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课心得体会 > 正文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汇总17篇)

时间:2023-11-07 09:02:01 作者:雨中梧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汇总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论语道德经弟子规心得体会

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于个人修身养性、治家理国、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从“修身”、“治家”、“理国”、“和谐社会”四个方面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中的道德准则对于个人修身养性具有重要意义。论语中提到“不亦善乎”的观念,强调了追求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人,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在生活中,我努力遵循孔子的道德教诲,诚实守信、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等,使自己充满正能量,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其次,道德经和弟子规对于治家理国提供了重要的指南。道德经中强调了仁爱之道,弟子规则明确了家庭和社会的行为准则。在家庭中,我时刻牢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原则,积极关心家人的生活,尊重彼此的意见,在家庭中营造和谐的氛围。在社会中,我努力做到“不敢慢”,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关心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再次,儒家思想中关于“理国”的观念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儒家弟子规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其次,要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要有卓越的才能和远见卓识,才能为国家带来发展和繁荣。因此,我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在未来能够做出一些对于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贡献,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中提倡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至关重要。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只有每个个体都能遵守公德、守法纪、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有人则安,无人则亡”的境地,遵循道德准则,维护社会秩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通过学习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我深刻意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道德准则的指导作用。修身、治家、理国、和谐社会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去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将这些伟大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一起为实现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部经典的儒家学说著作,它以它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度阐述。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对于道德的探讨是其主题之一。在我看来,《论语》道德的思想实质就是去探寻人类应该怎样行为以达到最优解。接下来我将对《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展开探讨。

第二段:“穷则独善”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叫“穷则独善”,这是在讲述有些人有志向、有节制、有坚持的品性;而对于穷人,却更是这种个人的情怀得以体现。而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品性似乎越来越难以寻觅。现代社会强调的是利益和功利,人与人之间常常会因为金钱等物质利益而产生冲突。我们应该从“穷则独善”这句话中汲取力量,弘扬儒家思想,践行良好的道德品德,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第三段:“君子之交”对于人际关系的启示。

我认为,《论语》中“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一种道德上的乐观。它有助于塑造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帮助我们减少与人产生的负面情绪,保持愉悦的心境,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曲折。如何实现“君子之交淡如水?”我的理解是:将道德标准提高至一个更高层级,不把利益看得太重,而是注重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这样,关系就不会被利益所主导而呈现出浓烈的色彩。

第四段:“以爱之名”对于情感关系的启示。

在《论语》中,“以爱之名”这个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儒家思想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要以爱的名义体现,而不是出于工具或利益方面。在情感领域,正是这种理念的贯彻,才能够让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情感更加真正和纯粹。我们应该关注心中的感受,将对他人的关爱和爱慕作为我们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爱的力量,从而创造更加纯粹的人际关系。

第五段:“教”与人类的启示。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作用,这种强调对于现代社会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教育就是一个更严格、更认真的求学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我的理解是:在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人际交往,强调价值取向,并适当发掘自身的优点,从而建立自己独特的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出自身的潜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结语:

儒家思想倡导“自我完善、强化刚正,尊重人和,克制自己并善待他人,创造和谐的关系,并把这些道德理念融入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方面。”《论语》道德的思想实质就是去探寻人类应该怎样行为以达到最优解。通过这部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和领悟,我们或许可以成为忠实的“儒家信徒”,从而在现代社会中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感悟

道德是一种道德规范,它是通过历史和社会的沉淀而产生的一种行为准则,是人类行为规范的核心。道德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传递正向的道德信仰,自我提升和社会进步。而如何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实施道德之道,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

第二段:论语的重要性以及其中蕴含的道德哲学。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内容以言语行为为主,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启示。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很多道德原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原则所规范的行为都是为了彰显个人道德的高度,进而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氛围。而通过孔子的思考和行为,我们可以认识到道德的普遍性、规律性和适应性,更好地理解并实践道德哲学。

