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正文

品读华夏经典读后感(优质12篇)

时间:2024-05-19 11:26:04 作者:曼珠

读后感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吸纳书籍的精华,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经典品读》读后感

我放假期间看了《功夫熊猫》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一个超级武林高手————“神龙大侠”的传奇故事。我十分喜欢书里的人物阿宝、功夫大师和俏小龙,因为他们的本领很高,而且很勇敢。我十分喜欢看这本书,我也要学习他们那样,做个勇敢的孩子。我相信:只要肯努力,有信心,一定会成功!

经典品读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经典品读》这本书。它分为五个部分,有名著助读、名著选读、诗风词韵、别离情思、故事城堡,里面搜集的都是中外名著。

其中,选自《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我看得目不转睛。这一段写的是,唐僧师徒路过一座高山,碰到白骨精。孙悟空接连打死了她所变的三个人。唐僧不明真相,赶走了孙悟空。作者将愚昧的唐僧,嫉恶如仇的孙悟空,描写得栩栩如生。

《经典品读》读后感

这名著作品读后感课文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忍受饥饿和疲惫,又不肯接受别人照顾而牺牲的事。一个本应该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孩子,却勇敢地走在长征途,一个本应该生活在大人"羽翼"下的孩子,却坚强地选择了保护大人。赞扬了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和宁可牺牲自己,决不拖累别人的高尚品质。你小小的身躯虽然留在了草地上,可精神却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我们将是你精神上的传承者。

叶圣陶经典作品读后感

好同学周彦送我一本《叶圣陶作品精选》,在这个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它,其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描写“燕子”的故事,故事讲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只小燕子离开妈妈的怀抱独自去空中自由的游逛,可突然“砰”的一声一个泥弹打中了小燕子的背部,小燕子笔直的落在了地上,它受伤了,伤心的哭着要妈妈。这时柳树听见了安慰的说,可伶的小朋友啊,可惜我手臂太短扶不到你;池塘的水听见了也安慰的说,可伶的小朋友,可惜我不能到岸上去帮助你疗伤;蜜蜂知道了也安慰说,可伶的小朋友,可惜我的翅膀太薄不能抱你回去……()。

这一天,一个叫青子的小姑娘正好放假,她来野外采花,看见了这只受伤的小燕子,只见它羽毛上有血,青子急忙放下花小心翼翼的抱起了小燕子,帮它洗去羽毛的上的血,并将它带回家,这时的柳树,池塘的水,蜜蜂全都放心了,因为它们知道青子是一位仁慈的小姑娘。青子回家将小燕子受伤的的事告诉了她的好伙伴玉儿,她们一起细心的照料起小燕子,弄好吃的给它,陪它聊天,给它唱歌,知道小燕子想妈妈还帮它写寻人广告。在青子和玉儿的努力下,小燕子终于又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里。之后的每年春天小燕子总会给青子和玉儿带各种美丽的珊瑚和贝壳。

看了这个故事我有许多心里话要说,当小燕子受伤的时候,有困难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人想帮助它,特别是得到青儿和玉儿细心的照料,当任何一个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给他们以温暖。同时我们也应该像小燕子一样得到别人帮助后要学会报答和感恩,我想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

品读经典读后感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这漫长的时光中,有许许多多的名人,有战士、好汉、作家等,而这些伟人成功的背后有着许多故事,我们要细细品读才有用。

读了《经典品读》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装蛋糕的智慧》这个故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高尔基小时候,在一个糕点店里打工。老板为了不给伙计工钱故意刁难他们。要求做九个蛋糕,分装在四个盒子里。蛋糕做好后,高尔基灵机一动,拿来三个小盒子,一个大盒子,把蛋糕平均放在三个小盒子里,再把三个小盒子装在一个大盒子里,老板一看,阴沉着脸,无奈极了。

