脑机房和有关的教学软件,使学生能体会与学习新的单证缮制方法。

总结:国际商务单证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作为该课程的教师需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除了要使学生具备完备的国际贸易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有充足的实际模拟操作时间与次数。只有让学生具有与实际工作岗位一样的操作与练习,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大伟.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江舟子.国际贸易结算单据[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刘峻兵男初级1977。

国际人才培养方案

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先要求政府部门掌握符合国际惯例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而政府部门要提供这些政策产品,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熟悉国际运营规则和能够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因此,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建设国际城市的目标要求,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际化人才系统培养体系,规范培养形式和培养过程。

一、国际化人才的定义

根据工作性质和国际化要求,我们把政府部门国际化人才定义为: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国际背景、国际视野和时代意识,熟练掌握外语,熟悉相关国际惯例与规则,较深刻理解中国现实国情,具有创新能力,并能够将自己的见地、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工作人员。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以领导干部出国(境)培训为主的国际化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后备干部的英语培训工作和英语中、高级“强化班”的专门培训工作也都取得很大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1、国际化人才培养总量不足,培养层次较低。目前培训的国际化人才的数量,和现实需要量还有一定差距。根据本次课题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各个部门平均拥有国际化人才7人,而平均需求量为10人。在接受国际化培训的个人中,更多的是侧重基础语言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54.9%的人只接受了单一的语言培训。

2、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培养结构不合理。现在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由各级政府部门自己把握,缺乏专门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和统筹,很容易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从培训人员年龄结构上看,51岁以上人员比例高达98.2%,其中56岁以上人员高达85.3%;急需接受国际化培养的和所需人数最多的专业技术类人员只占25%;有86%的人员接受的是短期培训。

3、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和评估机制,培训效果一般。在目前的培养中,从项目的设定、人员的选拔、接受培训、学成结业到培训后工作效果评估,都没有成形的有效激励、监督和评估机制。此外,还存在让不具备资质机构进行培训的现象。在接受调查的单位中,有54.5%的单位认为现有培养措施的效果一般。

(2)加强人事部门与上下级人事部门之间的沟通。充分利用部门的国外培训渠道和资源,加大对各单位人事部门的工作指导,指导各系统、各部门建立适合自身的国际化人才需求目录和国际化人才素质模型。

(3)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和寻找协作培养单位。积极寻找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或国际公益基金、跨国公司为我市公务员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广泛联系外国政府、国际机构、国外大学、跨国公司,借助他们的资源为培养国际化人才。

3、发挥人事部门的监督评估作用

人事部门组织成立由第三方专家组成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估委员会,对人才培养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对实施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的单位进行评比。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采集各类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对各个国际化培养项目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以决定该项目是否继续开展或者提供的经费支持力度是否变化。

——对各个人员国际化培养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以决定下年度给予的培养经费数额和人才培养指标数量。

六、采取多重形式的培养方式和方法

1、开展人才国际化的国内培训

(1)开展国内培训的几个原则

——实现差别培养。根据所处的职位不同,担当的行政职责不同,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同,经历和背景也不相同的特点,进行分级分类培训。

——注重培养实效。改变目前干部培养中重理性思维和理论知识培养,轻实践操作的状况。国际化培训应以训练为主,实用至上。

——尽可能实行开放培养。开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所有符合资格条件的政府工作人员开放。二是研讨性的培训要向社会开放,吸纳外国驻华机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的人士参加。

(2)培训课程设置的原则

——课程设置要有系统性。第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力求能构成一个逻辑体系。譬如在内容上要涵盖从初级国际化人才到高级国际化人才培训的所有内容,在逻辑上不断递进和深化。第二,对单个受训对象而言,这些课程设置能提供伴随干部成长的从低到高的系统培训。

——课程设置要有双向选择性。一方面,组织人事部门根据政府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和广大公务员的需求,拟定培训课程和培训计划。另一方面,各部门根据公布的课程或培训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来决定是否参加培训。

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旨在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专业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国际商务专业理论与操作知识,具备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基本管理能力及涉外商贸能力,能够从事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等外贸岗位群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掌握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3)掌握基本经济活动分析理论基础与商务活动管理知识;

(5)掌握外贸跟单、报关、报检、货运代理、函电、商务谈判等所必须的专业知识;

2、能力要求

(2)具备单证、跟单、报关、报检、货运代理等涉外业务实践操作能力;

(3)具备市场调查及外贸营销等市场开拓能力;

(4)具备识别与预测涉外商贸环境的能力;

3、素质要求

2

专业认识实习、工程基本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六、课程结构(表一)

七、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专业外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工贸公司、工业自营公司及各类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

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群有: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等。

八、课程与教学进程安排 1、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二)

一、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简介

1.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服务面向

二、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沟通交流能力、跨文化管理与交流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进出口合同履行能力、国际采购及供应链管理能力,面向专业进出口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商务代表、国际采购员、外销员、服装跟单员等相关外贸岗位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培养年限:三年

3.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要求

(1)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2)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3)国际贸易业务规范运作能力;

(4)外汇风险规避与防范能力;

(5)国际货物运输代理能力;

(6)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4.方法能力要求

(1)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设计建构能力;

(2)具有不断钻研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

(3)不断总结,提升质量以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

(4)借助参考资料、网络、手册等途径进行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利用能力;

(5)计算机及电子商务基本应用能力;

2

(6)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5.社会能力要求

7.职业资格证书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为141.5学分计2536学时,其中必修课程117学分1912学时占75.4%,选修课程28学分624学时占24.6%;公共课与基础课32学分544学时占21.45%,专业技术平台课75.5学分1272学时占50.16%,专业方向课34学分720学时占27.31%;集中实践教学35学分840学时占33%(学时)。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为全院统一设置的公共与基础必修课程。

