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范文 > 正文

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论文范文(18篇)

时间:2023-12-15 00:13:41 作者:LZ文人

范本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样本或者模范。这些范文范本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取舍的思考。

初探如何强化小学语文的听说训练论文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听说训练是小学英语的主要内容。它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听说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各种语言知识的积累,同时能帮助和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在听说训练中,我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营造氛围,加强组织教学。

坚持每节课5分钟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锻炼学生口语,学会交际。培养学生为交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并营造英语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真心地关心每一位学生,那么就应该平心地投入教学中去。这是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的最好途径,自由交际的主要形式可以有师生互动回答、小组对话、连锁提问、情景表演、媒体展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日常对话,每天让学生都能够轮流编写一篇小对话,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在班上表演。自己做演讲让其他同学听,根据对话内容演讲的学生同听演讲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的学习方式既练习了听力,又练了说,此项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如,在讲let’sdo时,除了要求学生做相应的反应外,还要求学生自编对话动作,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工作。

二、多听多读,注重培养语感。

语感建立在大量综合的信息反馈基础上,使听说练达到了相当熟练程度的结果。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英语教学的关键。学生语感的培养可从以下几点抓起:(1)用英语组织教学。授课时尽量多地用简单的单词或借助手势、表情、体态语来处理一些问题,力求做到新中有旧,推陈出新。这样不但增加了复现密度,而且也提高了听说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对话材料。培养学生的听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学内容,借助简笔画、电教设备,强化学生的听力。如,应用多媒体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呈现三维动画效果,让学生感知。()跟着读,提高了学生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听英语的原版录音、光碟,选用原版的歌曲、会话和小故事等听力材料,让学生正确吸收洋腔洋调,是培养学生听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帮助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4)视听结合。学生除了听到教师和同学讲英语,听录音磁带外,还可以看英语电视节目等,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协同起来活动,使视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作用,而更准确地理解听音材料。

三、应用直观教具,创设听说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简笔画、实物、挂图、幻灯片、投影等,进行直观教学,能给人一种亲切感,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如刚开始学习字母时就可以让学生做字母卡片,以便学生进行同桌、分组、找朋友等多种形式的听说。英标教学、单词教学、课文教学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做教具。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我们进行听说,而且更能促进学生动脑动手,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鼓励学生试说,防止挫伤学生积极性。

小学生表现欲极强,开始学说英语的积极性很高,口语中的错误往往也是难点,对于这些错误应作适当的纠正,但不宜有错就纠,应鼓励学生多说,大胆地说,不要怕说错。如果过多地纠正发音就会挫伤学生听说的积极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一门语言不是很容易的事,对以后的学习造成障碍。

总之,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小学生在听说方面有长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必须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杜承盛。兴趣第一听说领先:小学中年级英语单词教学的几点尝试。雪花,2013(06)。

阅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论文

(一)从情节结局中揭示寓意。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寓言是通过曲折的情节和最终的结局让我们了解了小壁虎向小燕子、金鱼、黄牛借尾巴不成功的事情,而最终小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性。让学生明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别人的再好自己也利用不了的深刻含义。

(二)从关键词句中揭示寓意。

教学寓言应特别注意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关键句子对课文的思想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像《叶公好龙》这篇寓言中通过对叶公的衣饰、装饰上龙图案的描写和他见到真龙后的惧怕神态、滑稽动作的描写,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喜好龙。这个故事告诉小学生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不能虚伪做作。

(三)从哲学层面引导、揭示寓意。

在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明白野兔撞死在树旁这一现象纯属偶然,如果把它看成一种发生率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有活活饿死的份儿了。再如《矛和盾》中,矛的无比锋利和盾无比的坚固,假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只有自相矛盾了。

(四)从联系现实中去揭示寓意。

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语言的艺术技巧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联系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意义。

二、分析寓言现象,引导学生质疑。

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寓言,教师们可以在教学时就寓言中描述的现象进行分析,联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怀疑精神是极其有价值的思维素质,是在小学培养中就应该灌输的思维模式,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即使是名人大家的著作,也有其松懈漏洞之处,亦或是这些看起来不合常理的.描写,正是作家的独到之处。

如《蚊子与狮子》这则寓言,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蚊子发出的声音是细小的嗡嗡声,怎么可以说是“吹喇叭”呢?这样比喻太不恰当了。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有机会引导学生的思维。我声情并茂地给他们朗读起来,慢慢观察他们的表情变化,然后总结发言:蚊子战前“吹”,显示出勇往直前、坚定果敢的心态;战后“吹”,表现出不屑一顾、得意忘形的心态。学生们都会意地点了点头。

三、形象化寓言,引导学生表现自我。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于肢体表达。让他们表演寓言中所描述的内容,可以激发儿童智慧之花,打开思维闸门,快乐地学习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大多贴近生活,语言通俗,要理解、读懂它们的字面意思并不困难,难点在于如何让小学生深刻了解其中的思想深意。如果通过表演小品的形式来体会寓言的思想和意境,有时则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表演小品能够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又能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能真实确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给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扬长避短,寓教于乐。让小学生一边读寓言,一边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下来,发展儿童的形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寓言教学中适时适量地使用画画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工作、动脑想象,将枯燥无味的文字转换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故事可以用朴实的话语表达深刻的含义,对于建构小学生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用寓言故事,可以培养小学生善于质疑的思维;可以增强他们自我表现的能力,也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通话的训练论文