正是高尔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击败了老板的阴谋,获得了工钱。世界上有许多成功者,比如大数学家华罗根。华罗根上学时,口齿不清,行动不灵,寡言少语,但他很爱动脑筋,比如会想到计算石人石马的重量,揭开菩萨的真面目。

世间聪明的人很多,但他们都是用思考和努力换来的,而且他们中间有很多成功者。在这儿,我想说一句,最能说的,不一定是做得最好的,要成功,必须用行动和脑子来证明。

《经典品读》读后感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看过《论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能够从中感受到,孔子强烈的爱民之心......论语中的古文,简短精炼,这就更使得千百年来,不同的人对其内容的理解,会有各有不同见解。但是,无论怎样,有一点的肯定性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孔子想在《论语》中表达的观点,应该是唯一的,而且是很符合逻辑的,若孔子连言语都不清,观点都不明,他也不可能被世人推崇为"圣"。

品读《论语》这部圣书,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的孔子。每当夜深人静打开《论语》去读,仿佛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宛如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很有必要读的。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此书在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论语它仿佛一种有着历史深度的参天大树——和一种充满了诗意的希望绿树。《论语》正如那棵古榕树,虽然古老,却永远勃发绿色的生机。

生活如茶,虽然苦涩,细细品味却是满口芳香与甘甜;生活如美酒,虽然炙热似火,但只有醉过方知酒浓。通读论语,就如同品一杯古茶,饮一杯美酒,其中的古韵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呈现。翻阅论语,我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具有一种自由精神。但是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而孔子却周游六国,将自己的思想传至各国。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孔子。因为他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见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凤毛麟角。

那么就让我们品一壶香,饮一杯美酒,来细细品味孔子的思想。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f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然而今天有的人行为却让两千年前的孔子汗颜: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可是当他成家立业之后,却将父母断然抛弃,让他们孤苦怜仃的艰苦度日;父母费尽心血地将他们培养成才,可是,当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却认为父母地位卑微耻于与其为伍,而毫不留情的不认双亲;为了照顾自己的家室妻儿对老父老母不闻不问……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听到,或者我们本身有人就在做的真实情形,真的令人寒心。试想,假如孔夫子知道他曾经倡导的孝道被我们今天的人所践踏,他一定会痛苦流涕,伤心不已......

葱绿的青松,在悬崖峭壁上能顶天立地,恭迎八方客人,在霜欺雪压时仍然从容镇定,毫不动摇,风骨永存……读论语,你会体会到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就如同高大挺拔的青松,屹立于高山之巅,不会因风雪的阻挠而垂枝落叶;不会因严冬的侵袭而卑躬屈膝;更不会因人们的爱怜而骄傲自满。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是"朝问道夕死可矣",多令人不可思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每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每个人的青春人生岁月里都有不同的插曲,或是激扬高昂的音符,或是低沉婉转的旋律,或许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倾听竹笋破竹而出的声音,感受竹在风吹雨打时的傲然挺立,这样我们的青春人生岁月就应感悟《论语》而多了一份"竹魂净洁"——仁者爱人。

读论语,品孔子,让人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了解了仁字的价值,更感受到了论语中的那份"竹魂圣洁"。

众所周知孔子思想说的核心是"仁",这个概念在《论语》中g出现了109次。所谓"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直白一点说,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而要达到"仁",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教导学生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应该立足于对民众的关心爱护,以敌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丝竹声声,诉说着几千年前孔子对仁的追求;余声绕绕,回味历史的古韵茶香。今天,"仁"仍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价值。他就如同那"青青丝竹"所弹奏的乐曲,在我们的心中起伏跌宕,时刻唤起我们心中的那份"竹魂"。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为了学习,可以三日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的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这是事实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表现。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受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也许我们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凝望我们的生活,那里有人生的百味,有我们成长的脚印与"烙印"____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风雨雨。"吾日三省乎己和"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毅力和信念乃是风雨中的导航,因此,我们开始感悟生活,沉思生命,也渐渐成熟起来,学会了用理性的文字表达这如浓茶如烈酒的生活。

我们很难想象智者前辈孔子的思想到底有"多深",但我们可以知道知者孔子的思想到底有多"朴实",品读论语中的历史与哲理,感悟论语的诗意,汲取论语诗句韵符流出的韵味!我们可以透过论语的墨香,捕促到近在咫尺的思想精灵,那不同雕饰的墨香,宛如岀淤泥而不染的青莲,昭示天然的本真!