3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4

5

五、制订与实施说明 (一)制订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熟练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总结我院过去两年示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教高(16号)《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要求,制定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指导思想

6

人才培养模式和“双证书”毕业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努力培养服务于江苏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服务要求的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具体做法

(1)扎实做好专业调研工作。专业调研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团队性工作。本培养方案是对近两年教师深入企业指导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时完成的企业调研报告、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中来自生产与技术一线人员阐述的观点和提供的信息和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的职业领域的数据进行全面仔细的梳理分析,在首先形成高质量的专业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做好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全面梳理和清晰各项能力培养目标,完整地形成专业能力目标体系。

(2)认真进行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以本专业所服务的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按专业方向细化具体岗位群要求。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在形成的专业能力目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学院顶层设计已形成的 “技术平台+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框架,以能力为本位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并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形成不同类型课程的设置。建立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真正构建起“基于核心课程与综合实训+针对岗位的专项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技术能力、思维方法与综合素质。

(3)精心安排技术平台综合化课程。按照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分析设置好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其中的综合实训课程,针对本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思想,通过每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课程从技能到综合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递进设计,达到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项目训练,为学生岗位迁移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对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两年实施总结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课程的综合化改革,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确立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核心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具体思路与安排。

(4)明确落实专业方向能力培养课程。在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按照专业方向的岗位专项能力分析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清晰所面向具体岗位群情况,按照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设计与开发思路设置综合性项目化教学课程,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按订单培养的形式进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以实现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深化“毕业项目”的教学改革。在过去两年全面实施以半年以上“毕业顶岗实习”为核心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毕业项目选题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岗位选择综合性技术问题进行综合项目训练,并完成毕业项目报告。

(6)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依据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围绕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及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将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中的专业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中,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的衔接,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教学在毕业时实现双证就业。

7

(二)实施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进程安排,以实验、实训、实习循序渐进落实能力培养的方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充分利用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来达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充分体现以校企合作为特征的高职办学模式,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上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具体实施中要求:

1.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在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以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所确定的课程预设单项及单元共性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项目化教学课程为主体,在前两学年完成。

2.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内通用基础技能及若干综合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完整工作过程设计形成的具有学习领域课程特征的一组递进安排的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前两学年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训练,获得今后在本职业技术领域工作中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3.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从业岗位技术需求及对本方向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由本专业方向教学团队按本专业方向适宜的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等),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线进行,或根据企业需求共同设置一组课程模块,与企业一道围绕企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完成,并通过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半年顶岗实习,以各专业(方向)清晰的服务面向(典型服务企业、实习或就业基地企业)进行学生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项目的教学与考核,使学生获得职场体验、从业岗位职业技能与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附: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8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9

国际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项目

本中心面向海内外高中学生提供国际名校本科升学计划,中外联合培养,升学模式灵活,可选择2+2"国际本科或“2+3”国际本硕模式。

学生在广州教学中心学习2年,包含1年暨南大学教育学院国际英语学术课程,与1年新加坡管理学院国际大一课程。满足升学标准后,可直接升学至新加坡管理学院,继续攻读国际名校本科课程;也可选择升学至英美澳等其它海外院校。

轻松过渡出国有保障。

中外过渡式学习经历,名师指导,升学无忧。

权威认证留学新选择。

留服认证,同等学历节省百万留学费用。

安全留学首选新加坡。

独特的安定社会环境及中英文双语环境。

参加本项目学生可在新加坡校区攻读享誉全球的世界百强院校如英国伯明翰大学、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本科学位课程。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数据科学与商业分析等商科领域热门专业全覆盖。

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要体现语言、业务培训和道德培养的结合性。任何培训项目,都是要建立或强化一定的价值理念的。国际化培养要建立思想道德培训与专业培训有机结合的机制,使思想道德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3)国内短期培训的举办方式

——充分利用社会培训机构。短期国际化培训可以尽量委托外部培训机构承办,尤其是在语言、电脑等通用技能培训方面。但这种培训必须通过竞争机制进行。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员可以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第二,的培训资金可以“选择”培训机构。

——完善培训体系。完备的内部培训体系是质量的重要保障。对此,的经验很值得借鉴。设立了专门的“公务员培训处”,下设7个组别,还在许多部门建立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机构。培训处拥有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高级培训人才和专业顾问、每年有超过2亿元的财政拨款,培训设施在亚太地区一流。

2、开展人才国际化的国外培养

(1)开展人才的国外培养要实现几个转变

——从短期培养向中长期培养转变。国际上通常认为,只有通过一年以上的国外工作和生活经历,才有可能初步塑造出熟悉一国情况的国际化人才。要把过去低层次、短时间、开眼界式的境外培训方法(出国培训人员在境外接受培训的时间在一个月以下的占41.5%),转变为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具有较高学历和较高外语水平的年轻干部到国外进行中长期系统培训的培养方式。

——从单纯地听课向在国外工作、实习转变。目前74.3%的人员在境外接受的是进修、学习型的培训,只有5.7%的人员是在国外工作。只有亲身参与工作实践,才能真正学到国外同行的管理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语言沟通能力。因此,要加大与境外机构的合作力度,为培训人员提供更多接触实际、了解实际的工作机会。

——从简单地获取知识向完成课题转变。在进行培训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时,可以考虑通过完成行业内的重要课题的方式让受训人员接受国际化培训,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培训无定所向建立海外培训基地转变。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充分利用这些机构的软、硬件资源,设立“有形”和“无形”的海外培训基地。

(2)培训内容要丰富全面

培养的现象。但在一定意义上,这些部门恰恰是最需要通过人才国际化来推动职能转变的部门。

三、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紧迫形势

1、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迫切要求。建设国际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这将对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部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国际化城市也将使得城市发展越来越注重包容性、外向型,社会发展也将越来越重视借鉴世界先进经验,这些都要求政府拥有相应的国际化管理和服务人才。

