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梦 > 正文

中国茶文化论文题目大全(16篇)

时间:2024-01-06 23:13:47 作者:书香墨

范文范本是一种能够提供给我们写作技巧和经验的有益辅助材料。这里有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中国茶文化论文

在中国,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已经形成了中国茶文化。与此同时,茶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谈到中国的茶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从唐代与宋代兴盛起来的。从此茶的精神渗透到了宫廷和社会,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和医学。几千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而且丰富了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高三:古拉尼斯。

中国茶文化论文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种植和生产茶叶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的精神渗透了中国社会,在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与“茶风俗”、“茶道”相比,“茶文化”的范畴要深广的多。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应是在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开始逐渐问世。茶开始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带有了一定得文化内涵,对社会起着一定的精神作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敛成风,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养廉”的问题。于是,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在陆纳、桓温手中,饮茶已不完全是人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价值,而是带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由此开始,饮茶并不仅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在众多思想中,玄学独树一帜,十分流行。而玄学家们,大多是所谓的名士,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因此,在东晋、南朝时,出现了许多清谈家。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虽然最初的清谈家有很多好酒,可是与酒相比,茶可整日长饮,令人清醒,从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态的平和。因此,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便从好酒转向了好茶。而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视为一种精神现象了。紧接着,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饮茶开始和佛教、道教联系在一起。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茶成为了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而在道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修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从而帮助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中国茶文化也由此初见端倪。因为尽管这个时候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还没有形成,但很显然茶已经脱离了作为饮食的物质形态,具有了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茶文化在隋朝基本初步形成。茶在先前都是药用,而到了隋朝,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普遍饮茶的形势,也多是因为百姓认为饮茶有益于身体健康。“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780年,陆羽所著的《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也以此为标志。《茶经》阐释了茶的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并把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精神与饮茶相结合,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茶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茶文化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以后大量茶书、茶诗的开始出现,如《煎茶水记》、《十六汤品》、《采茶记》、《茶述》等。此外,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还与与禅教的兴起有关。上部分提到,由于茶有提神益思、清心静气的功能,所以寺庙崇尚饮茶。许多寺院不仅在周围植茶树,还为了专门从事茶事活动而制定了茶礼、设立了茶堂。

茶业到了宋代有了很大发展,这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专业品茶的社团开始在文人中出现。如由官员组成的“汤社”、由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也十分好茶,甚至在宫中设立了茶事机关。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和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给国外使节的赏赐中茶叶必不可缺。在平民百姓中,茶文化更是充满生机、绚丽多彩: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可是,尽管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也因此十分兴旺,但走向繁复、琐碎、奢侈的茶艺,已经失去了唐代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茶文化的精神也淹没在过于精细的茶艺中,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不论是朝廷、贵族、还是文人,喝茶都成为了“喝气派”、“喝礼儿”、“玩茶”。因此在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主要是出于生理上的需求,对品茶煮茗等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动兴趣不大。而汉族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情形,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思想潮流在茶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茶艺的返璞归真。

明清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也已经改成“撮泡法”。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都是文人雅士关于茶的传世之作的代表。随着茶的种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质地、款式、花纹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到了晚明时期,饮茶的境界又有了新的突破,文士们开始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认为应当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茶叶出口到了清朝也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更是数不胜数。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以茶为载体,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总之,茶文化注重“和”字,千百年来在缓解压力、凝神静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也不例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茶文化也必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中国茶文化论文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的饮茶史,从有历史记载起,至今已经有4700多年。在几千年的种茶、采茶、炒茶、品茶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伴随着拥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发展起来的,是各种将茶元素融入其中的艺术,包括音乐、绘画、诗文等,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并为大众所熟知。其中,茶香的清雅,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淡泊明志不谋而合,更加深了茶文化在绘画中意境的融入。本文从剖析中国的茶文化入手,探讨茶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间的相通点,分析其在绘画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各种与茶有关的活动与文化的传承中,逐渐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是直接以茶为主题构图,还是以茶助兴,追求绘画中如茶一般淡雅的意境,或是以浓茶水为材料在画作中上色,均能体现出我国传统画家对茶之一道研究的深刻性。

论茶的品种与独特性来说,中国并不是唯一产茶的国家,除了亚洲以外,非洲、美洲、大洋洲、欧洲都有不少国家均有自己本土产的名茶,但就茶文化而言,中国应是拥有最悠久茶文化的国家。并且,茶文化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相融合,与丝绸、陶瓷一起,享誉世界。

(一)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是伴随着茶叶交易的发展壮大而兴起的,可以说是“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萧翼赚兰亭图》中描绘的画面中,就有仆从备茶的情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茶画。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是最早的“名诗入茶”,描述了“仙人掌茶”的详细资料。更有陆羽的《茶经》,是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到了宋代,“点茶、斗茶”开始盛行,国人对茶的喜好及研究更胜于唐,并出现了“贡茶”,让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先后有180多位诗词家创作400多篇关于茶的佳作,有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黄庭坚的“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等。

(二)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已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文化本身的融合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道、释”三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结合所构成的,能激励人们明心见性、提高修养。中国的儒家思想突出“中庸之道”,温和但有原则,以“和”为贵。传统的茶文化也离不开“和谐”二字,与儒家尊崇的“和”相对应,也表现为“茶礼”。传统的茶事,均为三五好友在饮茶品茶中交流情感,沟通思想,提高志趣,因此,茶不仅是“养廉、雅志、励志”的代名词,也是礼节的表现。

(一)茶文化对画家本人的影响

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在对文人画的描述中,曾提到四要素,即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茶画,兼具上述四者,可属于文人画。一来,好茶多生长于山明水秀之处,能带给许多画家作画的灵感;二来,相对于饮酒,品茗为雅事,也深受画家喜爱,尤其身处云雾缭绕之境,更能让画家在美好的境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于青山绿水间找寻到心灵的共鸣。苏轼曾言:“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同德也”,意思是说,茶和画之间的内涵、美感相通。许多画家都有品茗习惯,体现了他们对儒、道、释三家文化的追求,让心灵得到净化,在亲近自然的环境与清雅的茶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其内心的感悟运用到绘画的创作中。茶有禅意,茶禅一味,朱锡绶曾有“真嗜茶者神清”之说,也是传统画家们品茶、嗜茶,通过以茶入画反映自身的感悟与生活哲理的真实写照。“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徽明即是一位品茶大师,其淡泊的气质决定其不适于官场生存。辞官归隐后,文徽明在惠山脚下,种茶、采茶、煎茶、品茗,以茶会友。长期的茶事熏陶,影响了画家的性格,更加平淡、高雅,并且,这种气质也不自觉地渗透到画作中,流露出茶的神韵。同为“吴门四家”的唐伯虎,一生爱茶、饮茶,每于品茶后即会画茶文化山水图,将茶与山水融合,成为明代茶画的一绝。

