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正文

唐诗五首教案范文(21篇)

时间:2024-02-19 08:38:04 作者:影墨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遵循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合理、教学方法多样、评价科学公正的原则。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了解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词五首教案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作品的思想内涵。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4、思考: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六、质疑问难。

七、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八、布置作业 :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  :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4)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质疑问难。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1、在词的教学中,要充分营造诗体环境,避免唯主题论,应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继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继续支持学生讨论与探究。

2、问难解答环节,课前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已大致掌握了学生知识性的错误,通过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及时给于纠正,大大加快了教学进程。佳句赏析环节,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诗句进行赏析,使学生能独立地、有个人见解地理解词的含义,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无形中教给了学生赏析古诗词的不同角度和方法。

3、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拖堂严重。由于主、客观双方面原因,没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堂的科技含量不高。今后在教学中应再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唐诗教案

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附录:《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唐诗教案

1.背诵学过的三首唐诗。

2.说说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作者李白出四川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感受。

(2)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出蜀游历的满腔豪情。

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叙事,交代行踪。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一个“随”字生动的将山与平原的位置的变化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3)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句借助瑰丽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船行出三峡后江面平静,宽广无边的绮丽景象。诗人借天镜“飞”、海楼“结”,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1)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诗的颈联写到“飞天镜”“结海楼”,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江面上平静无波,云雾弥漫的景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用词精炼传神。“随”“入”等动词的运用,都很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

(3)衬托手法。颈联中,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之平静无波;云彩变换构成海市蜃楼反衬江岸之辽阔。

这首诗描绘了出蜀经荆门至楚地过程中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初出四川时的喜悦之情。

渡荆门送别。

唐诗教案

《登鹳雀楼》是选自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认识字词、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本说课是第一课时,主要从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几大板块完成。

首先说教学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围目标标准,

主要设定三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接着是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则是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

本次说课的重点就是教学过程。

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看看能看到什么。接着是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理解“日”“尽”“白日依山尽”的意思。

学习第二行诗句。

(借助两个问题来学习理解第二行,通过朗读体会诗句意味。)。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把这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像学习前两句古诗一样,理解字词意思,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2、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5、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诗句理解之后进行朗读指导,先听老师读,接着根据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进行比赛朗读,学生兴趣很浓。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小结。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把今天学习的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还可以通过上网或区图书馆再找一些王之涣的诗歌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掌握停顿,指导朗读。)。

短诗五首教案

1.反复朗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读过哪些诗歌呢?你认为读诗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小结:

(诗歌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情感。)。

著名作家冰心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对名著阅读最好的诠释。

二、读小诗,知作者。

师朗诵: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生齐接下句: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师述: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师朗诵: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

生齐接下句: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师述:在《繁星》中,冰心把母爱视为最崇高的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地加以歌颂,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对母爱的歌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与母爱紧密相连的,便是对童真、童趣、童心以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真爱。

师述: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师述: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生背诵,自由展示。

在诗歌中我们知道了冰心的温柔、爱心、机敏、才智,你还知道冰心的哪些事情?

生自由发言。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视频。

三、选小诗,赠亲友。

古人以画赠友,以歌赠友,以文赠友,是一件风雅、高尚的活动,今天我们也来一次赠诗活动。用“我要把这首诗送给,因为”的句式来交流。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或赞同或补充,或质疑或深化。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给予点评。

四、写小诗,诉真情。

看到这种小诗,同学们也会想一试身手吧些,请有模仿写作并大声朗诵,说说自己的创作灵感,同学们自由点评,可以提问,可以质疑。

老师点评诗作,或鼓励写作,或帮助修改,或谈自己感受。

唐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机、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简介诗人。

1、板书:鹳雀(齐读)指名读,用字理识字方法教学“雀”并扩词。出示图并介绍: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2、古时候,有许多的鹳雀喜欢停歇在一座楼上。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楼”)用字理识字方法教学“楼”字并描红“楼”“雀”。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齐读课题。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王之涣有那些了解?(教师板书作者名)并补充:唐代诗人王之涣从青少年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这首古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出示古诗)。