斑羚飞渡经典作品读后感

望着窗外的绵绵细雨,已经断断续续地下了三四天的雨了,我这么想着,还是在下雨啊,天也在悲哀么我的视线又转回到我手中的《斑羚飞渡》上,仿佛魔力在吸引着我,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打开了书本……。

这是一个带着淡痰悲哀的故事呢。

在一个捕猎队的围追堵截下,一群斑羚最终无路可逃,被逼上了三面峭壁的悲痛崖上。

在捕猎队以为猎物唾手可得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在头羚的一声哀伤的哞叫后,斑羚群自动分成两队,一队年老,一队年轻力壮。斑羚跳跃的最长距离是四五米,绝不可能跃过六米跳到另一边去,有猎人十分疑惑,到底要干嘛呢只见接下来,一只年轻和一只年老斑羚同时起跳,只是老斑羚的角度低一点。就在年轻斑羚离对面还有两米就要往下坠时,老斑羚的身躯正好出此刻小斑羚蹄下,小斑羚猛地蹬便跳上对岸,而老斑羚则像断翅的鸟般笔直向万丈深渊坠去。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了。之后,一对又一对……在两岸间一条彩虹桥下画出道道弧线的,是用死亡做桥墩的生命之桥啊!

最终只剩下孤零零的头羚了,它头也不回地走向彩虹桥的一片灿烂……。

这个故事中人类无疑是迫害者。而最令我震惊的,是在整个飞渡中没有一只滑头的羊偷换位置,要明白,年老的一群,注定是要以生命换得族群未来的啊!为什么我又有此感叹呢因为相比这下,若发生在人类身上,选择逃避的恐怕大有人在。斑羚们在生死关头竞能选择以牺牲一半来保全更有未来的另一半,多么高尚的动物!这故事未必百分之百是真实的,但拔开表面的坠饰,内含的却是真谛呢,请关爱动物们,它们也有生存的权力;它们也有独特的慧;它们也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呀……。

合上书,闭上眼,鼻子有些酸,只听见窗外的萧萧细雨声,那一幕情景,依旧栩栩如生;悬崖之上,架着绚烂却虚幻但又充满期望的彩虹之桥;而其下,斑羚的身躯画出一道道弧线,不断有老斑羚坠下——这是怎样的一座生命之桥呀!

最终生生落下泪来,滴滴滚落。

《桂花雨》经典作品读后感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是《桂花雨》。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主要讲的是故乡童年那个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和对故乡完美的回忆。我们没有看到过桂花雨,但看到了作者的描述后仿佛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作者小时候摇桂花,收桂花时的情形。

桂花的香气香飘十里,异常迷人,桂花树的树枝枝叶繁茂,桂花更是幽香而不露,秀丽而不娇,清雅高洁,香气浓郁。

老人家的这一番话,深深地表达除了她对过去时光的一种思念,对儿女的一种牵挂。作者小时候一向陪伴在父母身边,陪着父母摇桂花,做桂花卤,做桂花糕,如今长大成人,外出工作,不能陪在父母身边,使老人家失去了子女在生变得乐趣。桂花再香,也不急子女在身边的好,老人家的这句话也表露出了老人家到晚年后,对亲情的渴望,对子女的思念和牵挂。

读完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父母对子女的一种爱护,我暗暗下定决心,从此以后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再也不和爸爸妈妈顶嘴了,做个听话的孩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斑羚飞渡经典作品读后感