(二)茶文化关系到我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

由于大多画者本身爱茶,通过多年被茶的熏陶,茶的品格也逐渐影响到画者自身。常言道“画如其人”,即是说长久的作画,画家将自己的品性融入画中,观画如观人,从画作中可品出作画者自己的境界。茶艺思想多主张契合自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寄情山水,从隽永、含蓄中品味山水之悠长、花鸟虫鱼之精妙灵动的思想不谋而合。可见,在茶文化与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中,两者是相互影响、互不可分的。张璪曾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画师的绘画创作是来自于自然万物,但是自然景物并不能直接画到纸上成为优秀的画作,而是要通过画师本身的艺术修养、内心感悟加以改造,将景物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塑形,不同景物间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在对景物构图改造的过程中,茶性的影响油然而生,能让整幅画作呈现出如茶一般清新、平和的境界。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和谐。在传统画作中十分注重构图的和谐,将图中众多元素结合在有机一起,动中有静,线条井然有序,烘托出绘画想表达的和谐气氛。在对茶事活动行绘画记录的过程中,又往往要求对茶具等进行真实性的描述,似乎在再喧闹的环境中,茶人仍能偏安一隅,静心烹茶,从而与周围景物达到虚中有实、动中有静、整体与细节的统一。在作画的过程中,也展现了画师自身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茶艺过程中,有茶与水、水与味、味与气的相对“实”“虚”之说,体现于传统绘画中,便是水墨中的“虚实”,即纸为实、墨为虚,墨为实、水为虚。而水白茶黑,又同水墨中“黑白”的审美效果。

我国的水墨、花鸟等传统绘画艺术,在其发展中,必然不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数千年的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的各种与茶有关的元素,均能作为创作元素添加到画作中。通过对茶文化元素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和探究,画家们不仅用从茶文化理念中提炼出来的诗句、意境去丰富绘画的内涵,还用茶艺活动的素材去丰富画作的内容题材。茶画则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将茶文化运用于绘画中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茶风尚,有其文化研究意义。如前文所述的唐代大家阎立本的画作———《萧翼赚兰亭图》,在主角萧翼将辩才的《兰亭序》骗到手的场景描绘外,在画面的左下方可见一老仆在风炉旁烹茶,童子捧托盘准备分茶的情景,在一边的茶几上,也摆有各式茶具,反映了当时崇尚以茶待客的风俗。宋徽宗的《文会图》、文徽明的《惠山茶会图》、唐伯虎的《事茗图》均展现了当时文人集会时,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情景,反映了在文人群体中对茶文化的推崇。《调琴啜茗图》描绘了当时宫廷女子抚琴、品茶的优美和谐的情景。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斗茶图》则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场景,反映了当时茶文化在民间的盛行。齐白石也是酷爱茶之人,习惯以客来敬茶,钟情于煮水烹茶之道。他的作品中,除了颇具盛名的虾之外,对茶事的刻画也是可圈可点的。在《寒夜客来茶当酒》中,在一大瓶墨梅左下方,是一把提梁大茶壶与两个小茶杯,以静物反映了有客来舍,画家烹茶,以茶代酒,与客人品茶赏梅、促膝长谈的情景。《煮茶图》中,风炉上的泥瓦茶壶,破旧的大蒲扇,三块木炭,“炉火和烟煮苦茶”,生动反映了齐白石在日常生活中煮茶自乐的生活场景,以及对煮茶、事茗的浓厚情趣。《砚和茶具》中,将兰花、茶壶、笔砚放置在一起,似乎为齐老饮茶后,趁茶兴正浓时运笔挥就,能让人觉茶香在墨韵中飘渺。

“品茶试研”,是从古往今的文人墨客们的“第一韵事”“第一受用”,文人们将茶与砚结合在一起,将品茶与诗文、绘画结合在一起,茶引学士思,触发文人们创作诗文、画作的才思,将他们在茶事中获得的感悟运用到作品中,让作品更显怡然自得,充满生活情趣。在茶道与传统绘画的结合中,两种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给我国的绘画艺术赋予更深刻的内涵,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3]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风格茶艺背景的分析———色彩、书法、绘画在不同风格茶艺背景中的应用[j].农业考古,1999,(04):102-106.

中国茶文化论文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自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经过多年的追求和锐意的提炼,使其越炼越精。探讨茶树起源、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的内涵,对研究中国茶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茶;茶文化;起源;内涵;研究。

1茶树起源。

我们祖先对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茶文化历史渊远流长,若依文献记载来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传说始于皇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还无“茶”字,我国古代早期文献《尔雅》中,将茶称为“荼”。茶最早是被作为治疗的药物,《神农食经》中记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代陆羽《茶经》中有云:“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2]《尔雅》成书于汉代,因此,许多学者据此论证周代就已形成饮茶的风尚。《茶经》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为茶。西晋时傅咸所著《司隶教》中曾提及蜀驱在南方小镇“做茶粥”卖的事例。现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以茶入味的习俗,无疑是古代食茶的遗风。竹筒茶加油盐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饭食用。湖南洞庭湖姜盐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气。我国食谱中:茶汁虾仁、碧螺虾仁、龙井虾仁、碧螺鱼片、碧螺炒蛋、龙井鸡丝、龙井鲍鱼、樟茶鸭子、云雾石鸡、五香茶叶蛋等。

继《茶经》之后,古代茶书有蔡襄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多种。将茶叶专用于饮料,大约形成在西汉时期,西汉辞赋作家王褒所著《僮约》中记述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细节。

中国茶饮文化的首倡者为唐代陆羽。由于唐代饮酒风日盛,因而以茶为主的茶宴、茶会亦与日俱增,兴盛一时。这种以茶代酒的茶宴不仅文雅,还可以“不令人醉,微觉清思”。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写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愁看毕卓甕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国茶道、茶艺愈加充实完善起来。宋代茶学著作比唐代更多,内容更丰富。《茶录》子安《拭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无名氏《北苑别录》等。宋徽宗赵佶也撰写了一部茶学著作《大观茶论》,此书虽不一定为皇上御笔,但也记录了一些不少的精微体验心得,从中可知宋徽宗是一个嗜茶、爱茶的帝王。《大观茶论》一书,对采茶工艺有许多精细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断芽心必以甲不以指,从甲则速断不柔,从指则多温易损。”制茶工艺要求“洗涤芽惟洁、洗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制作过时,不合时宜,蒸压不当,焙之太过,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词圣苏东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明清时代,茶道、茶艺又增添了新工艺、新内容。明代钱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点茶三要”写得简洁实用。“煎茶四要”指: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宜选小点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指:涤器、茶盏、择品。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能夺香、夺色的珍果香草杂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3]。

清代的茶艺、茶道还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饮中其香美味。无名氏的《调鼎集》卷八列举当时名茶外又叙述几种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艺。《清茶》一条下有:茶叶,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条下是:茶叶内加晒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颇香。《橄榄茶》一条是:橄榄数枚,木锤敲碎(铁敲有黑锈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壶,注滚水盖好,少停可饮。花红同。《暗香茶》一条是:腊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开花朵,连蒂入磁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经手。厚纸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许于杯,加花三四朵,滚水注,花开如生。

饮食是食品和饮品的合称。而饮茶较之食品,具有更加独特的社会功能。如饮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艺、茶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更为广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1]”既包括茶树栽培、茶叶采集、加工、保存及茶叶中的化学成份和茶叶入药的疗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艺、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茶花、工艺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1]”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茶文化的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1]”通常是以茶礼、储茶、品茶、斗茶、点茶、茶点心、茶食、茶花、贡茶、书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艺形式表现出来。

茶文化的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品茗饮茶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可以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

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对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12,(1).