第三段:“言必信,行必果”——谈道德行为准则的落实。

孔子曾用“言必信,行必果”来表达道德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要求我们不仅在口头上宣扬正义和行为规范,更需要将道德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只有通过坚定的信念、正确的行动来实践这种准则,才能形成类似于良好的道德风气,整个社会才能更好地繁荣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要注意言行一致,遵守承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第四段:道德实践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道德实践是我们提高道德素养的关键之一,它能够带来许多正面的影响。首先,道德实践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懂得如何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其次,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社会声誉和个人品格,赢得信任和尊重。最后,通过实践道德,我们可以营造和谐、善良的社会氛围,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认为在道德实践中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谨慎,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同时,我们还要投身到实践中去,勇于承担道德责任和风险。最后,我们要不断发掘自己的本质美,坚守原则,勇于追求道德自由。只有将道德理念实践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拥有应对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论语》是儒家文化中经典的一部书籍,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诸多论述,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和人伦观。在我的实际生活中,读过《论语》,我对儒家思想和《论语》中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为我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卫灵公》)。

这是《论语》中所记录的一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一个人信用的重要性。《论语》中的诸多格言,强调的这一点,常常提醒自己,作为一个人,要讲信用,要遵守自己许下的承诺和义务。这对我的生活意义十分重要,它帮助我保持了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其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第二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句话是《论语》中的箴言,也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重要部分。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即人们要做到尊重别人,不要侵犯到别人的权利和尊严。也就是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也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第三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没有思考,就会一无所知;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遭遇失败。我认为,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必须思考和实践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理解和探索的过程。人们要经过这样的一个充满思考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在人生之路上勇往直前。

【第四段】。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里仁》)。

这句话是《论语》中所体现的一种和人伦观。其中所讲到的三种戒,着实提醒了我,尤其是第一种戒,即:少之时,戒在色。在青少年人的心中,情感世界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外露,这个时候需要时刻戒备,严格要求自己,不让自己被色光和虚荣蒙蔽了眼睛。

【第五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子路》)。

最后,我想说的是,《论语》中的一些话语,早已经成为我人生道德指南中的重要部分。例如这句话,它使我明白,人生需要有一些朋友,能够和自己真诚的相处,互相学习和支持。在深思这个话题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想起了身边的那些朋友,他们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束束光芒,让我感到生活中的充足和能量。

【总结】。

“论语”是反映儒家学派思想的一部文化名著,它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与人伦观,而且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奋斗的一些智慧和思考。通过学习《论语》,让我对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信仰,有了更高的把握和认识,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我也将时刻铭记,践行其中的精髓。

论语道德经弟子规心得体会

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都是我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作为现代人,在读完这些经典后,我对其中的道德规范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让我感受到孔子的仁爱之心。论语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善待他人,不要给别人带来伤害。这种仁爱之心不仅体现在待人方面,还体现在处事态度上。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让我明白了为人处世,要善于学习和交朋友,真诚对待他人,以仁爱的心态待人。

其次,道德经让我深入体会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修己以正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人的品德是需要不断修炼和提高的,只有修己才能正他人,只有正他人才能和谐社会。因此,我意识到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多做好事,积累善行,才能真正做到道德修养。

第三,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守规矩的重要性。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起必五正,坐必六端。”这告诉了我做人要守规矩,要遵循社会的公共道德规范。这样的规范和纪律旨在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遵守规矩的人能够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因此,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要守规矩,遵循社会的公共道德规范。

第四,这些经典对于个人的修养与成长具有指导作用。论语中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懂得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的人。而道德经更进一步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这些关系,做到和谐发展。弟子规更是对一个人从小的生活规范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要求,旨在培养一个品行良好的人。因此,这些经典对个人的修养与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这些经典的思想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道德观念也随之淡化。读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能够让我们回归道德的本源,从中找到行为准则,明确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不仅对我们个人有利,也对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都是道德观念的重要依据,对个人的修养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和体会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明白道德的本质,塑造自己的品行,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同时,这些经典的思想仍然对当今社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到真正的道德自觉。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

吕祖说这章的主旨是用默,我觉得以今天的话用虚更贴切。天地滋养万物没有痕迹,恩泽布于万物,而无施仁之心,万物得天之太和,故生之育之,长之成之,此天地仁也,天地不仁是天地仁大矣!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天地只看重万物本质无形的炁,对表面的形态无所谓,用过就扔。刍狗是祭祀的草扎狗,祭祀完了就丢掉。百姓指身体,圣人把人体也看做表面的,他的生老病死坏都如过眼烟云,只有器背后的炁才是有意义的,是炁的存在诞生了万物与人体,而炁是不生不灭的虚态物质,是令天地长生的,像一个大风箱一样,虽然是虚和空,但是越用虚就越有炁,人类何不效法天地用虚用空,获得长生的无尽之炁。练过太极的人都能体会宇宙之太极炁和人体太极同频共振的感受,人体从势动到炁动,太极拳是编好的套路,太极内功不知道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完全跟着炁走。奇经八脉、外丹脉等在炁动中打通。胎息调动真元之炁,必须打通中脉。