登封市阳城工业区中心小学,河南登封452470。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习语文,无非是“吸收”和“表达”两件事情。吸收和表达都需要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这个过程离开了思维,将无法进行。因此思维能力是读写能力发展的核心。思维能力越强,理解得越透彻,表达得越真实深刻。

一、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重点,找准结合点。在训练给课文分段的教学中,我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分段方法后,进行多思路分段。以往在给课文分段中,学生常常是在老师的授意下,按照一定的思路去练习分段,这样大大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不利于能力的培养。现在,我启发学生按照一定的分段方法,进行多思路分段。例如:在给《我的战友邱少云》和《飞夺泸定桥》课文分段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总结出不同的分段方法和途径。在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进行挖掘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训练中,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我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视破题这一环节的训练,课文的题目不仅短小精悍,引人入胜,而且它暗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写作思路线索等。因此,我觉得阅读要从题目入手,题不破,则教学的路子不顺,例《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我让学生读题后,提出问题,通过思考这些问题你可以知道什么?学生通过充分思考提出:“为什么炸暗堡?”“怎么炸暗堡?”“舍身炸暗堡的结果是什么?”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董存瑞炸暗堡。”通过“舍身炸”一词,知道了文章的主题,同时还了解了文章的主人公和文章的线索等。在分析《飞夺泸定桥》一课题目时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分析出“飞”“夺”即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飞”即很快,“夺”即抢,无论是红军不畏艰险飞快的赶路,还是从敌人手中强占泸定桥,没有为革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不行的。因此“飞”与“夺”不仅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我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训练。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我让学生不偏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换题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给课文换得题有《烈火中的英雄》《英雄邱少云》《遵守纪律的丰碑》《在烈火中永生》等题。当然学生的题目不如课题精确、恰当。反过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学习《跳水》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要主动提出,学生在接触课题后,便提出了不少问题。例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跳水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释疑,感到这个课题很好,能引人入胜。在理解内容时,学生又提出了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现那些人?那些物?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老师则抓住学生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便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质疑、释疑。这比只靠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多角度的写作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写一篇文章的过程是观察-思维-表达的过程。我认为它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创造思维的训练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创造性想象力的关键在于大胆地编织。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写作训练。例如:仿写训练。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学生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益的。“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仿”的目的是使学生运用从范文中学到的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激发起学生作文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约束,而要有自己思维的特点。例如:学习了《火烧云》一课,我让学生仿写了《落叶》《下雨》《降雪》《七色彩虹》等小文来学习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描写大自然的特点的。学了《游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后,我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游记的过程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秋游阳台山》。这样的训练给学生开辟出一块块容得下自由发散的思维阵地,使学生的创造才能与其知识、智力、体力、品德等方面相互联系、和谐发展。

开展创造教育对我们来说虽然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良好的开端。今后,我们要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深入探索其教改途径,为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创造志向、创造性才干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读的训练论文

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实践证明,凡口头语言发展的好,听说能力强的学生,读写能力也比较强。反之,听不清,道不明的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也受到限制。所以听说读写联系紧密,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年龄段,从训练口头语言入手,加强听说能力和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1.2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现代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手段中,听话和说话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人机对话将成为一种新的交际方式。面对机器讲话,要求具有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语言更要准确简洁,否则就达不到人机对话的目的。因此,抓紧、抓好学生口头语言的训练,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听话、说话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1.3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听说读写都和人们思维紧密相关。听人说话要理解内容,抓住要点,离不开思维活动;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识,不仅要想清楚要说什么,还要组织好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所以,听说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和书面语言比较,口头语言以声音为载体,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没有从容思考的时间,而书面语言允许在一定时间内推敲修改。所以口头语言要求有更高的应变能力。这必然促进思维灵敏性、准确性的发展。

儿童的年龄特点之一是喜听好说,求知欲强,表现欲强。学龄初的孩子已经“能说会道。”但他们的思维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无意注意占优势,听话时常常注意力不集中,说话时意思表达不清楚,各种语病比较多。所以在低年级专门开设说话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听说训练。低年级的听说训练,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以他们熟悉的学习、游戏、生活为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引起听说的'话题,训练学生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说的习惯;练习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

中高年级不再开设说话课,要在课内课外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加强听说训练。中高年级的听说训练,要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在听的方面,中年级要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到高年级要能听懂别人的讲话。在说的方面,中年级要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到高年级要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当众用简短的发言,不是照看稿子读,应该是稍作考虑后即席发言,或者按照简单的提纲侃侃而谈;简短发言,不能是三言两语,应该是不少于一两分钟,这是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说话能力应该达到的水平。

在整个小学阶段,都要坚持普通话的训练。从低年级的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再到高年级的口述见闻,当众做简短的发言,都应要求用普通话说,使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整个小学阶段的听说训练,都要十分重视听说习惯的培养。要使学生养成边听边想和先想后说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听话、说话时注意文明礼貌。

2、前景展望。

听话、说话训练的途径十分广阔,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无不与听、说相关联。听说训练既可充分利用说话课、语文课进行训练,同时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练习听、练习说,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可通过故事会、讨论、辩论会等,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一定还会创造出新的听说训练方法,每个学生都可积极发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只要教师把关怀和指导落实到了全体学生,就能使全体学生听说能力都得到提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普通话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同时也为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读的训练论文