[2]徐赛碌,肖雪珍.浅谈世界茶叶产销状况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j].福建林业科技,20xx,(增刊).

[3]詹梓金.福建茶文化纵撗谈[j].福建茶叶,20xx,(增刊).

中国茶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种茶、饮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茶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种饮料,而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由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书画、文学等艺术作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茶文化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

关于茶的起源现在在学术界还是众说纷纭。《尔雅》中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荼”字(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茶最初的作用是被当作菜吃。也有学者认为茶起源于上古的神农氏,《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始为药用。对于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饮茶饮茶的开始大致可认为开始于神农时期,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中提到“茶指为饮,发乎神农”。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文化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时期,饮茶进一步普及,饮茶在民间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与美酒佳酿相比,通常的茶叶价格便宜,为多数人所能够承受,故很早人们就用茶叶招待客人表示俭朴。著名的就是晋代陆纳以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他侄子认为不妥,端出早已准备好丰盛酒席。事后,陆纳打了侄子40大板,责怪他破坏了他的清廉名声。《晋书。桓温传》记述:“温性俭,每宴唯下七奠,伴茶而已。”也是以茶果表示俭朴。可见在东晋,南方的饮茶已经很普遍了,并且茶被用来以示清廉。后来,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饮茶的普及,各种茶叶和茶事的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们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饮茶和茶事做了描述。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之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渐萌芽。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叶和茶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在唐代,对茶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人物是陆羽,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注《茶经》,它是总结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茶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注。陆羽《茶经》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茶美学观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崇。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贸易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其中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堪称千古绝唱。此外,唐代时茶具已经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记载当时茶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经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用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已经设置了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清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时,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坡做了最好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文人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心灵寄托。诸如徐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黄庭坚等文学家都好茶,诗人做茶诗,书法家做茶贴,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事活动。

到元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式已经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个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实际上,明清时品茶所“返朴归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陆羽倡导的“精行简德”、“和”一脉相承。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扶持茶叶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产量逐年增长,出口不断递增。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人生活水平提高,饮茶量不断增长,茶与生活的结合更为多样化,中国茶文化有了飞速发展,凸显蓬勃之势。茶文化繁荣彰显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民间探亲访友,还是开座谈会,甚至国际交往中,清茶一杯,简单高雅,茶所具有的广泛亲和力得到广泛认同,茶以及茶文化在国人以及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如今的茶文化包含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涉及中国的文学、哲学、禅宗等多门学科。经过数千年的百转轮回,中国茶呈现出了它千年来所有的文化密码,在漫长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出了独特的深沉和凝重。同时,茶文化的丰富和广袤也为灿烂的华夏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

1、黄仲先《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20xx年。

中国茶文化论文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管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管理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茶文化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在当代学生管理中应用,不仅能够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依据,还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管理环境,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素质,促进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本文以茶文化时代大学生管理的相关对策进行几点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管理;对策。

引言。

茶文化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管理,更加符合以生为本的原则,能够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大学生管理不仅仅为了规范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更加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茶文化为大学生管理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为当代学生管理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1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全国每一所院校都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以及学校的制度完成详细的教学计划。学生需要认真学习教师的教学内容,并按照管理规定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被执行者,学生在被人管制的同时,需要懂得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才能按照制度的规定约束自己。有些学生会出现违反规定的现象,学校要按照制度对其进行制裁,让学生明白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有时为了确保制度可以准确执行,也为了保证提高管理效率,就需要以茶文化为基础,向学生灌输茶文化思想的同时,可以按照规定的制度了解规章内容。以茶道思想为教育理念,学生在明白管理方向、制度内容和众多管理条例的同时,可以按照道德的规定约束自身行为。学校为了明确相关管理制度,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一切行为需要按照制度规定完成,以学生为制度的管理中心,要求学生对每项制度都要有效执行。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在院校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可以让学生有规距地完成学习和生活任务,切实地履行自身所具有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了解所制定的管理条例的同时,需要清楚学校制定这些管理制度的意义,从根本上自觉履行每项制度的规定,才能促使学校和师生之间能够按照条例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校井然有序。学生作为被管理的对象,需要按照班级的制度完成学习任务。此时,教师以茶文化为教学理念,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被管理意识,才能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学习。学生是被管理的中心,因此,作为被执行者需要清楚违反规定所带来的后果。教师对违反纪律的学生需要予以一定的惩罚,让学生明白规定是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有公平性和严格性。

2茶文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高校学生管理,是构建良好教学环境以及和谐校园氛围的关键,基于茶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面临更多挑战,从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出发,对大学生管理目前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具体分析:

2.1针对“工具理性盛行”的原因分析。

现在的高校中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以工具理性为主,并且这种学生管理的手段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这种学生管理方式在不断地模仿中被使用,进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舆论的基础。这种学生管理的模式被认为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手段,然而,其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被很多的人忽视,这种学生管理模式会使得学生被整个素质培养过程中的职业视野的空间锁定,进而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2.2针对“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很多的高校对人文关怀的培养逐渐地在缺失,进而用就业的压力来替代。这与高校的管理者和老师是离不开关系的,因为在学生管理中,不论是在动员学生之前还是在学生管理模式的实施中,只要学生出现一些问题,老师就会选择使用就业的压力来作为答案去解决学生的问题,使得学生就业压力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再加上老师们对人文关怀的文化素养的重视不够,使得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就业压力之下,进而在进行实践时候也不会集中精力。所以说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高校的老师存在很大的关系。

2.3针对“评价机制缺位”的原因分析。

想要针对学生管理这种模式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高校还没有建立一个这种评价机制,另一方面高校的管理没有建立这种评价机制的意愿,因为整个学生管理的模式还不是很健全,还会存在像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相混淆的情况。

3茶文化思维助力实践教学管理的功能定位。

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集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茶文化的这种思维可以从三个方面得以展现:。

3.1改观“工具理性”的功能。

首先工具理性具有一定的线性特征,进而在一定的内驱动力的支持下会沿着固定的逻辑进行,进而就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比如,在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素养来说,一个完善的健全的教学模式就是这个专业素养的内驱动力,在这种既定的教学模式下,就能够使得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升。而茶文化中具有这种循序渐进的思维对工具理性有一定的弥补,因为一旦整个线性中的一点断开,就会使得预期结果无法实现,而如果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就能够帮助线性做弥补,使得整个线能够一如既往的达到预期结果,所以老师可以从这种学生的管理中看到学生的进步。

3.2改观“人文缺失”的功能。

在整个茶文化中,人文元素是其中的一种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比如,茶道,这是一种人心灵上的修养,再比如,茶艺,这是一种与生活相结合之后的高于生活的一种体现。茶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理性思维,对现代的高校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能够改变高校学生的那种与人交流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人文关怀,茶思维的这种对人文关怀的隐性思维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改观人文缺失。