2、政府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实现战略构想的迫切要求。不仅是机遇,也是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挑战和考验。要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最关键的是要靠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如何应对城市重大问题的人才。

3、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国际人才竞争加剧的迫切要求。高层次人才是国际社会共同的稀缺资源。从国际人才流动的特点来看,人才总是从经济发展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在此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仅仅通过吸引是不够的,必须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

4、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推动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管制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改革的方向。进行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学习国际通用的惯例和规则,提升国际化视野,吸收国外服务型的理念,是推动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

四、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原则

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运作高效的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部门培养一批既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理念,又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具体目标为:国际化人才的数量要满足北京的发展需求;国际化人才的层次高;国际化人才的结构合理;国际化人才的效能高。

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注重遵循实用性培养和素质性培养相结合原则;普遍性培养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原则;渐进性和适度超前性相结合原则;培养形式多样化和平衡发展原则。

五、完善人事部门的宏观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国际化培养是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工作,是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责。人事部门是综合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以及搞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因此,应该改变各行业、部门,乃至基层政府都独立设计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的现状,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使人事部门在部门人才国际化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先要求政府部门掌握符合国际惯例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而政府部门要提供这些政策产品,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熟悉国际运营规则和能够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因此,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建设国际城市的目标要求,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际化人才系统培养体系,规范培养形式和培养过程。

一、国际化人才的定义

根据工作性质和国际化要求,我们把政府部门国际化人才定义为: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国际背景、国际视野和时代意识,熟练掌握外语,熟悉相关国际惯例与规则,较深刻理解中国现实国情,具有创新能力,并能够将自己的见地、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工作人员。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以领导干部出国(境)培训为主的国际化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后备干部的英语培训工作和英语中、高级“强化班”的专门培训工作也都取得很大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1、国际化人才培养总量不足,培养层次较低。目前培训的国际化人才的数量,和现实需要量还有一定差距。根据本次课题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各个部门平均拥有国际化人才7人,而平均需求量为10人。在接受国际化培训的个人中,更多的是侧重基础语言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54.9%的人只接受了单一的语言培训。

2、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培养结构不合理。现在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由各级政府部门自己把握,缺乏专门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和统筹,很容易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从培训人员年龄结构上看,51岁以上人员比例高达98.2%,其中56岁以上人员高达85.3%;急需接受国际化培养的和所需人数最多的专业技术类人员只占25%;有86%的人员接受的是短期培训。

3、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和评估机制,培训效果一般。在目前的培养中,从项目的设定、人员的选拔、接受培训、学成结业到培训后工作效果评估,都没有成形的有效激励、监督和评估机制。此外,还存在让不具备资质机构进行培训的现象。在接受调查的单位中,有54.5%的单位认为现有培养措施的效果一般。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国际间的货物买卖,无论是对外合同的履行,还是对内各环节、各部门的衔接;无论是货物的托运和交付,还是货款的结算和支付,每个环节都要缮制相应的单据,以满足企业、运输、保险、商检、海关、银行及政府管理机构等对外贸易工作上的需要。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商务单证的制作及流转过程。商务单证工作是外贸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国际货物买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二、商务单证是国际结算的基本工具。

国际间的商品贸易,尽管买卖的标的是货物,但在货款的结算中,重要表现为单据的买卖。在cif这一类象征性交货的贸易术语下,“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各有关方面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有关的货物;银行审核单据表面的真实性,以决定其付款的责任。国际海洋货物运输中,海运提单不仅是货物的运输单据,也是可以转让的物权凭证。国际贸易贷款的结算,商务单证是基础也是依据。

三、商务单证是重要的涉外法律文件。

商务单证贯穿于进出口贸易的全过程,它的缮制、流转、交换和使用,不仅反映合同履行的进程,也体现货物交接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当事人如出口商与进口商、承运人与托运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银行与客户、海关与进出关境人、商检机构与委托人之间的权责利益关系。当发生争执时,商务单证又是处理国际贸易索赔和理赔的依据。可见,商务单证是一项重要的涉外法律文件。

商务单证是维系国际货物买卖各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凭证,与外贸企业的自身利益紧密相关。如果单证管理工作出现差错,不能及时发货交单,以致客户迟延付款造成利息损失;如果单证本身出现差错,致使客户或银行换单、退单,甚至拒绝付款,这都将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商务单证工作是外贸企业经营成果得以实现、经济效益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理论,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从事具体业务或管理工作,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接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具备理论分析和实际操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能熟练运用计量、统计等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能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技能。

5.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具体工作。

6.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法规。

7.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贸易政策。

三、学制与授予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可在三至六年完成学业。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修满154学分,其中必修课112学分、选修课42学分。

五、主干学科

经济学、统计学。

六、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

七、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与主要实验课程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

主要实验课程: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报关实务、货运代理实务、外贸制单、公司财务、证券投资学、电子商务。

八、课程体系与教学进程

(一)通识教育平台 (共104学分,其中必修82学分,选修22学分)

(二)专业教育平台 (共50学分,其中必修30学分,选修20学分)

九、说明

1. 学生在选课时须认真阅读本培养方案,按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循序渐进原则选修课程。

2.大学英语课实行分级教学,根据入学时英语测试水平,按层级编班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也实行分级教学。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分别为1学分、2学分、1学分),由马列主义教研部按照省和国家的有关要求组织在课外完成。

4.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课集中安排2周,按实践学分计,军事理论教学(36学时)穿插其中进行。