(1)组织课前演讲。学生在平日的生活当中,缺乏一个使用汉语的环境。因此,想要提高学生说汉语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尽量给他们创造更多的说的机会。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设一个短时间的演讲环节,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轮流上讲台去进行汉语口头表达的锻炼演讲。在这个演讲当中,学生可以进行自我介绍,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梦想等内容。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相互之问的了解,为学生的和谐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讲一则成语小故事,或是说一个新闻事件等,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汉语知识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汉语相关的知识,达到自学的目的。

(2)组织课尾小结。在每堂课的末尾,教师可以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对课堂进行一次小结。这里,教师要注意不要与课前进行演讲的学生重复,尽量让更多的学生都得到口头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而对于总结困难或是总结不全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他的学生来补充或是进行帮助,以减少学生的表达压力。而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采用团结协作的形式来对课堂进行总结,让他们在回顾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以便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这种小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之中感受到一个轻松的汉语学习环境。而在课末,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仍旧持续在汉语的思维当中,从而让他们对汉语有一个更深的体会。

(3)组织情境表演。除了课堂上的一些小演讲、小总结之外,教师还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一次情景表演的练习,把学生进行分组,并让学生自选内容,在课下准备充足,而后在练习课上进行情景表演。对于表演的内容,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家乡的风俗、传说故事或是电影里的情景甚至是小说里面的情节来进行表演这种表演的形式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起到一个文化交流的作用,对于和谐课堂的构建能够起到极好的作用。

二、对于学生写的训练。

(1)写读后感。因为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并不太高,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面对作文的题目常常会两眼发呆,全然不知该如何动笔。即便是勉强写来,也是语句混乱、文笔枯乏。常常会有陈述不清,颠三倒四甚至是笑话连连的情况出现。而想要学会写,多读自然是关键,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阅读杂志报纸,并让他们定期写一些读后感的小文章,在阅读中了解汉语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在动笔的过程当中,对这种思维方式有一个更深、更真切的体会,并可以与前文的课前演讲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读写说听的全方位锻炼模式。正所谓“文为笔说”,只有这样,在不断的阅读、书写以及交流的过程当中,才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他们的思路,真正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汉语写作能力。

(2)记录生活。学生的写作内容不仅仅可以包括阅读的感想,同时也能够记录下他们自己的生活,如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或是身边的风景以及自身的一些思想感情、感想等。通过对自身生活的记录,可以培养学生以写作来记录生活的习惯,让他们把写作训练变成一种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环节,这种习惯一旦培养起来,将会伴随他们日后的一生。而记录生活还有一大好处,因为在写作能力的评判上,除了语法语义等必要的要求之外,还包括是否具有文采、文章是否鲜活、灵动而具有美感。而能够体现这些东西的,就是学生对于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比如,比喻、排比等。而其中最能使文章变得活灵活现的重要途径便是对于比喻手法的运用,而生动的比喻又往往来自于生活,故此在学生有了记录生活的习惯之后,自然会对四周的生活更加关注,由此也更加能够写出美妙而具有创意的句子,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

(3)交换批改。当然,在学生的基础能力还不足的时候,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与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之间交换批改的方式,让学生对同学所犯的错误与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对比,加深对错误的印象,以避免并及时改正这种错误,不再重犯。而因为学生本身的知识不够,可能有些错误他们自己也没有发现,或是出现误改的情况,这时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一次精改,然后再发放回学生手里,让他们对自身的不足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由于历史、地域、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西藏地区的语文教学存在着生源复杂,学生的生活观念以及学习动机有较大差异,语文基础能力高低不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想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对于学生交流的两大能力——说和写的能力的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分别从说和写的教学上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希望能对民族地区初中语文的和谐课堂构建有一定的帮助。

初探小学语文课堂内交往技能训练论文

下面两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家长叮咛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1、学会倾听。要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

2、学会陈述。要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要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1、指导认知。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示范榜样。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引导体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发情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演练行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重视课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1、课堂交往技能综合能力训练。认知指导是训练的起点,体验引导是训练的中介,行为演练是训练的落脚点。如课中提问,学生应答时,教师轻轻地提示一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其将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答错被部分同学哄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别人说错了,你应主动修正,积极帮助他。试想:如果是你说错了,别人取笑你,你又怎么想呢?”移情性的话语将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波澜。而当大部分学生做得正确时,教师的一句“说得好,大家听得也很投入”,这种语言表扬又无疑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强化。

2、长期性的训练。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这不仅因为训练的内容是丰富的,而且还因为训练是一个从分项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完成的过程,因而学生对课堂交往技能的掌握也必然要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进行训练时不能试图“毕其攻于一役”,而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总之,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可以改善课内交往,促进形成合作性、支持性的课堂气氛,促进交往双方相互认知、相互沟通与相互作用;对课堂之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迁移作用。课堂交往技能训练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为其生存、发展与成功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石。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读的训练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主要工作。抓好学生的习作是当前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而能上好作文课,更是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学中,语文教师有义务想尽办法令学生不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苦事、难事,要培养学生作文兴趣,让学生“乐”写。

如何才能使学生喜爱写作,我的体会是:

一、多读--提供阅读对象,积累写作材料。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他们的感情,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这些都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准备。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课文,每读一篇都确有收获,而且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积累。例如学生在写《参观广州海洋馆》的游记习作中,我班的学生就能灵活运用文中的好词好句到写作中,特别是学生龙海青,当写自己在参观过程见到海洋馆水族馆里的鱼数量多,外貌美丽,她是巧妙地把《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自然段经过修饰插上去:水族馆里的鱼儿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朵红缨,美极了,有的周身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还有的你见也没见过,吃也没吃过。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让你看了再想看。不信,你自己来海洋馆游一次吧!正因为龙海青同学在读书中积累的材料,为自己习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使文章生动有趣极了。