3.3改观“评价机制”的功能。

茶文化中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思维能够帮助高校的管理者和老师看到学生在学生管理中的变化,进而这也会对学生管理的评价产生影响,这种改变就会使得原本的结果性评价被过程评价所代替,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管理中的规律更好的呈现。茶文化思维的引入,能够帮助在上面的三个方面进行改观,这使得将茶文化思维与学生管理的结合找到了合适的空间位置。

4茶文化时代大学生管理中的策略分析。

在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茶文化再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不管是信息渠道,还是教育领域以及旅游事业等,都成为了传承和发展茶文化的有力平台,茶文化思维逐渐渗透到了社会各行各业中,这标志着茶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茶文化时代,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充分利用茶文化思维,为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思想和行为,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4.1建立茶文化思维融入的问题导向。

首先茶文化思维对高校的学生管理虽然不能够将其中存在的不足完全解决,但是能够有效的减少其中的不足,所以茶文化思维的融入是一个重点的问题;其次高校中应该建立茶文化的这种文化传播,使得学生能够认识了解茶文化;最后,在让茶文化逐渐的走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这样在一个良好的茶文化的思维融入的导向中,将茶文化思维很好的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4.2集体学习茶文化知识并得出启示。

在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同时,也要对高校的与教学相关的领导和老师也要进行茶文化的学习,使得茶文化的这种思维能够从上到下的发挥作用,使得教学管理者从根本上开始注重人文关怀,这样在他的领导之下形成整体的对人文关怀的认识,进而在茶文化中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下开始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始,使得学生管理在取得一定的成果的同时也能够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一方面学生在茶文化的这种熏陶之下逐渐改善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在茶文化的熏染下制定正确的学生管理方式,进而达到预期的学生管理效果。

4.3增强对学生内心感受的洞察引导。

在这里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者以及老师将茶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思维在学生管理中进行运用,之前的那种以就业的压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会给学生造成困扰,高校的教学管理者以及老师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学生管理,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管理环境,在学生管理中将学生作为核心,这样才能够将整个学生管理工作做好,进而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

4.4循序渐进视域导向下的评价设计。

茶文化中的循序渐进的思维使得原本的学生管理中的结果性评价面临淘汰,因为这种评价不再适合茶文化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思维。因为在学生管理中这个工作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落实到位,做到环环相扣。比如,在对班级的个体做评价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不同的实践目标,在学生完成之后进行一些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可以给予一些小惩罚或者鼓励,这样帮助学生慢慢的建立信心,最终使得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如果一开始就让全体学生达到一个大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目标的学生会很少,所以学生管理中要知道循序渐进。

5结束语。

大学生管理,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管理的积极影响,逐渐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和开发茶文化的价值,科学运用茶文化,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学习教学氛围,提升校园核心凝聚力以及文化层次,推动茶文化在当代高校的发展与传承,这是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共同责任,本文对此进行了几方面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管理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谈校园文化建设对非艺术类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管理的作用[j]。王娅静。科技视界。2013(04)。

[2]浅析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伍爱京,肖晓菲。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5)。

[3]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数学课中的应用[j]。张艳军。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3)。

[4]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中“柳暗花明”———项目教学中难点突破初探[j]。赵玉芹。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3)。

[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刘应君。煤炭高等教育。2011(03)。

[6]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j]。朱红缨。茶叶科学。2016(01。

中国茶文化论文

:我国是一个泱泱大国,而在时代的繁衍生息当中,不断孕育着全新的文化内容,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完善。现如今,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已然得到了迅速的传播,相应的文化价值全面地体现出来。尤其是其与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和渗透,使得体育文化具有了更加鲜明的色彩,能够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可。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与渗透进行了研究。

:茶文化;民俗体育;融合发展。

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当中,有很多的思想内容都是对当代文化的一种全新阐述,民俗体育文化在近些年的发展当中,已然成为了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将其与茶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使得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加合理有效。而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民俗体育文化当中的融合,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基础的体育思想文化融合。茶文化当中有很多的思想见地与体育文化有着较高的重合之处,如茶文化十分倡导身心自然,而体育文化当中也要求身心上的自然一体化。其次,茶文化能够配合当前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展。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进行融合,可以使得整个体育文化运动体制更加和谐,满足实际的体育文化发展要求。

茶文化,指的并不是单一的品茶文化,其包含了一个巨大的茶文化体系,而在这一体系当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多,不仅有基础的品茶、泡茶文化,还包括了深层次的茶文化思想,而在众多的茶文化思想当中,和谐属于十分重要的茶文化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并且生成了十分合理的发展趋势,能够被人们广泛的认同和接受。尤其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很多文化内涵进行了一定层次的融合,使得自身的文化更加合理明确。对于我国传统的茶文化而言,其本身是对茶文化的一种阐述,但是这样的茶文化是不完善的,并不能完全彰显出茶文化的本质意义。到了现代,我国呈现出了思想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而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与相当多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的融合和交流,并完善了自身思想内涵方面的内容。现如今的传统茶文化,已然被相当多的文化活动作为基础的思想内涵。体育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地接触茶文化,以期与茶文化产生深层次的交流,接纳其中的优秀内涵,进而使得最终的体育活动处于较为健康合理的开展状态。

2.1思想观念上的一致性。

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首先,其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多内容都表现得十分一致,尤其是在基础的文化理念上,茶文化的思想注重于自然的和谐,讲求在实际的发展当中,需要尊重文化自身的本质,并以文化本质作为实际的发展方向,而这样的文化内涵体现,需要完全地与实际的活动内容相结合。体育文化十分注重对人的身心健康教育,要求通过活动的形式积极开展一些特殊的文化活动,来改善当前人们对体育形式的不同认知。同时,思想观念的一致性,还体现在不同的民俗体育文化当中,都肯定了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如太极拳体育活动,其讲求呼吸的过程要较为平缓,做到与自然合一,才能够深层次地提炼身心。

2.2活动内容开展的有效性。

在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通常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作为基础的支撑,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文化思想当中,大部分思想都强调了健身的重要性,却没有其他方面的文化思想内容。但是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求全面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和身心方面的,而体育文化过于偏重身心,转而忽略了对人们的思想教育。这样的状况导致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十分不健全,难以得到良好的思想文化支撑。在这一形势下,体育文化活动必然需要寻求更加完善的文化作为自身的文化内涵,并能够与当前的体育文化相结合。而与体育文化有着明显一致性的,首先便是茶文化,并且茶文化的中心思想十分强调和谐,因而与多种文化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够有较高水平的融合。