5.公益劳动利用课外活动或周末等时间进行,不计学分,四年累计不少于60学时,达到规定劳动学时并通过考核者记为合格,考核结果于第8学期报送。

6.形势与政策课由政工教师利用周二下午授课,共64学时,不计学分,每2周1学时,四年不断线,每学年考核一次,均通过考核者,计为合格,综合考评结果于第8学期报送。

7.大学生职业、就业与创业课由学工部组织授课,共38学时(第一、二、四学年各

10学时,第三学年8学时),实行年度考核,均通过考核者,记为合格,综合考评结果于第8学期报送。

8. 实践课程学分要求至少达到22学分。在课程体系与教学进程表中,凡包含实践学时的课程即包含实践学分。实践课程36学时合计1学分。

9. 获得报关员资格者,可以免修报关实务,并获得相应选修课2学分。

撰写:梁姝娜

统稿与编辑:杜世纯组织修订与审核:王纪孔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国际环境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掌握系统的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相关业务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能运用英语和计算机等从事涉外经贸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应能胜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门和外贸公司企业的业务工作,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工作,国际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驻外商务机构以及海外驻华商务机构的业务代办,涉外运输企业的业务工作等。

适应岗位:报关员、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报检员、货运代理、企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电子商务业务员、政府外贸部门进出口业务管理人员等。

二、学制及修业年限

基准学制为三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2—5年。

三、专业特色及培养规格

(一)专业特色

外语与外贸并行、金融经济特色明显:外语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不仅设计相关课程而且加大基本技能训练,并在相关课程上采取双语教学;外贸知识反映在专业课的安排与设计上,采取模块项目设计使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并且在贸易支付等环节体现了很明显的金融特色,它们之间的任何组合都能培养学生在外贸环节的一种技能,这样就使得学生既能成为“全才”也能成为“专才”。

(二)培养规格

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体魄。

学生了解并掌握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业务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未来能够在外贸企事业单位、外商投资企业、银行、货运代理公司、船运代理公司、报关行、报检机构等专业领域从事宣传外贸政策法规、外贸单证制作、合同磋商、货运代理、船务代理、报关、报检等工作,并能通过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的资格考试,达到要求。

(三)职业资格证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列表

(四)就业岗位与范围:

四、毕业条件

(一)学分条件:

1、毕业最低学分为140学分,其中课内学分130学分,课外拓展教育学分10学分。学分结构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2、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二)职业资格条件:

取得一种专业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前未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社会上无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由学校组织专业综合技能测试,并发成绩单或证书)。

五、专业教学计划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知识模块学分分配表

河北金融学院专科专业公共必修课设置一览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基础及专业课教学进程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进程表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业务操作技能,通晓国际经济法律,了解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在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跨国公司、三资企业、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类内资企业和部门的实际业务和管理工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成为相关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国际经济分析与国际贸易应用能力的基本训练,具备胜任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业务的良好素质。学生经过四年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政策法规和基本规则。

2.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历史,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熟悉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政策。

3.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动态的调查和分析能力。

4.经过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具备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标准修业年限:

四、主干学科:经济学

五、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学分学时要求

七、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国际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项目

为推动人才培养与引进,广州开发区推出利好的政策支持:

具有国(境)外学士学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人士,可入户广州。

全日制应届毕业生,可申请新引进入户人才住房补贴,本科生标准为2万元,硕士研究生为3万元。

全日制本科学历人才租房面积不超过60m的,可申请50%的租金优惠。

开发区聚集国内外知名企业超过1000家,积极推进孵化创业项目,同时为海外人才提供近800个高含金量岗位。

国际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项目

本计划将从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出发,为学生提供多重提升计划的支持,培养及提升学生在国际社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学生成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为学生提供课业提升方案,加深学术理解,提高学术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方案,安排企业参访,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生职场技能及素养。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高职;人才培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洽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gdp、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自由贸易区。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通道和交流重镇,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基础和条件得天独厚,在促进我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广西有效利用中心位置的优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重要的千亿元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新的支柱性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文化产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缺乏有效的人才资源的获得和培育机制,文化产业就无法实现良好的运作,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泡影。”

一、人才需求分析。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可见,国家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与国内其他先进省市相比,广西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迅猛态势与巨大潜力,使得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日益突出。目前广西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文化产业人才严重匮乏。据有关资料显示,广西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0420个,从业人员29.92万人,但只占全区从业人员1.05%,低于全国1.53%的平均水平,并且70%的文化产业单位及从业人员集中在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层”,即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和其他文化服务,真正属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核心层”的不到三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显示,随着广西重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会展、文化旅游、东南亚小语种、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等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明显放大,特别是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持续升温,使国际化、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增长势头旺盛,而当地的这类人才总量不够多、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

(二)文化产业人才总体素质偏低。据统计,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0.15万人,占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0.7%;具有大学学历人员为5.6万人,占28.2%;具有高中学历及以下人员为14.1万人,占71.1%。文化产业人才的学历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也偏低。表现在新闻出版业中懂出版、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匮乏,艺术创作优秀人才、著名表演艺术家日趋老龄化,影视制作、电视栏目策划等缺乏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策划、管理人才,动漫游戏制作、会展博览、文化旅游等因人才紧缺而发展较慢。同时,随着广西和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层面从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层面发展为政府、民间并举,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既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掌握外语,又要擅长文化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但20抽样调查显示,广西的公务员中能熟练掌握外语的仅占4.75%,专业技术人员中占5%,企业管理人员中占5.43%。

可以说,广西现有文化产业人才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极不相称,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无论是从区域,还是从文化产业的各门类来看,高技能人才问题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状况。