守中就是守中空。守是神守,神是火;守的是炁,炁是水,水火既济。人体脑部上丹田、胸部中丹田、腹部下丹田都是中空的,而腹部在人体又是中部。胎息从守丹田入手,人初生时肚脐和母体相联,下丹田正在脐内,丹田这一孔穴在人体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为炼丹起火得铅的要窍。历代丹家皆以“凝神入炁穴”为修炼要诀,将头部祖窍所聚之光引入丹田,在这里内视凝神、积精累气。中丹田叫黄庭中宫。丹家以双目中间祖窍为“性户”,修性之地;以两肾中间的“命门”,为修命之地。肚脐命门前后连线,是人的先天寿命线。这两个点中间之空,“肾间动气”,为胎息起始之地。

天地是个大风箱,人体是个小风箱,人学习天地启动自己的风箱,拉出真炁,就向长生之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胎息功法之要诀,关键之处在于激起腹部之橐籥,抑止胸腔之呼吸,缓缓进入胎息。近代仙学大家陈樱宁先生佩服的一位清代内丹家黄元吉的著作,真是难得的上上之作,简单实在,几乎是一看就会,他在《乐育堂语录》真火凡火章中说:“修行人以无形之真火为用,而外面呼吸有形之火非谓全然不用,不过如铁匠之风扇吹嘘于外,周遭包裹,以卫中间神息而已。”胡浮琛先生说“胎”是圣胎,圣胎为元神所结;“息”是真息,真息即命蒂,命蒂乃元气所结,至呼吸不出不入之时自得。“胎”字是讲定神于胎中,不动不摇,如婴儿之处母腹。“息”字是讲伏气为息,绵绵密密,幽幽微微,粗气灭绝,如胞胎中之婴儿,不以鼻口呼吸。

胎息是内丹炼己功,修意识心,转化阴我,这段功夫就是两个字死念。吕祖说:修行者,己功甚难,先在炼心死念,故说初禅一念住,二息住,三脉住,四命住。念死方了己功,念死精可固,气可全,神可安,默默内守,活活死的,方是心死神活。此地位,一团赤子之心,全见天然面目,不杂半毫情欲之私,方是人事尽。如今人说修行,纵然遇真仙至人,亲授口诀,若不苦下己工,也是画饼充饥,何益?人能下决烈了己工,纵是根浅缘薄,久自得遇大道了手。

炼胎息的重点还在于止念,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顷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随,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槁灰死矣。精气就是被这无数的忘念耗散掉的,惟有心息相依可以止念止息,吕祖说用回光调息法: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

吕祖在《太乙金华宗旨》(《新编吕洞宾丹道全书》上卷)第四章回光调息中描述说,听息如鸡能抱卵心常听,鸡孵蛋时常侧耳倾听的样子,不是用耳朵听,而是凝神关注蛋壳里面,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着,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也。一有声,便粗浮而不入细,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

论语道德的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和言论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体会到其中的道德智慧,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行为指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从“忠诚”、“孝道”、“仁爱”、“廉洁”和“智慧”这五个方面来探讨论语对于道德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强调了“忠诚”这一核心道德价值观。在《论语·子路》中,孔子对于如何做一个忠诚的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君子曰:‘言必信,行必果,忠信以笃’”,这是孔子对忠诚的高度评价。在忠诚这个价值观的引领下,当代人也应该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保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始终不渝地遵守承诺并忠于自己的职责。

其次,孝道是论语中另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伦理关系之一。在《论语·学而》一章中,孔子强调了“敬亲爱幼”的重要性。“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时刻尊重和孝敬父母,并给父母带来温暖和快乐。通过孝道,我们能够保持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让自己在行为上更加崇高。

仁爱是论语中的核心品德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论语·颜渊》中说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意味着君子们通过文化交流和友谊来实现仁爱。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爱的箴言和例子,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等等。论语对于我们指明了仁爱的方向,并告诉我们要用仁爱来对待他人,在生活中表达关爱和宽容。

廉洁是论语所强调的道德价值之一。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在告诫我们应该追求正义而不是个人私利。廉洁是一种纯粹、高尚的品质,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我们应该拒绝贪污腐败,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富足。