3.1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融合。

在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民俗文化的合理倡导,而民俗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文化活动的开展上,其强调开展一些基础的文化体育活动,包括各种戏剧、舞蹈,但是其他方面则没有过多的强调。在这样的状况下,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便呈现出了一种消极的发展状态,与其他体育文化思想有着较大的冲突。为了切实改善这一状况,民俗体育文化必然需要与其他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融合,促使自身更加完善,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文化需求。而茶文化由于本身的思想与民俗体育文化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因而融合起来更加有效。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融合,需要注重对思想文化内涵的强调,将茶文化当中的和谐,与体育文化当中的自然统一较好地融合起来。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体育文化当中的本质内涵。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内涵,都对自身的文化韵味进行了多个层次的凸显,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增添一定的茶文化韵味,会使得体育文化更加富有美感。而且这样的改变无疑是对体育文化的一种创新,可以保持民俗体育文化的活力,得到更多人群的接受和认可。

3.2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融合后的创新开展。

民俗体育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人们热爱的文化形式之一,而且它与其他的文化形式不同,在与茶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其本质内涵需要注重对茶文化的深层次讲解,要求尊重茶文化的主体性,与茶文化的各种基础理念和思想进行切实的融合,不能忽视其中的各部分内容。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需要考虑到茶文化的不同意境体现,比如对于民俗体育活动的各种彰显形式,茶文化思想在其中的运用不仅是一种创新,更多的是对其的一种尊重和渲染。但是现阶段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开展过于拘泥和传统,没有太多的新意可言,很难得到人们的切实认可和推广。而将其与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可以形成全新的文化活动开展模式,而这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必然会因为有了茶文化基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能够得到人们的切实认可。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融合后的创新开展,还需要包含一定的时代气息,如各种广场舞活动,便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全新阐释,其中的美感和意境都相当的高,可以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总而言之,伴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各项文化开始进行了多方面的融合和创新,而民俗体育文化作为其中的一种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倡导,但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由于其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高的重视,导致其与当前群众的观念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冲突。为了保障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重新迸发出全新的文化韵味和活力,需要对其加以合理的升华和改善,尤其是与茶文化思想内涵的合理融合,能够使得其中的魅力全面地凸显出来,以获得人们的认可。

[1]孙庆彬,凌颖,周家金.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xx,(05):78-82.

[3]兰玉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xx.

[5]王汭男.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构建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xx.

中国茶文化论文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自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经过多年的追求和锐意的提炼,使其越炼越精。探讨茶树起源、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的内涵,对研究中国茶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茶;茶文化;起源;内涵;研究。

我们祖先对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茶文化历史渊远流长,若依文献记载来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传说始于皇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还无“茶”字,我国古代早期文献《尔雅》中,将茶称为“荼”。茶最早是被作为治疗的药物,《神农食经》中记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代陆羽《茶经》中有云:“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2]《尔雅》成书于汉代,因此,许多学者据此论证周代就已形成饮茶的风尚。《茶经》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为茶。西晋时傅咸所著《司隶教》中曾提及蜀驱在南方小镇“做茶粥”卖的事例。现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以茶入味的习俗,无疑是古代食茶的遗风。竹筒茶加油盐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饭食用。湖南洞庭湖姜盐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气。我国食谱中:茶汁虾仁、碧螺虾仁、龙井虾仁、碧螺鱼片、碧螺炒蛋、龙井鸡丝、龙井鲍鱼、樟茶鸭子、云雾石鸡、五香茶叶蛋等。

继《茶经》之后,古代茶书有蔡襄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多种。将茶叶专用于饮料,大约形成在西汉时期,西汉辞赋作家王褒所著《僮约》中记述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细节。

中国茶饮文化的首倡者为唐代陆羽。由于唐代饮酒风日盛,因而以茶为主的茶宴、茶会亦与日俱增,兴盛一时。这种以茶代酒的茶宴不仅文雅,还可以“不令人醉,微觉清思”。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写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愁看毕卓甕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国茶道、茶艺愈加充实完善起来。宋代茶学著作比唐代更多,内容更丰富。《茶录》子安《拭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无名氏《北苑别录》等。宋徽宗赵佶也撰写了一部茶学著作《大观茶论》,此书虽不一定为皇上御笔,但也记录了一些不少的精微体验心得,从中可知宋徽宗是一个嗜茶、爱茶的帝王。《大观茶论》一书,对采茶工艺有许多精细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断芽心必以甲不以指,从甲则速断不柔,从指则多温易损。”制茶工艺要求“洗涤芽惟洁、洗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制作过时,不合时宜,蒸压不当,焙之太过,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词圣苏东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明清时代,茶道、茶艺又增添了新工艺、新内容。明代钱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点茶三要”写得简洁实用。“煎茶四要”指: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宜选小点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指:涤器、茶盏、择品。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能夺香、夺色的珍果香草杂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3]。

清代的茶艺、茶道还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饮中其香美味。无名氏的《调鼎集》卷八列举当时名茶外又叙述几种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艺。《清茶》一条下有:茶叶,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条下是:茶叶内加晒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颇香。《橄榄茶》一条是:橄榄数枚,木锤敲碎(铁敲有黑锈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壶,注滚水盖好,少停可饮。花红同。《暗香茶》一条是:腊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开花朵,连蒂入磁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经手。厚纸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许于杯,加花三四朵,滚水注,花开如生。

饮食是食品和饮品的合称。而饮茶较之食品,具有更加独特的社会功能。如饮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艺、茶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更为广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1]”既包括茶树栽培、茶叶采集、加工、保存及茶叶中的化学成份和茶叶入药的疗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艺、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茶花、工艺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1]”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茶文化的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1]”通常是以茶礼、储茶、品茶、斗茶、点茶、茶点心、茶食、茶花、贡茶、书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艺形式表现出来。

茶文化的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品茗饮茶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可以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

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对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独特的贡献。

[1]陈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1).

[2]徐赛碌,肖雪珍.浅谈世界茶叶产销状况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j].福建林业科技,2002,(增刊).

[3]詹梓金.福建茶文化纵撗谈[j].福建茶叶,2000,(增刊).

中国茶文化论文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自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经过多年的追求和锐意的提炼,使其越炼越精。探讨茶树起源、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的内涵,对研究中国茶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茶;茶文化;起源;内涵;研究。

1茶树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我们祖先对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茶文化历史渊远流长,若依文献记载来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传说始于皇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还无“茶”字,我国古代早期文献《尔雅》中,将茶称为“荼”。茶最早是被作为治疗的药物,《神农食经》中记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代陆羽《茶经》中有云:“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2]《尔雅》成书于汉代,因此,许多学者据此论证周代就已形成饮茶的风尚。《茶经》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为茶。西晋时傅咸所著《司隶教》中曾提及蜀驱在南方小镇“做茶粥”卖的事例。现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以茶入味的习俗,无疑是古代食茶的遗风。竹筒茶加油盐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饭食用。湖南洞庭湖姜盐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气。我国食谱中:茶汁虾仁、碧螺虾仁、龙井虾仁、碧螺鱼片、碧螺炒蛋、龙井鸡丝、龙井鲍鱼、樟茶鸭子、云雾石鸡、五香茶叶蛋等。

继《茶经》之后,古代茶书有蔡襄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多种。将茶叶专用于饮料,大约形成在西汉时期,西汉辞赋作家王褒所著《僮约》中记述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细节。