高等院校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目前广西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广告设计、动漫游戏、文化传播、影视音像、涉外旅游、新闻出版、艺术表演等专业,大量培养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但其总体发展仍未能适应广西文化产业的实际。这些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现实局限。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文化产业涉及的行业很多,包括了生产与销售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许多院校对文化产业难以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为目标,有的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不仅使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受到较大的局限,也使高职院校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远未达到本应达到或能够达到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区域特色不突出。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植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未能突出文化产业的区域性特征和特色,人才培养也未能体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文化产业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比如,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广西南宁,会展文化对广西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对会展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较大,而且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要求也很高。但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尚未开设会展专业,或者在相关的专业中开设会展文化专业课程,培养会展文化的专业人才。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大多高职院校往往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学科设置、教学资源等开设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囿于传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或者是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模式,未能真正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企业岗位要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法充分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由于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较多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重视不够,毕业生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后难以迅速适应文化企业的需求。据一些文化企业反映,对于市场规律把握不够,经验明显不足,在从业过程中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导致企业要继续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否则很难胜任本职工作。

(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是通过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或系统内其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调入。而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从以前的文科专业转行过来的大部分老师不仅理论知识欠缺,实践经验更是不足,使学生感觉老师对专业认识不够深入,理论教学犹如蜻蜓点水,实践教学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受制于人事体制机制,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文化产业人才难以顺利的补充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来,使得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可见,当前广西高职院校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新路。

人才培养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高职院校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将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明确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科学的定位是学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由于高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文化产业涉及行业的广泛性,文化产业专业的定位必须努力在各层面坐标的交汇点上选择最佳的、最科学的定位。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选择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正确定位。例如,财经类院校偏重于经济管理,艺术类院校侧重于艺术管理,传媒类院校着重传媒经济管理,综合类院校则以宏观文化管理为导向。同时,要按照文化产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理论、技能的最高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要将“‘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就教授什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纲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人才开发目录》提出“节庆会展及文化旅游业”需要“美术、民族学、历史、文物等专业背景的会展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景区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通晓广西本土民俗风情的民俗指导、导游等特殊人才”和“民族歌舞、器乐、雕刻、建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结合文化产业的需要,对设计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特点、教育规划等进行研究,培养一批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

(二)凸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区域特色。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往的重要“接口”,正在努力“打造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文化产业中介营销3支队伍,壮大艺术演出业、文化信息业、电影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节庆会展业5个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扩大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6]就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广西急需三类人才:政府部门的文化产业规划和管理人才;从事文化产业项目开发、项目经营、资本运作、内部管理方面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从事会展、旅游、体育、演艺、娱乐、印刷、出版等方面的内容创意人才。广西的高职院校应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域文化特征,根据人才市场的状况和需求变化,依据文化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来设置与调整专业,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创办特色专业,使之更好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毕业生素质与企业人才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学校的校园氛围和企业的.生产环境差别很大,课堂教育和现场教育的效果也大不相同,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成功地嫁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培养学生逐步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建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学校可让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师资配备、设备设施建设、教育管理、实践教学、阶段考核、学生奖惩、教学质量监控等环节,甚至可以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把对员工发展的优良理念与规范、要求贯穿于全过程,落实到课程中,使未来的人才打上鲜明的“企业”和“市场”的烙印。同时,学校在为文化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的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库”、“人才库”和“资源库”,从而与企业建立起互利共存的共生关系,为校企合作的提供长期、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四)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跨学科的、能够融会贯通创意、艺术、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教师,再完善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7高职院校应在有意识地引进本身缺乏的高素质专业教师的同时,考虑通过多种渠道扩充师资队伍,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例如,鼓励原有的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有志于投身文化产业领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主动转型,并创造有利条件选送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建立教师实践和职称评定挂钩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允许教师到文化企业、文化单位、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挂职或兼职工作。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还应适当借助社会人才资源来补充教学队伍。通过聘请文化产业领域的行家能手、勤工巧匠和文化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长期建立合作关系,以讲座、实践课指导等形式定期为学生授课。这样不仅能够突破校园局限、扩展学生视野,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

中国―东盟的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对于发展中的广西高职教育而言,既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不仅要了解文化产业、熟悉文化管理,更要适应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融合需求,熟悉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运作。能否满足这种需求将成为广西文化产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职院校应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数字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培养更多的数字人才,许多教育机构提供了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我也有幸参加了一门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并从中获得了诸多收获。本文将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实践体验、团队合作和展望未来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和全面。课程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编程技能、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方面。通过学习课程,我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自学了一门编程语言,并学会了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都非常有用,使我对数字领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其次,学习方法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人才培养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高效地阅读和学习资料,如何解决问题和进行思考,如何进行团队合作等。这些学习方法的应用让我的学习更加高效和有条理,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这也是我在课程中最享受的部分,因为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仅对课程有帮助,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是非常有用的。

第三,实践体验是课程的重要环节。数字人才培养课程不仅讲理论知识,更加重视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在课程中,我们通过电脑实验室进行各种实际操作,例如编写代码、处理数据等。这些实践项目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程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也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我亲手完成了一些实际的项目,对数字领域的工作流程和现实场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四,团队合作也是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人才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来完成任务,这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课程中,我们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了一些项目,这要求我们相互协作、有效沟通和分工合作。通过团队合作,我不仅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也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也对我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展望未来,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给我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学习课程,我对数字领域的认识更加明确和深入。我意识到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未来的工作将需要更多的数字人才。因此,我决定继续深入学习和发展数字技术,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字人才。我将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数字人才培养课程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课程,我不仅获得了实用和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学会了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团队合作能力。实践体验和课程项目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数字领域的工作流程和现实场景。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发展数字技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数字人才培养课程不仅是一门学习,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我国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活动,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健所在。本文从人才培养定位和社会岗位需求出发,提出了从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双证制度、实验实训和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构建国际贾易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新思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年均递增速度均在20%以上。我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036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远未到位,现行的高考制度在政策导向上也轻视高职院校,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选择高等职业院校实属出于无奈,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在”本科压缩型”和”岗位技能型”中取得平衡,既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注重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目前,我国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本科)约38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约49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约510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根据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查得知,吸收国际贸易专业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录用能力强、上手快、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因此,应该以职业岗位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增强动手能力,缩短上岗周期,并兼顾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该培养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可以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把握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