最后,论语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而不喻于利。”这说明了孔子认为智慧是可以指导人们决策的重要因素。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抉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通过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的来说,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论语,我们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投身社会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忠诚、孝道、仁爱、廉洁和智慧,这五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得以体现和强调,对于我们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领悟论语中的智慧,将其转化为自己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部经典:《论语》。《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着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为政篇第二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考而不读书,疑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

八佾篇第四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须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如果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心。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读一读《论语》,使自己学的更多,成长的更快。

论语道德经弟子规心得体会

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这些经书体现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探讨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这些经书中蕴含的道德智慧不仅是古代士人的修炼之道,也对现代社会的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段:论语和道德经是儒家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孟子则通过道德经传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些经书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准则和修身养性的方法。

第二段: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本重要的教育指导书,它主要强调了孝、悌、忠、信等道德伦理观念。弟子规指导人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及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通过遵守弟子规的规定,人们能够养成良好日常生活习惯,为个人道德培养奠定基础。

第三段:论语和道德经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修身是人生的第一要务。只有修身,才能够达到道德境界的高度。孟子说:“君子者,其言也,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内心真诚和修炼好自己的言行,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君子。而弟子规则告诉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宽容、正直的心,去尊敬他人,帮助他人,以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第四段:论语和道德经还强调了“修己以救人”的思想。他们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有度,要与人为善,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自己修炼好了,才能够更好地影响和救助他人。只有真正修炼好了自己,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才能够对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

第五段: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体现的道德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困惑。我们应该从这些经书中汲取智慧,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培养,我们才能够为社会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指导。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经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这些经书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我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我。可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我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提高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3)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可是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舒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十分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性,这对此刻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忙,为之后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并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老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我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我。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提高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我和取得最终的成功,仅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

今年寒假,我校的老师利用放假的机会,集中充电,学习了《道德经》的后半部。

我们知道《道德经》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经》,下部《德经》。下面我就自己学习的体会,谈谈认识。

上部主要讲道,道就是天道,就是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下部则主要讲人之道,也就是人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在下部德经上。鲁迅云:“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对待老子这部经典里的思想我们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对我们的当政者的执政,个人的修养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都有很高的指导及教育意义。

下面我就我们这三天来学的德经谈谈自己的看法。第六十三章说:“天下之难,比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四章中说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就是说要想完成一件事必须从容易的地方做起,从细小处开始。从基础做起。就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来说,我们的备学生,备教材,备多媒体;关心学生的心里、生活、学习。对其嘘寒向暖,万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你看似无为,其实达到了无不为。比如这次家长会的成功,收学费的成功,无不是从做小事而最终做成了大事。(我们班43人,除一人免费外,其余全部缴齐)。

第四十章中谈到:“上士闻道,勤而创之;中士闻道,先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意思是说“上士听了道,勤奋的实行;中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道由于其玄妙,不被一般人所理解,所以不被嘲笑,反而就不够格称为道。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况:目前的道到就是课改。课改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小孩要哄,老头要请”就是这个道理。课改不就是想办法哄着学生学习吗?我们的课改,到杜郎口,铜都,永威,山东,推进改革。校长就是要让我们知道,课改道路上并不是我们汇贤一家孤军奋战,还有许多兄弟学校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学习老子就是说两千年前的老子早给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指明了道路,我们要见定课改信念。目前我们的班级学生自治,学生对子互学。教师的前置研究、学生展示、学生上课、给学生过生日,给学生出书。无不是遵循教学教育的道。按这个德办事,事实我们走对了。这几年我们汇贤人就做了一件事:课改、课改、还是课改。

当然,老子还有其他的思想,比如做人要谦卑、以德抱怨、反对暴政、人贵有自知之明、勤政爱民、不扰民、不争名夺利、待人诚信、大国之间互相尊重,对我们处事都有借鉴之处,不过也存在一些糟粕,比如他的愚民思想,希望邻邦相望,鸡犬相闻至死不相往来,我们要抛弃。

总之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处处看似无为,其实有为,按照自己的德去有为。“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事情在没有发生时处理它,要在形势还没有发生动乱时治理它。“未雨绸缪,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时刻观察学生思想动向,我们就好化被动为主动,把问题解决的更游刃有余。

由于时间关系,我到此为止,谢谢,如有不足之处,请原谅!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能够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到达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就应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己潜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应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应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持续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

我不得不说自己从未完整地看过一遍老子的《道德经》,却对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有着共鸣——“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大概就是水了。