中国茶饮文化的首倡者为唐代陆羽。由于唐代饮酒风日盛,因而以茶为主的茶宴、茶会亦与日俱增,兴盛一时。这种以茶代酒的茶宴不仅文雅,还可以“不令人醉,微觉清思”。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写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愁看毕卓甕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国茶道、茶艺愈加充实完善起来。宋代茶学著作比唐代更多,内容更丰富。《茶录》子安《拭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无名氏《北苑别录》等。宋徽宗赵佶也撰写了一部茶学著作《大观茶论》,此书虽不一定为皇上御笔,但也记录了一些不少的精微体验心得,从中可知宋徽宗是一个嗜茶、爱茶的帝王。《大观茶论》一书,对采茶工艺有许多精细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断芽心必以甲不以指,从甲则速断不柔,从指则多温易损。”制茶工艺要求“洗涤芽惟洁、洗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制作过时,不合时宜,蒸压不当,焙之太过,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词圣苏东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明清时代,茶道、茶艺又增添了新工艺、新内容。明代钱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点茶三要”写得简洁实用。“煎茶四要”指: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宜选小点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指:涤器、茶盏、择品。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能夺香、夺色的珍果香草杂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3]。

清代的茶艺、茶道还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饮中其香美味。无名氏的《调鼎集》卷八列举当时名茶外又叙述几种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艺。《清茶》一条下有:茶叶,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条下是:茶叶内加晒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颇香。《橄榄茶》一条是:橄榄数枚,木锤敲碎(铁敲有黑锈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壶,注滚水盖好,少停可饮。花红同。《暗香茶》一条是:腊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开花朵,连蒂入磁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经手。厚纸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许于杯,加花三四朵,滚水注,花开如生。

3茶文化的内涵。

饮食是食品和饮品的合称。而饮茶较之食品,具有更加独特的社会功能。如饮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艺、茶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更为广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1]”既包括茶树栽培、茶叶采集、加工、保存及茶叶中的化学成份和茶叶入药的疗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艺、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茶花、工艺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1]”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茶文化的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1]”通常是以茶礼、储茶、品茶、斗茶、点茶、茶点心、茶食、茶花、贡茶、书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艺形式表现出来。

茶文化的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品茗饮茶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可以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

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对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1)。

[2]徐赛碌,肖雪珍。浅谈世界茶叶产销状况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j]。福建林业科技,2002,(增刊)。

[3]詹梓金。福建茶文化纵撗谈[j]。福建茶叶,2000,(增刊)。

中国茶文化论文【】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种植和生产茶叶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的精神渗透了中国社会,在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与“茶风俗”、“茶道”相比,“茶文化”的范畴要深广的多。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应是在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开始逐渐问世。茶开始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带有了一定得文化内涵,对社会起着一定的精神作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敛成风,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养廉”的问题。于是,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在陆纳、桓温手中,饮茶已不完全是人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价值,而是带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由此开始,饮茶并不仅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在众多思想中,玄学独树一帜,十分流行。而玄学家们,大多是所谓的名士,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因此,在东晋、南朝时,出现了许多清谈家。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虽然最初的清谈家有很多好酒,可是与酒相比,茶可整日长饮,令人清醒,从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态的平和。因此,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便从好酒转向了好茶。而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视为一种精神现象了。紧接着,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饮茶开始和佛教、道教联系在一起。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茶成为了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而在道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修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从而帮助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中国茶文化也由此初见端倪。因为尽管这个时候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还没有形成,但很显然茶已经脱离了作为饮食的物质形态,具有了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茶文化在隋朝基本初步形成。茶在先前都是药用,而到了隋朝,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普遍饮茶的形势,也多是因为百姓认为饮茶有益于身体健康。“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780年,陆羽所著的《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也以此为标志。《茶经》阐释了茶的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并把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精神与饮茶相结合,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茶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茶文化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以后大量茶书、茶诗的开始出现,如《煎茶水记》、《十六汤品》、《采茶记》、《茶述》等。此外,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还与与禅教的兴起有关。上部分提到,由于茶有提神益思、清心静气的功能,所以寺庙崇尚饮茶。许多寺院不仅在周围植茶树,还为了专门从事茶事活动而制定了茶礼、设立了茶堂。

茶业到了宋代有了很大发展,这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专业品茶的社团开始在文人中出现。如由官员组成的“汤社”、由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也十分好茶,甚至在宫中设立了茶事机关。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和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给国外使节的赏赐中茶叶必不可缺。在平民百姓中,茶文化更是充满生机、绚丽多彩: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可是,尽管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也因此十分兴旺,但走向繁复、琐碎、奢侈的茶艺,已经失去了唐代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茶文化的精神也淹没在过于精细的茶艺中,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不论是朝廷、贵族、还是文人,喝茶都成为了“喝气派”、“喝礼儿”、“玩茶”。因此在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主要是出于生理上的需求,对品茶煮茗等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动兴趣不大。而汉族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情形,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思想潮流在茶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茶艺的返璞归真。

明清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也已经改成“撮泡法”。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都是文人雅士关于茶的传世之作的代表。随着茶的种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质地、款式、花纹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到了晚明时期,饮茶的境界又有了新的突破,文士们开始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认为应当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茶叶出口到了清朝也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更是数不胜数。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以茶为载体,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总之,茶文化注重“和”字,千百年来在缓解压力、凝神静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也不例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茶文化也必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1992.

[2]舒玉杰。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m]。北京出版社,1996.

[3]郭孟良。中国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xx.

[4]丁以寿。中国茶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端牢中国饭碗论文题目

《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任何时候都要绷紧这根弦,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让百姓任何时候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藏粮于地,喜看禾菽千重浪。“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有根才有果,有果才有实,有实才能让14亿人有饭吃,吃得饱。在当今国际局势动荡和一次次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的影响下,要更加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增产高产,护好老百姓的肚子,装满老百姓的“菜篮子”,增加老百姓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底气。同时,要保好农村耕地的质量,各级地方政府要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变“撂荒地”为高质量标准农田,带领农民改进耕作方式,将“望天田”改造为“保收田”,让农民装满粮仓,更装满“钱袋子”。

藏粮于种,笑闻碗间稻香飘。吃饭的家伙要牢牢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在粮食生产上,种子是源,产量是泉,未有源头活水来,就未有活力之泉。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水稻、小麦、大豆全部使用自主品种,基本做到中国种中国粮。但同时在一些品种、领域跟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短板和弱项,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起表率作用,牟足劲、精奋进,要有“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的精神和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去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同时,还应将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和产学研用相结合,完善种业产业链,早日实现“禾下乘凉梦”。

藏粮于库,仓廪充实底气足。“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国库和粮农户仓装满粮食是愿景,是目标,更是行动指南。粮农仓丰实稳的是小家,护的是人心,保的是平稳;国库丰实稳得是“大家”,护的是天下,天下安则社稷稳。仓库需装满粮食,更需装好粮食,“装好粮”需奋战在一线的粮食守护者们,特别是党员干部们要以身作则,怀揣一颗“定心”,以“钉钉子”精神研发和改进粮情智能检测系统、储存系统和运输系统,用高科技为仓库存储保驾护航,护好手里的每一粒粮。