过渡句: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自读全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把字音读准。

2、教师范读,注意古诗的节奏。

3、指名读诗句,正音。

三、创设情境,理解诗意。

1、哪些诗句是描写诗人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板书:看、想)。

2、同桌讨论:诗人看到了什么?想想自己能读懂哪些词或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打个标记,还可以问问前后桌的同学。

3、汇报读懂的词,提出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决。

白日:傍晚的太阳依:依靠尽:完了,不见了。

(傍晚的太阳慢慢落下山去,不见了)。

入海流:黄河水流呀流,流到哪里去呢(流进大海里)这就是“入海。

流”。

比较“入”与“人”

4、指导朗读,集体评议(太阳是怎样落山的?黄河水是怎样流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多美的景色呀,我们一起把它画下来。(师生共同合作画简笔画)。

6、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齐读)。

你读懂了哪个词句诗句中的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

欲:想要千里目: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为什么要看到更远的地方,要再上一层楼呢(学生自由发言)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7、简笔画把诗人得位置画下来。(师生共同完成)。

8、诗人站在楼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想象并发言: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黄河水一样奋勇前进;要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做更多的事;要看到更远的地方,一定要爬上更高。)。

四、指导背诵,巩固理解。

1、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情不自禁想说几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去感受那壮美得景色。(配乐朗读)。

师诉:一轮红日正伴着火一般的晚霞,笑眯眯的回家了,滚滚的黄河水像千军万马一样奔腾着涌向大海。让人不禁想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像黄河水一样,流逝了再也不能回头。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奋力进取,才能获得成就。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再登上一层楼。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齐读“登鹳雀楼”)。

2、背古诗(边想自己画的画,边背诵)。

五、拓展延伸,积累古诗。

1、古诗擂台赛:背一背关于王之涣的古诗。

2、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背那么多王之涣的古诗。当然,除了王之涣之外,还有很多的诗人,他们也写了很多经典的古诗,希望同学们多读书,多学知识,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板书设计:

唐诗教案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737年,节度使崔希逸打破吐蕃军。王维奉命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感知诗的内容。

(1)理解诗句的内容。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叙写此次出使的经历。

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千古名句,描绘塞外苍凉壮观的景象。

尾联: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保卫家国的决心,表达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1)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2)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但层次丰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家国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产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唐诗五首》教案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尽可能读懂这首诗,体会其中的美感。

教学难点感受“孩童之道”的含义。

教学过程个性设计。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课时。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公元19一个晴朗的日子,印度有位诗人领着一群孩子刚从森林里玩耍归来,邮递员送给他一份电报,这是瑞典文学院发来的一个通知,告诉这位诗人,他获得了本年度,即1913年世界文学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个东方人。这位诗人并没有去瑞典参加盛大的授奖庆典,并且把他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全部捐给了一所学校。这位诗人就是印度最伟大的诗人、印度诗圣--罗宾得拉纳特泰戈尔。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作家,泰戈尔的作品是可以车载斗量的。他一生为我们留下诗集53部,长篇中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戏剧38部。(列举数字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他还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两千多首歌曲,其中一首被定为印度的国歌。他还是一位造诣很高的画家,七十高龄才开始挥笔作画,画了两千七百多幅作品,大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泰戈尔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诗集被称为“世界最优秀的儿童诗集”,这就是《新月集》。(板书:《新月集》)。

今天我们就学习《新月集》中的一首诗--《孩童之道》。

二、教师范读。

三、讲读。

1.让学生放声自由读。

提一个要求:读完之后,说说读这首诗的第一感受--它可以是你对这首诗的感悟、理解,也可以是这首诗使你想到的什么。

2.让学生谈感受。

我作为教者,也谈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对于学生的发言,教者应给予适当的评价。比如用“你找到了艺术的感觉”“你的感受非常独特”之类的话来肯定。因为这首诗不好懂,所以若有学生说读不懂,教者也要给以肯定:“你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不懂不要紧,一会儿你就会懂。”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孩童之道。