我的寒假沉浸在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里,几乎看遍了全套二十多本小说,其中一本书里的故事情节总是在我的脑海里盘旋,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来,这本小说就是《斑羚飞渡》。

这本书的大概资料讲的是:一支狩猎队要把已经被逼到戛洛山的悲痛崖上的七八十只斑羚给抓住,再卖出去,因为斑羚十分值钱。

斑羚群无处可逃,四周是猎人和猎狗,唯一的逃生口是对面的另一座山峰,但两山之间隔的是深不可测的悬崖,两山之间有六米左右的距离,虽说斑羚很善于跳跃,但跳得最远也可是是五米,所以对付它们好比是瓮中捉鳖。

斑羚群中的头羊为了让斑羚群还有生存下去的期望,当一缕彩虹挂在天际的时候受到启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它让羚羊群分成两队,一队是年轻健壮的青年羊,一队是年老体弱的老年羊,两队里排出一只一只青年羊和一只老年羊,同时跳出悲痛崖,当两只羊跳跃到了极限,青年羊就踩在老年羊的身上,再借着“地面式”羊背的力量跃到对面的山峰上去,这样依次跳过,羊群的一部分就能得以生存。

合上书本的一瞬间,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这样感人的画面:老年羊牺牲了自我,让青年羊踩着自我的脊背跃过山崖,可自我却直挺挺地落向了崖底。我被斑羚们的顽强和智慧征服了。

对于那些野生动物们来说,生命是多么宝贵,而要想生存下去又有多么艰难。我真期望那些狩猎者能够良心发现,不要再去狩猎野生动物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已经十分残酷了,人类不用再给动物们上一堂绝处逃生的训练课了。

相反,人类应当好好保护这些野生动物们,因为是它们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感人的课,它们告诉我们,当遇到困难和危险的关键时刻,要团结一心,不服输,不气馁的信念,这样也许就能够免除种族灭亡的危险和许多不必要的杯具了。

我想,这种伟大光辉的信念也只能从这群可爱的斑羚那里来学习了。

狂人日记经典作品读后感

印象里“看”过《狂人日记》,那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但当时那种完全不知所云的感觉却一点没忘,心想鲁迅写得是什么玩意儿,小说没小说的样子,散文又不是散文,啰啰嗦嗦一大堆,什么意思!

那时看《狂人日记》就像看代码,字母符号都认得,但完全不懂,一点都不懂,因此心里就愤愤不平,怪鲁迅有那么大名声,却写这么一种常人看不懂的文章。

不知道是年岁到了,还是缘分到了,这一年看了余秋雨又看了余华,他们最好的谈创作的书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鲁迅,那一瞬间,好像一个聋子忽然听到脑袋里轰地一声巨响,多年铁板一块的愚钝开了一条缝隙,我窥见了鲁迅的伟大。

再读《狂人日记》,忽然就明白了他哪里写的一个疯子,分明写的是铁屋子里唯一一个清醒的人!

我得出这样一个感觉后,一不小心看到鲁迅写的序,惊觉原来铁屋子就是他写作的初衷!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哪怕是深感寂寞和悲哀的鲁迅,也不敢抹杀希望的存在,于是便答应了朋友的请求,这便有了《狂人日记》。

伟大的作品不受时代的局限,所以哪怕早不是鲁迅所深处的情景,但铁屋子却仍旧存在,只是换了一种样式,房地产是一座铁屋子,疫苗是一座铁屋子,食品安全是一座铁屋子,滴滴是另一种铁屋子,清醒的人不是没有,可这铁屋子太牢固,大家攻不破,渐渐地也都心灰意懒,不了了之,待到过几年再发生相似的事情,再哄闹一阵子,时局如此。