在开展课外读书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指导学生读有益的课外书。教师应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本,如同年级的《同步作文》;体现儿童特点的《中国少年报》、《少先队员》,南海人自办的《育苗报》、《环保报》等书刊,让学生们饱览,从中积聚写作材料。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学生正是在群书中博读,以“移花接木”之功,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灵活运用于写作中,使文章语句生动许多,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途径。

二、多说--锤炼词句,增强作文的可读性。

推广普通话,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可少的一项措施。每教一课书,事前我都要通过查字典,听录音等方法进行文字校对,逐字逐句把语音对准,抓好普通话关。同时,重视发挥课堂的阵地作用,授课用普通话讲,并注意抓好学生普通话的朗读、说、述等口语训练,杜绝方言和土诘回答问题。持之以恒,使学生用词造句不再流行于方言语,作文中遣词写句准确些、恰当些,那么学生就会克服“我系嘟不跟你去,吹咩!”的方言语,转成准确表达“我就是不跟你去,看你能把我怎样!”避免:“今天骑单车去街,差点命仔冻过水,有惊无险”的笑话而正确表达:“今天骑自行车外出,差点儿小命不保,真险呀!”以上等等的小笑话,学生都是因方言表达而时有闹出的幽默语,只有抓好说标准普通话,这是能克服的,学生的作文能力也能提高快些,文章内容也会因具体、丰富而增强可读性。

三、勤写--打开学生乐写的匣子。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学生写作的大问题是他们无话可写,无材可选。每每要他们写作时,往往是内容空洞,流水账式的记录,极少有作文的愿望。这固然和学生的生活不够充实丰富有关,更主要的是平时对周围事物不留心,也不动脑去想去观察,许多值得写的内容从眼皮底下滑了过去。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时刻做个有心人,把所见、所思、所感用日记,周记的形式写下来,这就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材料。

在检查自觉写日记练习中,我发觉学生蔡长东、潘燕冰、龙海青待等八位同学是写得最多的,其中蔡长东在一次日记中写出主题鲜明而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他写到:由于自己贪看电视,谎说作业多为理由,推搪妈妈吩咐做的家务,当妈妈忙完家务来叫吃饭时,发觉自己不但没有做作业而是在逍遥看电视游戏时,内心很担心妈妈会责骂,但等来的却是妈妈的晓理说服教育。内心感动,体会到妈妈的关爱。这么朴实有意义的日记,取之于生活,所以当写“记一件印象最深的事”的作文中,蔡长东就以上文为基础,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写出了一篇感情挚深的.好文章。像这些平常小事,可以在学生的日记周记中随手掂来,以上的例子只不过是一两例罢了。

在检查学生勤写日记、周记的作业中。发觉勤写的学生作文能力较强、写出的文章中心明确,语句也比其他同学生动有趣,写作的材料有代表性是较有意义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那写作文的最好刺激也就是对写作材料感兴趣的写照吧!

四、勤评--学习“去其糟粕,取之精华”的写作方法。

“文章不厌百回改”说明好文章是从修改中得来的。对学生的作文评改要注重时效性,批改要及时,不要让学生对此次习作淡忘了,冷却了才去改;要有针对性地改,在评改时要注上鼓励性的语句;评改的方法可以选取三人或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共同修改,也可以用面批面改的方法。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不能用批语横加指责。

通过教师的勤评勤改,学生们写作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一改以往每每写作语句空洞的状貌,因为他们在评改中得到了参考,写作的思路得以开拓,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从中受到怎样写好作文的启发,意义重大。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是的,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好的收获。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关键在于教者持之以恒的善导、善诱。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读的训练论文

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那就是: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开放,我们的眼光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我们要想一想: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运用语文工具的?我们要看一看:生活对语文怎样要求又怎样制约?文学创作中,最近出现了一种所谓“寻根文学”。我想借用这个“根”字,说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得寻找它的“根”,这“根”就是实际生活中语文运用的情况。语文教学工作者如果不去悉心研究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情况,并由此领悟到过去教学因脱离实际而产生的种种弊端,任何改革设想都难免要落空,即使有时仿佛已经开花,这花也终将因无根而很快枯萎。所以我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贴近生活”,是怎样的意思呢?说起来也是十分浅显明白的,主要是:

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

现在大家都相信,语文教学应当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这规律是什么呢?从哪里去寻求呢?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当然要受教和学双方的活动规律、认识规律所支配。这里且不赘述。因为这里要着重探讨的是语文的教学规律,我们的着眼点就不妨落实在“语文”上。我以为,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首先就要研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换句话说,要懂得怎样“教语文”,似乎就该先懂得在生活中人们怎样“用语文”。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