静心吧,让我们的心灵平静如水,由此,才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无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

读完了,灰灰,我承认最后一部分读得有些了草。

从窗户望出去,田野一片葱茏,纷繁复杂各种绿交织在一起,秋庄稼长势良好,开始秋收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经第二章也有类似的句子,‘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大致都表示道与德的本质是顺其自然,不过分控制的意思。书中常见老子的训诫是使百姓无知、无欲、不争,智者无为,统治者希言,则天下无不治。百姓吃饱肚子,身体强健,安心工作生活,即能收获一片祥和。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控制住欲望闸门,不用过分辛苦的劳作也能平静生活。一旦打开成就了纷繁俗务,就可能一辈子不得安宁。能敏锐的体察细微处,才叫做‘明’,能固守住柔弱,才叫‘强’,才能自强不息。道经部分也有类似的句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有什么?感情?水?它柔软且无形,却能穿透至坚。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行走在人生路上唯一担心的是怕误入歧途,即使大道已经很平坦,人却仍旧喜欢走邪道。说到底还是为个‘贪’字,走邪道的人最后总会给自己弄上一堆不得已的理由,我看《案发现场》的时候,每集的凶手破案后都会这样妄图打开一个缺口,从法网从人情中讨得一丝怜悯同情,我说这样的人就还不如那些叫嚣着‘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坏蛋来得爽快,成者为王败者寇,愿赌就得服输,做为一个健全人,从开始那点欲望,就该做好成败得失的准备,否则你就乖乖地过老子规划的人生,无知无欲无为,英雄枭雄都得成不骄败不馁,笑对人生直面江湖。你知道,我在说谁!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善于建树的不会被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能守住这道理就香火不断。建行央视广告语,守诚者实,为公者益,求变者通,善建者行。不知此善建者是否彼善建者,我的理解是有所建树有建设性功能,并有所秉持有一定固守理念的,就不会轻易放弃或动摇,这样才能有所做为,才能不断被传承,也就不会被时代的车轮所抛弃。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从一个环境对照旁的,出发点不同,观念不同,感受到的就会不同。小舞和芳都是和我不同的人,有定居外国的,有长期过飞人生活的,从她们眼中有对比有俯视,因为她们见多识广,以前我是有不理解,当看到‘以邦观邦’这句,我才释然,她们的生活经历使她们已经成为要成为也希望成为的人了,这句就有一个角度问题,以自己国家之德观察别的国家,这样理解就客观一些,也就能处之泰然了。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达到道的境界的人是超越了亲疏、利害、贵贱范畴的人,也就能一视同仁,都是独立个体,自然地生活和工作,我觉着这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荡荡好像,也好!这就相应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顺其自然。读到这,觉着这是我的套路,却真的不适合推广,天生冷淡和天生热情的,秉持的理念必是不同的,争执不得,各行其道就好。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禁令越多,百姓越穷;民间武器越多,国家越乱;民间奇巧淫技越多,邪恶怪事越多;法令越严,盗贼不断。有关禁令老子没想到今天环保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的严重性,9.12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与公众见面,京津冀地区到20xx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要下降25%,作为身居重灾区河北的人是有多么欢欣鼓舞哇!优化空气质量是利国利民又迫在眉睫的大事,相对来说,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有所得必有所失呵!有关武器,不得不提美国喊了多年的‘控枪’,各类枪击案看得人毛骨悚然无比痛心,而屡次对凶手施以精神心理疾患的托辞,貌似也难圆其说难脱其责。提到民间‘奇巧淫技’,当然会想到三聚氰氨、苏丹红、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这个时代聪明人太多,而聪明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竟然意识不到自己也是消费者?骗来骗去终究也会骗自己。“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健康和幸福,国家稳定和民族强盛,如果这些聪明人把目光放远,把小聪明变成大聪明,未必不能赚大钱。