加入wto《新外贸法》的颁布,都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增长,从贸易总量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选择来华投资,据保守估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需要150一200万的外贸人才,而从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全部从事外贸工作,尚有100多万人才的巨大缺口。但市场的现实情况却是,外贸企业招工和毕业生找工作双难的局面,这就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在能力、素质上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断层和偏差。因此,我国引入了“职业能力本位”的指一导思想,提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

由表1所示可知,国际贸易工作岗位的职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可以简单的表示为: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十国际贸易单证等实务技能+国际货运知识十报检、关务知识+相应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一定的工作经验十学历。

三、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手段。

(一)教学模块是载体。

国际贸易教学应该摆脱原来的”大纲本位”的思想,建立起”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综合考虑职位的具体要求可以将国际贸易能力分为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外贸单证能为和综合应用能力三大模块。

(二)校企合作是趋势。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和模式.学校作为人才的输送方,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只有二者真正接轨,才能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正是企业所需要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担任实验及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授,提供实习机会等:校方也可指导企业的生产实践,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三)面向双证是关键。

由于财经类专业实施资格证书制度的范围较广,与财经类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标准齐全,因此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较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如表3所示,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推行”双证课程”,即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加强实训是突破。

实验实训模式的改革既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也是突破点,更是难点。具体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课堂实践教学、校内模拟仿真训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四大块组成。

1、课堂实践教学。因课程而异,可以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读书报告等形式,结合真实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校内模拟仿真训练。依靠专业实验室和教学软件,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习的平台“外贸单证制作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进出口实务操作题库”等仿真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和一系列进出口单证的缮制和修改以及海关、银行、货运代理、船运公司、保险公司、商检部门等在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培养学生胜任国际商务各岗位的职业能力。

3、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性教学旨在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举办英语技能大赛,商务谈判大赛等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撰写实践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将课堂、校内、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帮助学生明确其未来职业选择的有效途径.

4、校外实习。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相结合,指定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老师跟踪指导,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和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满意度,并以实习带动就业,提升实习留用就业率,从而提高本专业的总体就业水平。

(五)提升师资是保障。

要想打破传统的理论灌输型的授课方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高职高专外贸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学校应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一方面,学校要求教师率先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定期轮流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熟悉业务,把握最新的外经贸动态;另一方面,学校可聘请外贸公司业务骨干不定期到校,或参与授课或举办讲座或指导实验实训,用真实案例剖析外贸实务。

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铜陵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铜陵244061)。

摘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出发,课程体系不再以学科为中心,应确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树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全方位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近年来,地方本科教育发展势头较快,但是却有一些不利地方本科教育发展健康运行的重要问题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中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是最根本的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效果之间的偏差较大,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是导致这一偏差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的构建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课程体系设置的理念、原则和策略,体现应用型特色。结合我校十几年来的应用型办学实践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构建一个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新体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及其规律学科的专业,已经确立为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专业。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教育部专业目录的发布到办学经验的积累仅有十几年时间。在此过程中,全国范围内有135所高校相继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此专业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了艰苦的创造性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逐步被社会所认可。但是,该专业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与市场脱节的地方,如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不强、教学进程安排还不尽合理、课程内容安排不够科学等。再加上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办学时间短,各个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的市场认知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本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培养体系的研究,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我们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进行系统的思考十分有必要。

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9月设立专科专业招生,并被列为我省和我校的重点建设的应用专业之一。被我院列为首批升本的四个专业之一,并被列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现已经培养了四届专科毕业学生和十届本科毕业生,其中有三个班级荣获省级先进班集体,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本专业成立至今尽管只有短短十五年多时间,但是无论从师资队伍、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人才培养的模式、教学教育的改革,还是对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被评审为我校特色专业。通过对我校现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分析,按照强化“应用”二字,增强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与重组;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路重新设计、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确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一)明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类型上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所以,顺应社会需求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将“应用性”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目标,是包括我校在内的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符合逻辑的选择。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建设和谐型社会的必要前提。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和稳定人们的基本生活,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当前社会保障工作重心正在向城市基层社区和农村社区转移,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的`需要由理论型转向应用型,对大学生需求由大城市大机关转向城市基层和农村社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需要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掌握技术的面向基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专门应用型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在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即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二)优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按照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铜陵学院办学指导思想,以我院财经专业优势特色为依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讲求实效,以培养适应区域、地方经济,“面向基层、有理论、重操作、强能力、有创新”的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将本专业建设成优势明显、财经管理特色鲜明、全省有影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专业。

同时我们在优化课程体系方面,主要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人才市场对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的新兴专业,市场需求范围广,能在各级政府部门、金融保险机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工作部门、劳动咨询与中介机构、各类社会保障基金组织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面对就业市场,我们要以通识和技能教育为基础,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体现专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使本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2)结合专业理论和业务实践的发展趋势。依据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吸取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土化的特征,本着理论与实务并举的原则,遵循从服务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思想,充分突出教学实验、实习环节。把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发展趋势引入到课程教学当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理论、政策业务知识信息,以提高其解决现实专业问题的能力。(3)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发生了变化。故此,要面向世界,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体现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课程设置要包括语言能力的国际化和思维方式的国际化。

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任务首先在于优化课程体系,科学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认真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动态比例关系。因此,优化课程体系的重点是优化配置课程内在结构,将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把基础课分成基础课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把专业课分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以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组成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组成专业模块课程。优化课程体系要强化基础平台课程以适应专业发展最新动向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上,是前两年强调基础素质教育和综合技能素质发展,后两年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修习时间上,根据课程逻辑、难易程度和相应模块课程科学设计,特别是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要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顺序,让学生在巩固已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增强实际应用能力。为突出我校财经特色,建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如下。