泰戈尔:印度诗人,《吉檀迦利》诺贝尔文学奖。

惜缘。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学生动脑想办法。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唐诗鸟鸣涧教案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作业:背诵课文。

《诗词五首》教案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上刚唱.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土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第二课时)。

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二、学习《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只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

三、学习《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四、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五、作业 。

1.课后练习二4,5.三a类。

2.默写二首词。b类。

语文唐诗教案

1.听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再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引导,理解诗句含义。

品读,体味诗中的情感。

(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的开头从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写起,仙人、黄鹤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写到“黄鹤一去”,写到“白云千载”,意境开阔,引人遐思。

2.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诗的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处所见到的空明悠远的画面,融情于景,眼前景虽美,何处是乡关?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唐诗鸟鸣涧教案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欣赏古诗的方法。

采用联想和想象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一、引入。

1、课件出示:配乐风景图。

看这些图有什么想法?

2、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描写夜景的诗。

二、感悟诗的内容。

1、我们说过,欣赏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它跳跃性大,言外之意丰,初读,也许不那么好懂。如果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能充分调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就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蕴,进而理解其主旨。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鸟鸣涧》。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学生自由背诵,教师课件出示:古诗《鸟鸣涧》)。

2、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从字面上看,作者写了天上和地上的哪几种景物请各小组讨论(这些景物相约组合,把这个夜晚装饰了一番,该多美啊,我们用读,再来感受一下这夜景的美)。

4、有人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我们看这首诗是不是这样啊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请小组先讨论,再发言。

(多美的画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再次感受这美景)。

5、请大家闭上眼睛1分钟,好好想象一下这优美的景象,欣赏一下这优美的景象。

(课件出示:表现幽静闲适环境的音乐)。

(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用想象和联想绘制的画面,一定想把自己见到的景物抒发出来吧!请同学们将自己感受融于诗中颂读给你的同桌听)。

三、领悟诗歌主题。

2、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并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应该是这首诗的诗眼。"闲"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的内心的闲适,平静,这样才能感受到周围景物的美,才会产生欣赏到美景的愉悦。刚才提到了曹操的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它的下句是"绕树三匝,无树可依"曹诗,王诗都写到了鸟的惊飞,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树可依"这几句诗,表现了建安时期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不安。而王维这首诗中的"时鸣春涧"中的鸟,并不飞离春涧,甚至也可能根本没有起飞,就只在树枝上偶尔鸣叫了几声。它的"惊"实际上只是一种好奇。如果把这两首诗对照,我们就能感到王维的这种"闲",不仅是因为没有人事的烦扰,而且也因为盛唐时代的和平安定。所以这首诗的主旨就是,表现作者闲静愉悦的心情,并借此表现盛唐时代的和平安定。

――要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除了想象联想,补充诗歌的言外之意外,还应了解作者的社会背景。有时可以与相关的诗歌进行对比。)。

3、带着作者这种闲适、愉悦的心情来诵读这首诗。

四、课后作业。

收集王维的诗并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进行赏析。

短诗五首教案

老太太要块打年糕,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小松鼠。

小松鼠,

洗脑瓜,

没毛巾,

用尾巴,

天上开红花。

太阳出来了,

满天映彩霞,

娃娃拍手叫,

天上开红花。

星宝宝。

星宝宝,星宝宝,

天天晚上不睡觉,

月亮妈妈累瘦了,

宝宝知道不知道。

放炮放花。

噼里啪,过年了,

放鞭炮,放烟花,

宝宝不往跟前凑,

离得太近危险大。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练读。

4、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八、学生在充满期待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快乐!”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唐诗鸟鸣涧教案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挂图、朗读录音。

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展示插图)问:这幅图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能试着说说插图的内容吗?(学生自由发言)。

2、解题及简介作者。

二、体会诗的意境。

1、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

(2)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3)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带着上面的问题,感悟诗情。

三、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

2、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意思。

四、感悟诗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在课本上批画圈点。

2、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学生齐读这首诗。

五、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评议并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标出节奏。