治大国,若烹小鲜。我喜欢这句,有四两拨千斤的气势,读着爽口,看着新奇。治大国我不懂,煎小鱼儿我会!火候掌握好,油不能太少不能太凉,一锅儿的量不能太多,以小鱼儿下锅摆得平整刚好,煎小鱼儿最忌讳勤翻动,尤其是刚开始。这样煎出的小鱼儿鲜香酥脆,口感好卖相好,好吧!吃货果断表示,饿了。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德经很多句子重复了道经。这篇话锋一转又抒发怀才不遇的忧郁情绪。老子说,我的理念很简单,也很容易施行呵?!它有宗旨有依据,为什么就没人能懂我呢?唉!理解我的人太少,能取法于我的就更难得了呵!我就穿着这粗布衣裳,把我的理念带进坟墓去吧!我大概可以想见他一筹莫展,一脑门儿官司仰天长叹的悲愤场景。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就好;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以为自己已经都知道了,这就是毛病。话说,我的毛病是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越读越苦恼自己还有更多不知道的,这就很遗憾很茫然了,学海无涯苦作舟呵。我记得小时候村南有片沙土地,种着大片的防风杨树林,那可是我和小伙伴的秘密花园,树底下长着一种我们叫甜根的草(禾本科植物中草药白茅,凉血止血清热利尿)那时候物质匮乏,那就是随手拈得来的美味零食,甜根儿的根儿甘甜多汁,它们的根儿在地下串连,拔起来就扯出去好远好远,节上长芽窜出地面,就又长叶开出芦花。读书很像小时候扯甜根儿,捯呵捯呵,有营养的甜根儿和硌牙的沙土就一块儿送进嘴里了,嘿嘿,不过还是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百姓不害怕统治者的高压,那就危险了。说明什么?阶级矛盾尖锐化,关系僵化明显对立了,公仆就该为人民服务,忘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危机就临近了。更有甚者,本来就来自百姓中间,一旦被人民赋予权利,就飘飘然不知所以,做些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的勾当。只要不搅扰百姓安居,不阻塞百姓生计,百姓是不会厌恶统治者的。不由联想到城管。近年来城管与小贩的问题,给政府遭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呵。城市规划市容市貌政绩固然重要,但‘堵’绝不是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大力疏导,使小贩能合理合法的经营谋生才是正道。瞧全国人民眼中的执法者是什么形象什么素质,时不时就因此而激起民愤。造成今天的局面,有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有部分城管队员的责任,希望高效快速地扭转这种对立关系呵。电视中明晃晃的镜头照射下,联合执法活动中大腹便便的领导一脸横肉地怒吼斥责一脸无辜的倒霉蛋,实在看不下去,你以为你是正义的化身奥特曼打小怪兽哪?!请文明执法好吧!有自知知明,自重自律自爱是每个公民都该遵循的准则。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总是以兵力逞强者早晚会被消灭,树成材木质坚硬就必然会被折断。强大的处在下位,柔弱的反而处在上位。这几句不合时宜呵。兵强者屹立于世界之林呼风唤雨,柔弱者仰人鼻息受胯下之辱。我不知道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暂时性的状况,总之这几句眼下就不符合时局。

通篇读下来,有符合口味的观点,也有令人疑惑,不能苟同的,总之收获颇丰。当然经典不是一遍就能读得懂的,说不好哪天兴致来了,就会再重新翻阅,好书的魅力不正在于此么......

相关范文推荐

    维修员工个人工作总结(专业17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和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目标。以下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展示了优秀员工的形象。我是xx物业公

    城乡低保个人申请书(热门16篇)

    提交低保申请书是解决个人经济困难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方式。为了使贫困人士更加了解低保申请书的写作方式,小编整理了一些范文进行分享。

    公司裁人申请书(实用19篇)

    公司的核心任务是创造价值,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公司总结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和分享。尊敬的领导:您好!首先,

    课堂评价心得(热门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身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通过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课堂评价是学生学习成果

    护士生育申请书(模板20篇)

    护士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与医生、药师、技师等其他医疗成员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如果你正在写护士总结,不妨阅读一下以下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

    清明节纪念烈士活动方案设计(精选21篇)

    制定活动方案前,我们要充分了解活动的目的、需求及参与人群。以下是一些已经成功实施的活动方案,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启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到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和

    参加展会的心得(实用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历程中的体悟和领悟的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下是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精彩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近年来,随着手工艺复兴的浪潮,工匠精

    地理小论文生活中的地理大全(20篇)

    范文范本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评价和检验,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希望通过下面的范文范本,大家能够了解更多写作的技巧和套路,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面对面思政教学心得体会(专业22篇)

    总结心得体会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如果你正在为写心得体会而纠结,不妨先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或许可以给你一些灵感

    撤回申请执行申请书(专业19篇)

    申请转专业需要我们对目标专业进行充分了解,并将其与自身的学习和职业规划相结合。那么,下面是一些值得参考的转专业申请书模板,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被申请人: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