藏粮于民,乐传社会风尚浓。在全社会营造厉行节约之风,坚决杜绝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粮食是中国永不过时的传统美德。光盘行动提倡鼓励大家“珍惜粮食,拒绝浪费”,有力改善了社会上粮食浪费的现象,很多人增强了节约粮食的观念,但身边浪费粮食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节约粮食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从娃娃抓起,从一餐一饭抓起。大力倡导良好家风,父母多引导孩子;完善学校相关制度,开展主题班会等各类活动,形成“节约粮食,拒绝浪费”的良好风气;加强社会的监督,共同作用,形成闭环式管理,从根本上杜绝产生粮食浪费的现象,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好习惯在一代一代人中蔚然成风,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端牢中国饭碗论文题目

10月16日是第42个世界粮食日,今年世界粮食日的活动主题是“不让任何人掉队。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我国的系列宣传活动主题是“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目的在于切实提升全民粮食安全意识、节粮减损意识。粮食安全问题关系民生大计,要始终树牢危机意识、建强立法监管、加强宣传教育,做到爱粮、守粮、节粮,珍惜好“食”光,端牢“中国饭碗”。

树牢危机意识,做爱粮之人。“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幸福的首要因素,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我国虽然粮食连年丰收,看起来相对供应充足,但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粮食生产受到新冠疫情、旱涝灾害等各方面的冲击,产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粮食浪费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容小觑,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头等大事,要始终怀有危机意识。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树牢爱粮意识、带头整治浪费之风、带头养成节约美德。坚持按需点餐,“少量多次”取餐,践行“光盘行动”,告别餐饮“剩宴”,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牢“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爱粮意识,让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餐饮浪费现象销声匿迹,形成全党全社会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

建强立法监管,做守粮之人。“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民以食为天,十几亿人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惠农强农政策,扎实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抓粮食生产与储备,为我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战略主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求“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决不能出任何差池。要实行“长牙齿”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耕地红线,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保障粮食种业安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牢牢守住“中国饭碗”。

加强宣传教育,做节粮之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把麦子一碗饭,都饱含着沉甸甸的劳动汗水,尊重粮食就是尊重劳动,珍爱粮食就是珍爱生命。__以来,从坚决清理整顿“舌尖上的浪费”“酒桌上的应酬”等干部群众深恶痛绝的突出问题,到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违纪违法现象;从启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到发起的“光盘行动”,全社会掀起了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餐桌新风尚。一系列有力的整顿举措推动餐饮浪费行为有所改观,但一些地方餐饮浪费仍然存在,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极大隐患。因此,要加强全民教育引导,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群众践行“光盘行动”,让节约粮食入心入脑、付诸行动、成为习惯;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严重浪费行为坚决惩处,对过度消费行为正确引导,真正实现端牢“中国饭碗”。

端牢中国饭碗论文题目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东坡故里,天府粮仓”,9月20日,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由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倾力打造的原创mv《永远丰收》正式上线,歌曲以展现新时代“天府粮仓”新风貌为创作初心,以永丰村独特的风景风貌为背景,勾画出新时代中国农村“景美、人美、日子美”的美好景象。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作为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要牢牢守好护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坚守“粮”心,不负百姓好“食”光,履职尽责,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筑牢耕地红线,当好脚下土地“守护者”。“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耕地一直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红线就是保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对于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来说,保卫“脚下土”是端稳“手中碗”的根本前提。基层干部作为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要深刻认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除了要积极做好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农村宅基地审批等方面的政策宣传者,更要做好耕地撂荒集中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耕地用途改变管治的执行者,用“长牙齿”的手段,筑牢土地保护“安全盾”,拿出对土地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决心,守好护好永久基本农田,牢牢保卫“18亿亩”耕地的安全红线。

稳保利民底线,当好粮产发展“服务员”。“一餐一饭关系民生,一瓢一饮贴近生活”,守护粮食安全,除了要守住耕地红线,同时也要保住利民底线。面对农耕技术不足、农业经营形式单一等“拦路虎”,广大基层干部要时刻牢记肩上的初心使命,扎扎实实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探索助力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通过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等方式,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真正实现“谁种粮谁受惠”。要做好“引路人”,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通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培训等,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种粮人”,激活生产致富内生动力。

绷紧节俭主线,当好绿色生活“带头人”。“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老百姓已经完成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跨越,但“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越是饱食暖衣,越要握紧“节俭筷”,珍惜“盘中餐”。广大基层干部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常思农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作之苦,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让“俭法”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群众饭桌上的行为习惯,教育引导更多的人着眼于自己的饭碗,从节约“一粥一饭”做起,从米面粮油上的“精打细算”做起,以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勤俭节约汇聚起绿色健康生活。

端牢中国饭碗论文题目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回信勉励,同时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齐心协力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动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__以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将粮食安全提至“国家战略”高度。“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一直是心之所系、情之所牵的“国之大者”,守护“大国粮仓”从来都不是小事,而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须臾不能怠慢!

科技支撑,藏粮于“技”,在“革新”中谱写“现代农业”瑰丽篇章。“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徐淙祥的试验田里种的是神舟十号飞船搭载育成的小麦新品种“阜航麦1号”,平均亩产达811.29公斤;小麦种植全程使用机械化技术,1000多亩小麦仅需3天就能收割完成,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考察分析小麦的质量和产量,大力进行小麦高产攻关……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新一代科技成果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全面深度融合,“望天田”“人力田”变成了“丰收田”“科技田”。未来,我们应继续坚持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点燃乡村振兴“科技引擎”,逐步形成农业生产新模式、新业态,让科技成果在田野上“大展宏图”、为大国粮仓“保驾护航”。

“抱团”发展,节本增效,在“合作”中绘就“共同富裕”绚烂图景。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2011年,国家领导亲临徐淙祥负责的现代农技推广示范基地考察,勉励他“继续努力,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再作新贡献”。十年风雨十年情,十年点滴见初心。十余年来,徐淙祥谨记嘱托,扛起了粮食安全责任重担,带动广大农户共同靠种粮发家致富。相较于传统的散户种植模式,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模式便于管理,经济效益更高,且有利于巩固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纪录片《摆脱贫困》中也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应积极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打造出更多各具特色的“经济强村”,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承业“接棒”,后继有人,在“传承”中赓续“种粮能手”无上荣光。在“回信”中表示欣慰——祖孙“接力跑”、种粮“父子兵”,在父辈的影响下,徐淙祥的儿孙们“也跟着干起了农业”,种粮大户“后继有人”。其实不止徐家儿孙,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和丰厚的薪酬,毅然返乡,子承父业,扎根农村,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而本土人才更是基层人才培养对象中的重中之重,应成为未来各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各地应变人才“输血”为“造血”,一方面要鼓励在外游子返乡,打出“感情牌”,用“乡愁”留住这些愿意花心血建设家乡的人;另一方面,要盘活本地人才资源,深挖细选,精心培养本乡的“田秀才”“土专家”“致富能手”,促进本地人才“家门口就业”,服务于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乡村发展。