首先是受生理机制、操作方法、实践频率的制约。听说读写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听需要健全的耳,说需要机敏的口,读需要清明的眼,写需要灵活的手,听说读写又都离不开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大脑。耳、口、眼、手、脑,这五个方面的生理机制如有缺损,就会直接影响到听说读写的正常进行。因此,练耳、练口、练眼、练手、练脑,应该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在生理机制方面的基础。对于生理机制健全的儿童,为了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从入学开始,在语文课上就该有意识地进行耳口眼手脑的机能训练。将来待他们要从事某些特殊专业时还得进行专门训练,如电话接线员得专门进行耳听训练,广播员得专门进行口说训练,校对员得专门进行眼视训练,等等。此外,听说读写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们各有自己的“操作”方法。听,要集中注意、排除干扰、捕捉信息、概括要点、辨析语意等等;说,要发准语音、控制语调、理顺语脉、借助语态等等;读,要识记文字、调节眼动、循文明义、控制疾徐等等;写,要明辨结体、书写端正、符合格式、相机标点、删改清晰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操作”方法;这些基本“操作”方法掌握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听说读写应有的社会交际功能的正常发挥。还有,任何一种实践能力都必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才能发展。因此,听说读写的能力必须要受实践频率的制约;只有坚持频繁的、不间断的听说读写实践,人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语文课上,企图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它违背了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其次是受思想、知识、智力的制约。人类的听说读写活动,需要一定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但它们决不是一种纯粹的生理活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任何语文行为,它都包含着形和质两个方面。文字符号、语音语调、行文格式等等,是形;而借文字符号、语音语调、行文格式等等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知识内容、思维成果等等,是质。质不能“外化”为形,就不成其为语文行为;形不能“传递”出质,也不成其为有社会意义的语文行为。因此,思想、知识、智力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三个潜在因素。从实践社会交际功能的目标来说,听说读写都要求做到“准、实、巧”,即达意的准确、内容的充实、表现的灵巧;而思想则能使其“准”,知识则能使其“实”,智力则能使其“巧”。从提高语文行为的实际效果来说,听说读写都要求达到“真、善、美”;而思想则能使其“善”,知识则能使其“真”,智力则能使其“美”。我们不可能设想,一个人思想品德低劣、知识视野狭窄、头脑呆板迟钝,而他的语文能力却孤立地超越他人,竟然达到“准、实、巧”,“真、善、美”的境地。因此,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除了有赖于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以外,还必须相应地提高思想水平、道德素养,相应地扩展知识的领域和发展机敏的头脑。忽视了后者,把全部力量单纯地倾注在“语文”上,到头来,难免要事与愿违。

此外,还要受目的、对象、场合的制约。人类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际活动。一般地说,这些活动都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针对一定的对象、在一定的场合之下进行的。目的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听说读写的要求和方式方法往往也就不同。有人说,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这“脱节”的表现之一,我以为就是听说读写训练的无目的、无对象和无场合。这“三无”的训练,可以名之为“不定式”的训练。这种“不定式”的训练,由于没有尊重实际生活中听说读写的规律,所以其效果必然有很大的局限。英国应用语言学家s?皮特?科德指出,传统的语言教学法坚决主张“正确性”,注重语法规则的传授;却很少关心“适合性”,也不考虑语言行为对不同社会环境作出反应的方式。而现代语言教学则不同,“它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重视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参见《应用语言学导论》)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就包括着目的、对象、场合等诸种因素。这个观点,对我们设计听说读写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制约关系,可以认为是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进行听说读写的共同规律。而听、说、读、写的本身,它们作为人类吸收和表达的几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自身又各有其特殊的规律。应当说,对于这些各不相同的语文行为,前人已经总结了他们的实践经验,我们的教学不能说全是盲目的;但是用现代语言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思维科学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其内在规律,现在似乎还仅仅是开始。而我们如果不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工作中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就很难实现。

例如关于读和写的规律。“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人们历来这样说,这话当然是不错的。但这只是从读和写的目的和作用上着眼所作的判断,其实从读和写的心智活动过程来细加分析,情况就决不是这么简单的了。

先说阅读。如果阅读过程仅仅是信息的吸收过程,那么人的大脑也就等于电子计算机中接收信息输入的装置,外界输入什么信息它就容受什么信息;甚至可以说,大脑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任何容器,作用就在于盛放各种物件而已。人们的阅读过程,却是经历着一系列紧张而复杂的心智活动的过程,其间,信息的输入和信息的处理是几乎同步地进行着的。换句话说,从阅读中的心智活动过程来说,吸收和倾吐是相互联系、交互为用的;在阅读中,为了更好的吸收,同时就必须有一定的量和一定的质的倾吐;而这一定量和质的倾吐,正是有效的吸收的必要前提。这正像人们的饮食。人们食用任何有益的食物,目的和作用都在于吸收;但为了有效的吸收,人们同时必须有所倾吐,吐出唾液、胃液、胆汁等等各种消化液,把摄进的食物细细地加以消化,经过这样一个加工、处理过程,食物中的营养料才可能被人们真正吸收。阅读和饮食,在这一点上道理是相通的。

要倾吐,当然需要有蓄积。有一定量和一定质的蓄积,才可能有一定量和一定质的倾吐。而在事实上,蓄积的量和质决定着倾吐的量和质;倾吐的量和质又直接影响着吸收的量和质,这是可以用大量阅读经验来加以证实的一条规律。为什么读同一篇文章或同一部书,认字率尽管相差无几,可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学有专长的学者读后所得却往往有“天壤之别”?原因就在这不同层次的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倾吐的量和质大不相同。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同一篇文章或同一部书,理解程度也会有变化?原因就在这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蓄积丰富了,读的时候倾吐的量和质有了变化,于是吸收也大异于前了。深谙读书之道的人,大都重视所谓语感的培养。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个“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倾吐自己的蓄积,也就是吸收和倾吐交互为用的结果。