一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相统一的原则,加大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调研、改革、研究与实践,建立一套符合突出财经管理类特色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就业岗位要求、结构合理、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建立以突出财经管理类特色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在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和重组,建立增强人才培养的整体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以课外各种文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体系。

二是强化学以致用的原则,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从分析财经管理类社会保障岗位和相关社会职业活动入手,按照在职业岗位上活动和发展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基础理论课程以适用、够用为度,专业课程突出财经管理类针对性与实用性。根据专业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开设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的课程。改革以财经管理类技术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进行以技能应用为本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是与财经类专业相融合的原则。课程设置让学生在掌握财会、财税、金融等一般财经类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熟悉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及实务操作,具有综合运用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从事劳动就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管理与商业保险管理、财务会计等工作,并达到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从业人员掌握必要财会知识、作为财会岗位从业人员掌握必要劳动与社会保障知识目标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优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

根据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指导思想,在公共基础模块的基础上,体现财经类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分为三个模块。

一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此模块是专业课教学的基础,课程应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一些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基本知识。此模块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劳动经济学、人口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统计学、金融学、公共政策分析等。

二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此模块是专业课教学的核心,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须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此模块课程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保险学、社会保障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就业与创业等。

三是专业特色方向模块。此模块应根据我校财经特色定位来选择开设不同方向相关课程。

(1)社会保险特色方向。该方向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保险专业结合起来,利用财经院校保险专业优势,适应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趋势的需要,特别是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商业保险管理和精算的专业人才,该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商业保险经营管理、社会保险精算、社会保险管理实务、风险管理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到社会保障部门从事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商业保险公司从事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商业保险工作。

(2)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特色方向。该方向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会计、金融、财政等专业结合起来,利用财经院校金融专业、会计专业和财政专业优势,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会计学、社会保险财务会计、证券投资理论、公共财务管理、资本市场与养老金、社会保障预算等。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从事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的收支管理、基金的投资管理、资金的监督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3)劳动关系管理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结合起来,利用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优势,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企事业单位员工劳动关系、薪酬福利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心理学、员工福利、人力资源素质测评、企业年金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培养的学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员工福利的筹划和设计、员工社会保险等人事管理工作。

鉴于我校的发展历史及学生的就业定位主要是企业,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业务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体现应用性特点,例如加强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文书写作、口才与演讲、组织行为管理、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的培养,争取机会多和政府劳动部门、社会保险管理部门、民政部门、保险公司和企业等组织加强沟通交流,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机会。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和方法,增加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1.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办学关系。现在的高等学校应当是具有根据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人才,提供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学校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轴心作用。反之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理应为社会服务提供合格人才产品。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地方本科应用型人才不可能在学校完成,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可能依赖自发地与社会结合,而必须自觉地与社会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2.处理好校内各系、各专业的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跨系、跨专业选课,形成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实行完全学分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3.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重要的延伸和补充,特别是把第二课堂作为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空间载体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引导第一课堂教学。

4.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里的“学”不是“学生”之“学”,而是“学习”之“学”。教什么,应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怎样教,应变“填鸭式”为自主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靳贺玲,秦姝。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02):3-5.

[4]王考,郝润梅,张惜伟。以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1):90-92.

国际人才培养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国际人才培养的讲座,这次讲座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对未来国际竞争的信心。以下将分别从讲座内容的新颖独特、师资力量的强大、启发思考的方法、实践培养的重要性和培养目标的可信性几个方面,谈谈我在讲座中的所感所悟。

首先,这次讲座的内容非常新颖独特。讲座围绕人才培养,从国际视野出发,以全球全面竞争为背景,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趋势,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办法。例如,讲师通过数据分析指出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因应之策,这些都让我收获颇多。同时,讲座还涉及到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际化管理的重要性,这些观点都很独到,让我耳目一新。

其次,这次讲座的师资力量强大。讲座的讲师都是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具备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践能力。他们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复杂的问题并给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这让我感受到了专业的力量和建设人才的决心,也让我深深地敬佩他们的学术造诣和才华横溢。

再次,讲座启发我思考问题的方法。在讲座中,讲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与听众互动,激发了思考问题的欲望。他们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例如,他们提出了应急处理问题和建设性处理问题的区别,让我认识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途径。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我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思考者,更能培养出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讲座强调了实践培养的重要性。在讲座中,讲师强调了培养人才要全面考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他们提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这让我意识到了纸上谈兵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成长。作为学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今后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努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最后,讲座提出了可信的培养目标。讲师讲解了如何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帮助我们实现这些目标。他们强调了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可量化性,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总之,这次国际人才培养讲座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讲座,我认识到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成为一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我深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积极参与实践,不断追求在国际竞争中的突破,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人才。(1237字)。

国际人才培养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国际人才培养的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引人深思。通过听取海外工作人员的经历分享,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启示。

首先,国际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强调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培养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不够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多元化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才能综合对领导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培养国际人才需要加强文化融合。在国际人才的培养中,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分享了他们在国外工作的经历,他们强调了文化融合的关键。他们认为,只有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团队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人才。因此,在培养国际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再次,国际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人才的培养中,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分享了他们在国外工作的体验,他们对语言的重视程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认为,语言能力是国际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才能更好地与国际团队进行沟通和合作。因此,在培养国际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机会和资源。

此外,国际人才培养需要开展实践教学。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该方面,他们分享了一些他们在国外工作期间的实践经历,这些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认为,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国际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平台。

最后,国际人才培养需要不断与国际接轨。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强调了国际接轨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和接触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才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人才。因此,在培养国际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不断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培养国际人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国际人才培养需要全面发展、文化融合、语言能力、实践教学和与国际接轨等多方面的要求。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这些经验和启示融入实践,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人才。