而更多的人还是愿意息事宁人,对于不肯罢休的人他们投射的目光,仿佛是他一个异类,好心一点的会劝服他别像狗一样嚷嚷,但大部分人便像对疯狗一样敬而远之。

斑羚飞渡经典作品读后感

在泪光盈盈中,我读完了沈石溪的《斑羚飞渡》。

故事主要讲了七八十头斑羚被狩猎队逼上了悲痛崖。它们应对生与死,身处绝境时,老斑羚们竟心甘情愿用自我的死来换取下一代种族生存的机会,为小斑羚做“跳板”,最终摔下悬崖,走向死亡。

读完这个故事,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更多的不是感动,而是敬佩:生命对每个人都仅有一次,斑羚的生命也仅有一次,不管对谁生命都是十分宝贵的。可是,老斑羚愿意用宝贵的生命营救下一代,它们心甘情愿地为下一代开通了一条条通向生的道路。它们不是不明白,一旦跳出悲痛崖,只要是站在这注定死亡的队伍里,就会坠落悬崖,命丧黄泉。

没有一只老斑羚从注定死亡的队伍溜到可生存的队伍。

我为那些老斑羚从容地走向死亡而敬佩的同时,也想到那一段同样震撼人心的新闻报道。非洲有一种蚂蚁,如果它们的蚂蚁巢附近遇上了熊熊大火,它们第一时间不是各奔东西、各自逃命,而是与同伴抱成一个大黑球“滚”出火海。这样做会使大多数蚂蚁保住性命,但同时,也会让最外一层的蚂蚁被烧成灰烬。试想,假如每只蚂蚁都不想做最外一层的防护罩,你指望我,我指望他,那么这个种族将会葬身于火海之中。最外一层的蚂蚁,它们难道不想活下来吗?不,它们也想存活。但它们和老斑羚一样,觉得比起自身存活,一个种族更重要啊!它们应对死亡,都是那么无谓、勇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斑羚用自我的生命换来他人的生命,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歌颂、赞美的。

我看见,一只只斑羚身后挂起了一座色彩斑斓的桥,那是它们用生命搭起的桥。

《席慕蓉经典作品》读后感

散文部分,读起来的感觉,与读龙应台的散文差不多,没有三毛的散文故事性强,也没有余秋雨的散文的历史内涵那么深;诗歌部分,可能我还不了解现代诗歌的特色,或许最近看《蒋勋说唐诗》等古诗比较多,反而无法领略现代诗歌的美。

席慕蓉是四川人,但她的散文里几乎看不出巴蜀文化的影子,更多的是贴近台湾和香港的文化。而我自己却根本不了解台湾或香港的文化,除了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林青玄的散文还是大学里因为佛禅兴趣而读了一些。

1

然而在一篇《悲欢之歌》的散文里,我终于找到了“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她有个姐姐,喜欢唱歌,当姐姐唱歌时,家人不允许她唱歌。而她是多么向往能高歌一曲的啊。于是她觉得难受:“难道就因为她是家里排行第一,所以对于一切美好的食物她都享有绝对优先的权利?”

但是当她们长大后,她发现,”在所有的美好的事物之前,姐姐一直都是我的最亲近的启蒙者。”

在去欧洲读书时,姐姐任劳任怨地帮助她解决各种困难时,她才发现了亲情的美好和宝贵:“难道就是因为她是家里排行第一,所以就必得这样一步一步牵着我的手带领我前进吗?”