阅读过程中吐和纳的辩证法,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一条阅读规律。只有明白了这条规律,才能懂得阅读教学中增加信息量的`必要,才能懂得广泛开拓阅读领域的必要,才能懂得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必要,也才能真正让学生锻炼出阅读技巧来。

写作也同样如此,写作决不纯粹是倾吐,它的倾吐是要以吸收和蓄积为基础的,没有必要的吸收和蓄积,也就不可能有充畅的倾吐。在1983年,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提出“要重视作文的全程训练”。(参见《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10期)我的意思是:一个人要写出一篇像样的东西来,首先必须在认识和经验上有必要的、足够的准备,这就是所谓写作前的蕴蓄。没有这种蕴蓄,或者虽有某些蕴蓄而还不足以构成文章充实的内容,就根本谈不到提笔写文章。而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认识和经验”这件事上,着力很不够,总是抓了“流”而忘了“源”,作文课常常是“临渴而掘井”。学生因此叫苦不迭。我主张的“全程训练”,就包括了提笔写作之前的吸收和蓄积的训练。

总之,只要我们用现代语言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就不难逐步摸清听、说、读、写本身特有的规律。而这,正是我们切实把握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

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

要摆脱语文教学“封闭式”的桎梏,还必须把眼光投向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语文是个“公器”(叶圣陶语),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被广泛地运用着。不要认为学生只是在语文课上才学语文、用语文。恰恰相反,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大量机会,倒不是在语文课内,而是在语文课外。语文课上,只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学语文、怎样用语文的某些法则、原理,主要作用在于“知”(当然语文课上也有把“知”转化为“能”的练习);真正要让这种“知”转化为“能”,就得靠学生在语文课外运用这些法则、原理于实践。而在事实上,学生在课外的这种实践机会是很多、很广泛的。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格局,就要努力“贴近生活”,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里去。

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各科学习生活。中学生学习的许多主要课程,都有各自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就是他们需要研读的文字材料;各门课程都要完成一些作业题,无论是运算题还是问答题,都是他们运用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解答的书面表达训练或口头表达训练。因此,各科学习中都包含着学语文、用语文的因素。二是学校课余生活。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包括团队的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以及科技小组活动等等,开展这些活动有时需要写文字材料,有时需要翻阅大量资料,有时需要作口头的报告或讨论,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因素。三是校外组织生活。中学生还经常有组织地到校外开展一些活动,如调查、参观、游览、扫祭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也往往包含着学语文、用语文的因素。四是家庭日常生活。中学生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也经常有运用语文工具的机会,例如与亲友通信,给他人辅导,为邻里代笔等等。如果这样“全方位”地把学生各方面的生活都有机的联系起来,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就将使语文教学形成这样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

形成这样的整体网络结构,当然不是意味着语文教师的工作“无限膨胀”,不是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课内外一切语文实践活动都实行“承包”,它只是要求语文教师更加自觉地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使他们不仅在语文课上而且在生活的一切领域都能严格地按照运用语文工具的规范化要求办事,利用各种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吕叔湘同志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我们所谓“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其用意就在于引导学生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另一方面,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又是同生活的不断充实、知识的不断积累有关,语文教学同其他生活领域建立起横向联系,就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在内容上不断获得“源头活水”,而不致流于空疏。

在分析概括中进行思维训练小学语文论文

在读写训练中进行创造思维训练当前,世界性的经济竞争的实质在于科技,科技竞争的实质在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未来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创造性,这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社会竞争的基本特征。

我国要在科学技术方面赶上或超过别的国家,要走在世界前列,创造性人才的数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培养大量创造型人才,来适应今后教育与科技的发展。为此,我校开始了创造思维的训练与研究活动。我们的目标是:“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人才,开展创造性活动。”在教改实验中,我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落实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坚持授知与育能相结合,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打好基础。下面就谈谈我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中是怎样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习语文,无非是“吸收”和“表达”两件事情。吸收和表达都需要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这个过程离开了思维,将无法进行。因此思维能力是读写能力发展的核心。思维能力越强,理解的越透彻,表达的越真实深刻。