国际人才培养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国际人才培养的讲座,该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体会,简单总结出国际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对策,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国际人才培养的现状在讲座中被详细地剖析了。在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人才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的宝贵资源。然而,讲座中指出,我国的国际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大学在国际化程度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国内高校和国际顶尖高校的差距较大,导致我国大量人才流失。其次,我国对外交流和合作的策略还不够明确,缺乏高质量的合作项目和交流机制。最后,我国在对外培养人才时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培养计划,应对外培养与内培养一视同仁。

其次,讲座中提到了一些国际人才培养的对策。讲座指出,国际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合作。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增加国际人才培养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其次,高校应加强国际化建设,增加国际交流的机会,拓展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最后,企事业单位也应与高校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国际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然后,讲座中详细介绍了一些国际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例如,新加坡的国际人才培养模式被称为“三化一同”。这其中,“三化”指的是学生全程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和课程国际化,“一同”指的是学生、教师和企业同等参与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另外,欧洲的“欧洲学分转移系统”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该系统通过建立相互承认的学分制度,使不同欧洲国家的学生能够方便地跨国学习和交换,增加了学生的国际经验和竞争力。

最后,讲座中探讨了国际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讲座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人才培养将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未来,国际人才培养将越来越强调文化融合和多元共生。培养国际人才将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跨文化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也将进一步丰富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能力。

总体而言,参加这场关于国际人才培养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刻意识到了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了解到了一些国际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对策。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未来发展趋势,我对国际人才培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提高国际化建设水平,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国际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留学论坛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生建学出席2011中国留学论坛时表示,“我国年度出国留学人数,5年内翻一番,留学回国人才人数在5年内翻了两番。”教育部对2010年度我国出国人员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梳理出当前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在规模、类别、分布、安全和回国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呈现出的六大主要特征:

第一,留学人员规模庞大。据介绍,截至2010年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超过72万人,2010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为28.5万人,同比增长超过24%,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在主要留学人员派出国家中,中国的留学生数高居榜首,2010年超越印度成为赴美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

第二,留学类别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从留学生群体来看,以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为主体发展到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为主体。2010年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占当年总出国留学人数的93%。从留学人员培养模式上看,可以分为学历生和进修生,学历生又分为境外全过程的学历生和境内外联合培养的学历生。从留学人员选择的专业上来看,涵盖了多学科、多领域,但大部分留学人员,尤其是广大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学习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金融以及工程技术学科。

第三,留学人员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目前我国在外的127万人员,大部分留学生集中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德国和俄罗斯10个国家。

第四,留学人员的安全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规模迅速扩大,在外留学人员的安全事件呈现频发态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部分留学人员的法律观念、风险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五,回国的留学人员人数已经过半。留学回国人员规模的扩大,得益于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也得益于国家鼓励回国和吸引人才的政策不断完善。

第六,留学人员发挥作用巨大。留学回国人员在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部分留学人员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据2010年统计,目前中国科学院692名院士当中有590人是留学回国人员,超过77%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具有留学经历。

生建学同时提到,我国将进一步对出国留学工作进行全局谋划,创新和完善国家公派留学机制,着力提高选派质量和留学效益,完善配套措施,强化服务意识,健全自费出国留学市场监管,加强对广大留学人员的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强在外留学人员工作,为广大在外留学人员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进一步改善吸引留学人员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感召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

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心得体会

如今,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也给人才培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则是针对这一现状而设立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多样化,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专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人才的要求了。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不仅包括了编程、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软实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能力提升,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其次,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注重实践和项目实战,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则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并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实战。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实践,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第三,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提供了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增加了就业竞争力。数字人才培养课程与企业的合作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与企业接触的机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所需要的具体技能和能力。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我们还能够积累实践经验,增加我们的简历竞争力,提高就业的机会。

第四,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和创业精神是数字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素质,而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而设立的。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创业梦想。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数字人才培养课程需要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拓展。数字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的技术和工具层出不穷。因此,数字人才培养课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进步,才能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中保持竞争力。

总结起来,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实践项目、与企业合作、创新创业的培养和不断的学习拓展,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在实践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为自己的未来铺好道路。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疫苗通知(优秀22篇)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我们需要通知大家,公司将推出一项新产品。如果您需要写一份通知,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各幼儿园:为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级各类

    师徒结对帮扶工作总结(专业20篇)

    良好的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工作计划,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月工作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

    员工劳动合同个人小结(专业22篇)

    劳动合同不仅是一种法律文件,更是雇佣双方在职场中互相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以下是一些劳动合同范本,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劳动合同的结构和要点。家庭住址:_______

    商场保安周总结及下周计划(模板13篇)

    总结不仅是一种回顾,更是对自己工作和学习的自我认知和概括。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好总结,我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转眼间,已接近尾声了,但同学们的

    大学生每月消费情况调查报告总结(优质15篇)

    撰写情况报告的过程需要我们仔细搜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清晰地呈现给读者。在下文中,我们将针对某一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情况报告,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中粮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优质17篇)

    培训心得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培训过程中的经验,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培训心得体会案例,希望对大家写作总结有所帮助。

    学校七一建党节活动总结范文(19篇)

    总结范文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文体。我们特意收集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为隆重庆祝建党**周年,缅怀党

    密码人员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某一经历或活动的思考和总结,从中获取到的宝贵经验和领悟。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我觉得写一篇心得体会对于个人成长和进步

    足球训练与心得体会及感悟(专业20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总结,提高我们的表达和思维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共同欣赏和学习。作为一名初中生,我有幸参加了

    遵守课堂纪律的保证书(模板18篇)

    范文范本包含了丰富的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可以作为写作的参考和指导。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独特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英语老师:这是一次十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