她写到:生命真是一首悲欢交集的歌啊。

2

这一段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回忆,因为我也有一个哥哥。

哥哥念小学时就跟着父亲进城读书了,而我留在母亲身边呆在农村。每年寒暑假期间,他回到农村时,母亲多数都是叫我干活,比如挑水、做饭一类的'家务活,他却可以在家看书。我感到非常不公平,偶尔会反抗母亲的命令,发展到最极端的时候,我曾经与他打起来,当然我不是他的对手,母亲知道后当然还要教训我一顿。心里既嫉妒他的养尊处优,还要挨他的打,还要挨大人的训斥和棍子,更加叛逆,于是有了少年的离家躲在山林间不回家和跳堰塘自杀的行为。躲在山林里饿了一天,结果还是自己乖乖跑回家去,母亲没有责怪我。还有一次是高考结束后,由于成绩不理想我决定留在农村奋斗,不愿意去念大学。父亲却并非常生气,因为他已经费了很大力气帮我入读大学了。事情以我记忆以来唯一的一个耳光结束。后来我去念四川联合大学,从此离开了农村生活。

青春期的我是有多么地嫉妒哥哥啊,又多么地怨恨父母的不公平。

父亲曾经说起过这些事,而我已经身为人父,完全能理解在那个贫困而劳碌的年代,父母成天为生活奔波。加上哥哥读书成绩好,而我却是中游水平,而父亲并没有因为我高考成绩的不理想而让我务农,而是竭尽全力让我继续念书。如果美有念大学,我想我可能很难离开农村吧。

当我初三毕业时,哥哥教我下棋,军棋,中国象棋,围棋,桥牌,国际象棋,一个暑假全部交给了我。

现在,哥哥的围棋已经不是我的对手了。桥牌,只是在大学时疯狂地玩了几个学期。围棋,在高中和大学一直兴趣很高,现在还偶尔带着peter看围棋电视节目。国际象棋下的时间不多,主要是同peter和太太下,也就是给peter培养兴趣。

从培养peter对棋类的兴趣的角度出发,我不得不说,非常感谢哥哥当年教我的这些爱好。所以他也是我的“美好的事物的最亲近的启蒙者”。

后来哥哥到深圳工作后,我在第二年也来到深圳打工,吃住都在哥哥的公寓里。见到哥哥,我省却了很多思想之情,免去了很多奔波之苦。

这也正如席慕蓉对姐姐的感激,我记忆犹新。

3

生命真是一首悲欢交集的歌啊,而我们,都是唱歌的人。

无论那些歌曲是伤感而抑郁,或苦难而沉重,还是轻快飞扬,我们一起走过青春,走过亲情如水的岁月。

相关范文推荐

    奖金制度的主持稿(精选12篇)

    欢迎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重要的场合担任主持人。我们将通过一些成功案例来学习一些出色的主持人的表现。1)主管级以上(含主管级、不含分店店长)

    上海写楼房屋租赁合同书(实用14篇)

    在签订租赁合同之前,双方应该仔细阅读合同内容,并对其中的条款进行充分的协商和理解。希望以下的范本对你起到一些参考作用,帮助你更好地起草租赁合同。乙方:___。经

    直播讲座心得体会(汇总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示。读完这些范文,你可能会从中找到一

    小学一年级数学减负工作计划(精选19篇)

    通过工作计划书,我们可以做到有计划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工作计划书的范文中通常包括具体的工作目标、详细的工作步骤和合理的时间安排。一年级45人。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听课记录大全(14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样本文章,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写作。在这里,小编分享给大家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春节趣事(优秀17篇)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观看舞龙舞狮等各种传统表演,增添喜庆氛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春节的故事和传说,让我们在传统的祝福中感受节日的氛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

    残疾低保申请书(实用17篇)

    对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来说,填写低保申请书可能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之一。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成功的低保申请书案例,希望能够为您的填写提供一些启发和帮

    印鉴变更申请书(专业23篇)

    转专业申请书是一种书面材料,用于向学校或相关部门申请转专业,详细陈述申请人转专业的原因和目标。每个人的转专业申请书都有其独特之处,但通过参考其他人的经验可以帮助

    上元节活动策划方案(通用22篇)

    策划方案的编写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和可能的影响,以便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安排。策划方案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详细步骤和计划,它可以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如何制定

    钢筋混凝土实训心得体会(优质14篇)

    总结心得体会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人从中受益。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选集,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作为一名工程师,钢筋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