一、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重点,找准结合点。

在训练给课文分段的教学中,我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分段方法后,进行多思路分段。以往在给课文分段中,学生常常是在老师的授意下,按照一定的思路去练习分段,这样大大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不利于能力的培养。现在,我启发学生按照一定的.分段方法,进行多思路分段。例如:在给《我的战友邱少云》和《飞夺泸定桥》课文分段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总结出不同的分段方法和途径。在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进行挖掘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训练中,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我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视破题这一环节的训练,课文的题目不仅短小精悍,醒目引人入胜,而且它暗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写作思路线索等。因此,我觉得阅读要从题目入手,题不破,则教学的路子不顺,例《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我让学生读题后,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这些问题你可以知道什么?学生通过充分思考提出:“为什么炸暗堡?”“怎么炸暗堡?”“舍身炸暗堡的结果是什么?”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董存瑞炸暗堡。”通过“舍身炸”一词,知道了文章的主题,同时还了解了文章的主人公和文章的线索等。在分析《飞夺泸定桥》一课题目时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分析出“飞”“夺”即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飞”即很快,“夺”即抢,无论是红军不畏艰险飞快的赶路,还是从敌人手中强占泸定桥,没有为革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不行的。因此“飞”与“夺”不仅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我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训练。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我让学生不偏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换题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给课文换得题有《烈火中的英雄》、《英雄邱少云》、《遵守纪律的丰碑》、《在烈火中永生》等题。当然学生的题目不如课题精确、恰当。反过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学习《跳水》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要主动提出,学生在接触课题后,便提出了不少问题。例;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跳水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释疑,感到这个课题很好,能引人入胜。在理解内容时,学生又提出了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现那些人,那些物?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老师则抓住学生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便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质疑、释疑。这比只靠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多角度的写作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写一篇文章的过程是观察-思维-表达的过程。我认为它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创造思维的训练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创造性想象力的关键在于大胆的编织,不停的编织。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写作训练。例如:仿写训练。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学生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益的。“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仿”的目的是使学生运用从范文中学到的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激发起学生作文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约束,而要有自己思维的特点。例如:学习了《火烧云》一课,我让学生仿写了《落叶》、《下雨》、《降雪》、《七色彩虹》等小文来学习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描写大自然的特点的。学了《游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后,我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游记的过程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秋游阳台山》;学了《深山风雪路》一课让学生学习人物语言的描写特点,仿写了《饭桌上的对话》。实际上学生进行模仿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他们张开的创造思维的稚嫩的双翅,慢慢的他们就能搏击长空。在此基础上我还训练学生进行想象习作。在学习了古诗《游园不值》后通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想象主人园中的春色满园写了《满园春色》,学习了《马》一诗,就以《马》为题,想象写作在秋高气爽、皓月当空的夜晚,一匹骏马驰骋在茫茫无际的原野上的画面。另外,我还指导学生进行续写的训练,我们写了《家庭**》、《课间一事》、《上场之前》、《晚饭后》等小文。这些训练,我给学生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给学生一个特意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去编织、创设下面的情节。这样的训练给学生开辟出一块块容得下自由发散的思维阵地,使学生的创造才能与其知识、智力、体力、品德等方面相互联系、和谐发展。

开展创造教育对我们来说虽然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良好的开端。今后,我们要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深入探索其教改途径,为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创造志向、创造性才干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在分析概括中进行思维训练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随着儿童大脑的发育,随着知识的增加和智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过程,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而数学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维训练,从而使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让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让学生在求知中主动思维。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本学期《数学广角》的例2“沏茶”问题后,为了深化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张林同学要尝试做晚饭,妈妈告诉他,煮稀饭约40分钟,洗切菜约25分钟,炒菜约20分钟,热馒头约10分钟。请同学们帮张林同学安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能让全家人最快吃上饭?经过了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同学们开始纷纷发表意见:有同学说利用煮稀饭时间可以洗切菜、热馒头;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洗切菜,再利用煮稀饭时炒菜、热馒头;又有同学说煮稀饭、热馒头可以同时进行,然后再利用这部分时间洗切菜,不够用再把时间延长到够用就可以了;……同学们争着发言,气氛十分热烈。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于是带着问题,便会使学生有了一种学习的“冲动”,产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热情,这样就会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之当中。

二、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会思维。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开始。数学知识基本上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都是比较抽象的,而儿童的思维特点却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形象思维阶段又往往要依靠事物或者动作行为为思维的起点,也就是说儿童获得知识不是从对象本身而是从对象的行动,从行动本身获得知识的。所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知识的代替物来了解知识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所遵循的一个原则,从具体事物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凭直观获得感知,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老师今天准备了60份礼物(小卡片),要奖给这节课表现好的同学,我们班有60个同学,如果都表现好,每人分得几份礼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0÷60=1(份);如果只有一半的同学表现好,那么每人可得几份礼物?60÷30=2(份);如果老师再拿出一倍的礼物出来(老师边说边拿一个装礼物的大袋子),现在有120份礼物,60个同学每人分几份?如果30个同学,每人又可得几份?120÷60=2(份)、120÷30=4(份)。通过这样的'演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这些算式的特征,从中寻找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通过具体的操作,促使学生进行思维,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直观感知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学生继续进行思考,进一步巩固知识。

三、让学生在训练中完善思维。

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是机械复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立足于课堂,功夫下在课内,通过多维训练,提高学生能力。这点我在辅导尖子生时就体现得最为明显。一种是进行正向思维训练。正向思维是由因到果的习惯性思考,运用前人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固定的反应模式,这种定势本身也是智慧的表现,就是根据题中的条件和结论,用分析推理的思考方法,解决一连串相似变化的有关问题。举个“杯子倒水”的例子:用杯子向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440克;如果倒进5杯水共重600克。问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如果倒进10杯水,连瓶共重多少?这样思考:先求两杯水的重量,再求一杯水的重量,最后求出空瓶的重量。另一种是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恰恰与正向思维相反,是由果索因的思维方式。许多问题运用倒推法解决,很有效果。倒推法就是倒过来思考,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有这样一题:妈妈到超市买回了一些蛋,妈妈吃了一半又半个,爸爸吃了剩下的一半又半个,我吃了剩下的一半又半个,正好吃完,问妈妈买回几个蛋?先得出我吃了一个蛋,再反推出结果。再一种是变异思维训练。变异思维,它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分析问题,寻求数量之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找到突破口,交叉使用前两种思维方法。错了就改,既已出错,错了便错了,可以借机行事,再反败为胜,这样不仅不会一错到底,而且先前的错也成了随后不错的必要前提了,总之,将错就错,负负得正。例如:小马虎做两位乘法时,把乘数的个位数4错写为1,乘的结果积是525,实际应为600,问这两个乘数应是多少?这样思考:把乘数的个位错写成1,乘得的积比实际小600-525=75,75正好是被乘数的4-1=3倍,所以被乘数是75÷3=25,乘数是600÷25=24。这样通过各种知识的迁移、组合、深化和升华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思维,产生创造。学生在解题时,如果思路很多,解题方法与众不同,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写作训练开展论文