中国茶文化论文【精选】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种植和生产茶叶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的精神渗透了中国社会,在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与“茶风俗”、“茶道”相比,“茶文化”的范畴要深广的多。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应是在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开始逐渐问世。茶开始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带有了一定得文化内涵,对社会起着一定的精神作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敛成风,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养廉”的问题。于是,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在陆纳、桓温手中,饮茶已不完全是人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价值,而是带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由此开始,饮茶并不仅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在众多思想中,玄学独树一帜,十分流行。而玄学家们,大多是所谓的名士,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因此,在东晋、南朝时,出现了许多清谈家。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虽然最初的清谈家有很多好酒,可是与酒相比,茶可整日长饮,令人清醒,从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态的平和。因此,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便从好酒转向了好茶。而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视为一种精神现象了。紧接着,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饮茶开始和佛教、道教联系在一起。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茶成为了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而在道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修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从而帮助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中国茶文化也由此初见端倪。因为尽管这个时候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还没有形成,但很显然茶已经脱离了作为饮食的物质形态,具有了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茶文化在隋朝基本初步形成。茶在先前都是药用,而到了隋朝,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普遍饮茶的形势,也多是因为百姓认为饮茶有益于身体健康。“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780年,陆羽所著的《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也以此为标志。《茶经》阐释了茶的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并把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精神与饮茶相结合,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茶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茶文化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以后大量茶书、茶诗的开始出现,如《煎茶水记》、《十六汤品》、《采茶记》、《茶述》等。此外,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还与与禅教的兴起有关。上部分提到,由于茶有提神益思、清心静气的功能,所以寺庙崇尚饮茶。许多寺院不仅在周围植茶树,还为了专门从事茶事活动而制定了茶礼、设立了茶堂。

茶业到了宋代有了很大发展,这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专业品茶的社团开始在文人中出现。如由官员组成的“汤社”、由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也十分好茶,甚至在宫中设立了茶事机关。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和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给国外使节的赏赐中茶叶必不可缺。在平民百姓中,茶文化更是充满生机、绚丽多彩: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可是,尽管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也因此十分兴旺,但走向繁复、琐碎、奢侈的茶艺,已经失去了唐代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茶文化的精神也淹没在过于精细的茶艺中,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不论是朝廷、贵族、还是文人,喝茶都成为了“喝气派”、“喝礼儿”、“玩茶”。因此在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主要是出于生理上的需求,对品茶煮茗等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动兴趣不大。而汉族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情形,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思想潮流在茶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茶艺的返璞归真。

明清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也已经改成“撮泡法”。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都是文人雅士关于茶的传世之作的代表。随着茶的种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质地、款式、花纹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到了晚明时期,饮茶的境界又有了新的突破,文士们开始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认为应当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茶叶出口到了清朝也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更是数不胜数。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以茶为载体,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总之,茶文化注重“和”字,千百年来在缓解压力、凝神静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也不例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茶文化也必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1992.

[2]舒玉杰。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m]。北京出版社,1996.

[3]郭孟良。中国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4]丁以寿。中国茶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中国茶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种茶、饮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茶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种饮料,而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由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书画、文学等艺术作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茶文化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

关于茶的起源现在在学术界还是众说纷纭。《尔雅》中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荼”字(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茶最初的作用是被当作菜吃。也有学者认为茶起源于上古的神农氏,《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始为药用。对于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饮茶饮茶的开始大致可认为开始于神农时期,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中提到“茶指为饮,发乎神农”。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文化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时期,饮茶进一步普及,饮茶在民间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与美酒佳酿相比,通常的茶叶价格便宜,为多数人所能够承受,故很早人们就用茶叶招待客人表示俭朴。著名的就是晋代陆纳以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他侄子认为不妥,端出早已准备好丰盛酒席。事后,陆纳打了侄子40大板,责怪他破坏了他的清廉名声。《晋书。桓温传》记述:“温性俭,每宴唯下七奠,伴茶而已。”也是以茶果表示俭朴。可见在东晋,南方的饮茶已经很普遍了,并且茶被用来以示清廉。后来,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饮茶的普及,各种茶叶和茶事的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们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饮茶和茶事做了描述。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之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渐萌芽。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叶和茶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在唐代,对茶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人物是陆羽,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注《茶经》,它是总结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茶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注。陆羽《茶经》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茶美学观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崇。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贸易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其中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堪称千古绝唱。此外,唐代时茶具已经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记载当时茶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经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用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已经设置了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清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时,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坡做了最好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文人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心灵寄托。诸如徐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黄庭坚等文学家都好茶,诗人做茶诗,书法家做茶贴,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事活动。

到元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式已经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个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实际上,明清时品茶所“返朴归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陆羽倡导的“精行简德”、“和”一脉相承。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扶持茶叶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产量逐年增长,出口不断递增。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人生活水平提高,饮茶量不断增长,茶与生活的结合更为多样化,中国茶文化有了飞速发展,凸显蓬勃之势。茶文化繁荣彰显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民间探亲访友,还是开座谈会,甚至国际交往中,清茶一杯,简单高雅,茶所具有的广泛亲和力得到广泛认同,茶以及茶文化在国人以及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如今的茶文化包含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涉及中国的文学、哲学、禅宗等多门学科。经过数千年的百转轮回,中国茶呈现出了它千年来所有的文化密码,在漫长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出了独特的'深沉和凝重。同时,茶文化的丰富和广袤也为灿烂的华夏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

1、黄仲先《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20xx年。

相关范文推荐

    负担的心得体会(热门19篇)

    对于这个项目的参与,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个人的成长潜力。以下是一些感慨万千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生活和成长的深思。教育是家庭与学校共同肩

    重要信息心得体会(实用17篇)

    心得体会是对于某一特定经历或事件的感悟和思考,有助于我们对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的提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示范,从中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注入自

    幼儿园教师培训方案(实用22篇)

    培训方案的可持续性是培训成功的关键之一,需要建立培训机制,持续关注和投入培训资源,使培训成为一种长期的机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

    违章复议申请书版(汇总21篇)

    撰写更多申请书时,应该关注申请者在社会实践和领导能力方面的经验和成就。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它们展示了申请者的个人特质、学术成就和职业目标,希望能够对

    阳明文化的心得(优秀18篇)

    心得体会的文字记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回顾过去并为将来做出规划。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一起进步吧!阳明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深

    学党史心得体会会总结(实用19篇)

    心得体会不仅是对经验的回顾,更是对自身思维和行动方式的深入剖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启迪。党史总结会议是党内的一项重要工作

    体育教学类书籍读后感(通用13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对书中的观点和主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以下是一些读者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他们通过书写读后感来培养和提升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文艺部的个人总结(实用14篇)

    通过个人总结,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进步和突破,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通过阅读这些个人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人总结的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典型案心得体会(汇总15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开拓自己的思维和眼界。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

    入警体部申请书范文(16篇)

    申请书是展示个人能力和特长的重要途径,能够为申请人争取黄金机会。最后,希望这些申请书范文能帮助到您,祝您申请顺利取得成功!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此次能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