4、注意重读“落”、“空”、“惊”这三个词语。

5、学生齐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朗读并背诵古诗。

2、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语文唐诗教案

1.背诵学过的三首唐诗。

2.说说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作者李白出四川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感受。

(2)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出蜀游历的满腔豪情。

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叙事,交代行踪。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一个“随”字生动的将山与平原的位置的变化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3)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句借助瑰丽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船行出三峡后江面平静,宽广无边的绮丽景象。诗人借天镜“飞”、海楼“结”,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1)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诗的颈联写到“飞天镜”“结海楼”,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江面上平静无波,云雾弥漫的景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用词精炼传神。“随”“入”等动词的运用,都很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

(3)衬托手法。颈联中,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之平静无波;云彩变换构成海市蜃楼反衬江岸之辽阔。

这首诗描绘了出蜀经荆门至楚地过程中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初出四川时的喜悦之情。

渡荆门送别。

语文唐诗教案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件。

3课时。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唐诗鸟鸣涧教案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明”,翘舌音“春、山、时、中”,边音“落”,鼻声母“鸟”。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

2、理解诗意。通过故事描述初步感悟诗歌的意思。再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3、学习吟诵。通过标音的长短进行基础诵读,再通过录音示范进行吟唱,理解王维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理解诗意。

学习吟诵。

一、开门见山: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吟诵一首古诗,它是--板书:《鸟鸣涧》。

二、解诗题。

1、齐读古诗题目。

2、看到这个字,你能猜出什么是“涧”吗?

指导:“涧”字有三点水,肯定和水有关,右边的“间”字既表示它的读音,也表示了它的意思呢。两座山之间的小溪沟就叫涧。

3、师总结:鸟鸣涧就是有小鸟不时鸣叫的小溪沟。

4、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所写,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呢?谁来汇报一下,注意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

5、那么这首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呢?(了解了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我们学好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古诗。)。

三、读诗音。

1、自由朗读古诗,必须把古诗读通读顺。

2、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学生评价)(注意读准字音:静、惊、鸣)。

3、cai:古诗朗诵。

4、齐读古诗。

5、同学们,古诗的朗诵应该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一下这首诗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读重音?)。

6、学生汇报并试读(学习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相信学完这节课我们肯定会知道该如何读好这首诗。)。

7、同学们,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写景的诗)诗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人、桂花、夜、山、月、春涧)。

四、悟诗情,学吟诵。

1、师讲述:

孩子们,诗是心灵的语言,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王维来到好友皇甫岳家里做客。皇甫岳的云溪别墅坐落在一条山涧旁边。白天,王维看到了漫山遍野盛开的花朵,听到了阵阵小鸟的啼鸣,觉得很快乐。夜幕降临了,白天里花枝招展的大山都被染上了漆黑的夜色,小鸟们早就回到了自己的巢里歇息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安静下来了。王维和皇甫岳坐在种了许多桂花树的庭院里,四周非常安静,连桂花飘落到衣服上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嗅着阵阵花香,感受着这里宁静的美,王维很愉快,他吟出了第一句诗:

出示第一句:人闲桂花落(师生齐读)师贴板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学习吟诵。

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a、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指名试读。

b、其他同学还有不一样的看法吗?师借机范读。

指导:看看这个“落”,正因为桂花飘落几乎是无声无息的,所以要读得短促,轻柔一些。

人闲静下来,才能有心思欣赏周围的美景啊。所以“闲”字拖长了。这一行诗最美的是桂花,所以“花”字可以特别拖长。(生试读)。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都让我好像闻到了浓浓的桂花香了。

指导:第二行诗主要是讲安静的夜晚,四周围都非常空旷宁静,所以,吟诵“空”字的时候把声音延长,可以用我们的语言把这份空旷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过渡:夜色中空旷寂静的春山虽然有诱人的桂花香,但也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景色还在第二句诗呢。

4、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指名读。

5、谁来猜猜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第二句,师过度:

王维刚刚还坐在桂花树下,嗅着醉人的花香,享受着万籁俱寂的宁静美。

突然,一轮明月出来了,那皎洁明亮的月光仿佛霎时间给山里的一起披上了一件白纱似的外衣,真美呀!王维不由得拍了一下座椅站了起来。这时,山涧里传来了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原来呀,是明亮的月光让刚刚进入梦乡的小鸟们眼前一亮,以为是白天了呢。这充满生机的鸟鸣声让这片寂静的山涧显得更加空灵,更加春意盎然了。王维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他不由得吟出了第二句,师生齐读板书: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学生学习吟诵。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b、学生试着吟诵。

c、指名读,借机范读。

[指导]:通过诗句可以看出月亮是突然出来的,也说明月亮一下子就放出它皎洁的光亮来了。所以,“月出”我们读的时候可不能拖长。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那只刚刚进入梦乡突然突然被明亮的月光惊醒,以为是天亮了的小鸟。

第四行诗是诗人最喜欢的鸟鸣,所以“鸣”字拖长,而小鸟的叫声不时啼鸣在春涧里,所以诗人把“中”字拖长,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断断续续的,或悠长或清脆的鸟鸣声。

[师评价引导2]:你的朗读让我听到了小鸟欢快的鸣叫。

[师评价引导3]:你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这寂静的夜色里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呢。因为有可爱的小鸟,有生命的律动啊。

d、为什么“月出”会“惊山鸟”?(学生思考,自由谈谈)。

7、咱们连起来吟诵一下,好吗?cai:标好音长的诗句(指名学生练读、齐读)。

8、这首诗歌读到这里,老师也想读一下,在老师读的时候你看大屏幕,想象一下自己眼前感受到了什么画面。

a(出示课件,配乐朗读)夜幕降临了,诗人王维也许在这里流连了一天,不忍离去,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师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诵读一遍,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

b:为学生配乐读。

生:我仿佛看见了山间流淌的小溪,听见了鸟儿不停的鸣叫,我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境界里。

生:我看见了随风飘落的桂花,听见了鸟的鸣叫,还有水的歌唱,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静的世界里。

师: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了落花,还听到了水的歌唱,你的语言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落花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落到了地上,而且我也听见了春涧中。

9、:播放古诗解释。

五、拓展。

师:春天、月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也一样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亲近月夜,用我们自己的笔写下精彩的诗篇!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相关范文推荐

    个体户劳动合同书(精选14篇)

    劳动合同作为一种书面文件,记录了雇佣关系的基本条款和要求。接下来是一些对劳动合同模板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的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用人单位(甲方):地址及邮编:

    给全市少先队员的倡议书(通用22篇)

    范文范本是从众多作品中选取出来的有代表性的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

    撤销申诉申请书(专业13篇)

    最近我在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发现转专业可能是我实现目标的更好的选择。转专业申请范文中的学习计划部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在新专业中的学习和发展。

    乡镇卫生院年度工作总结范文(20篇)

    总结可以发现我们在卫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改进和提升。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几篇优秀的卫生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一年来,在院长的正确领导下和各

    荷花淀是必修几的课文(模板17篇)

    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更多的各类知识,扩大我们的学习领域。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精彩的范文范本,欢迎大家共同欣赏和学习。目的:一、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优秀18篇)

    更多申请书的写作过程也是对我们自身能力和职业规划的一次反思和总结。如果你在写申请书时缺乏灵感,以下是一些申请书的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尊敬的乡镇领导:你好!我叫x

    教师工作计划教研教改(精选20篇)

    教师工作计划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和教育工作进行详细规划和安排的书面文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女干部培训心得(模板19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可以提升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为个人成长积累经验。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训心得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织工作的乐趣所

    运动会开幕式讲话(精选21篇)

    在运动会上,同学们以各自的实力竞技,在友谊与竞争中收获成长。运动会是学生们展示个人特长和优势的舞台,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和竞赛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车保险心得体会(汇总15篇)

    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路径和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篇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怀着空杯的心态,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平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