:写作教学是小学三年级才真正加入的学习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对自身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情形,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热爱生活的表现,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教授学生写作时的方法应用非常重要,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成为教师的执教重点。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展开深入探讨。

三年级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分水岭,是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量化的最终体现,也是学生的好奇心理趋于规模化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内容训练,能够让学生的认知理解更加深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潜在优势,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深入研讨写作训练的教学策略。

一篇优秀的文章必定是经过作者智慧、感悟于一身的结合体,是作者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集中,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写作时也应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逐步深入渗透,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以至于爱上写作。三年级的语文写作内容多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背景进行开展,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比如上册教学用书中涉及的语文写作内容,让学生书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让学生书写自己身边的人物,让学生书写自己感受到的秋天的快乐趣事等,都是以学生的年龄感知特点为内容进行开展的。而这些写作内容的真正主题在于上文中提到的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时就要加入这些元素,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在学习《槐乡的孩子》这一课文时主要以这里的特色———槐树为背景介绍这里孩子的生活场景,用动作描写来烘托孩子不畏酷暑、热爱劳动的景象,这些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深入讲解,并以此为内容让学生观察自己周边的生活景象,如此促成学生的积累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增加对于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时以热情饱满的状态投入进去。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如同汇报工作一样,今天都干了什么,今天都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等,全文如同白水一样平淡无奇,了无生趣,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核心思想,没有运用合适的语言将自己着重想要表达的内容描绘出来。针对此种情形,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运用和分析,挖掘写作材料深层次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如此也是教导学生学会贴合主题的表现,这样学生在写文章时才能言之有物,并且赋予个人的真情实感。如在练习写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先要以当地的传统文化为背景开展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在城市的传统文化特点,然后根据该传统文化的兴起进行学习,探讨该习俗是怎样形成,有哪些历史传说和名人传记,比方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屈原当年投江而死,而赛龙舟往江里面扔食物就是希望鱼群虾群能够有足够的食物吃,而不吃屈原的尸体等等,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并让学生了解写作这篇题目的最终用意在于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精神实质,如此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的写作练习。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也是如此,只有内心拥有内容,在写作时才能下笔如有神。所以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还要强调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学习其他文章的写作手法、应用技巧等内容,以丰富学生自己的学习,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注意阅读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章阅读来达到质的变化,形成学生自身的财富并将其指导于写作实践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定期举办“读书谈心得”等内容的交流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督促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达到交友的目的,进而丰富于学生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材料加工积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新闻中看到的事件等内容,是否有值得深思、学习、醒悟的地方,而这些生活赋予的智慧正是身为学生应该体验到的,并指引学生学会将其转化应用到实践生活中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书写出来,才是学生自身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结果,表现了学生个人智慧的集中结晶。由此看来,写作教学的内容并不简单,是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神经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长期练习和长久坚持,才能最终写出真正的好文章。而文章的抒写就是让其他人共同观看、讨论的过程,让其他人通过文章了解作者的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共鸣,寻找启迪,而这也正是开展写作教学的最终宗旨体现,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终需求。

[1]殷亚玲.小学语文写作策略教学的行动研究[j].扬州大学,2016(2).

[2]宋常青.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状况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2).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有效训练的途径教育论文

1.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得不到改变。

尽管国家已经实施小学课程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大多数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但是在学校的教育机制中,改变的只是教育内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在大多数学校管理模式和社会的评价观念中,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仍然是衡量老师的最大标准,一但老师出现独树一帜的教学方式,将会面临社会舆论和上级领导的谴责和压力,在这种观念下,老师无法施展自己的创造力,导致教师的主动性不高,只能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教条式教育。

2.教育管理观念落后,过分依赖既定制度。

教育管理观念对学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起着行为指作用导的,好的管理观念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虽然素质教育和小学课程改革不断发展,但我国大多数小学并没有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而是继续采用陈旧的教育管理观念。大多数教育管理者对待老师和学生的管理方式单一陈旧,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忽略对小学生的全面的培养。用陈旧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管理工作,使得教育管理工作在改进的过程中受到很大阻碍,很多改进工作因此无法正常进行,陈旧的管理理念成为了落后管理体系的保护伞。

3.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科技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也需要不断地顺应时代推进,甚至需要处在思想变换的前沿阵地,这就要求学校一定要拥有高素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目前,我国部分小学虽然选用的老师大学拥有高等文凭,但是在教育管理上却并没有投入高素质人才,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造成很多用人机制不完善,淘汰机制不完整,存在才能和岗位不相符的状况。大部分小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小学,往往把教育管理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的性质混为一谈,遏制了管理层职工的主动意识。

二、改善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建议措施。

1.转变陈旧观念,树立新型教育管理意识。

改善小学教育的管理,首先要转变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起引导作用的教育管理理念。走出以往教育管理误区,将民主化自主化的观念引入教育管理领域。这是教育管理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被管理人员来说能够激发他们教学的主动性和新型教育方式的积极探索,把现代小学教育管理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科学的管理系统,将对被管理者的责任落到实处,做到权责统一。当然管理理念的成功运用需要经历一定时期的发展和渗透。在时间的积淀下,教育管理团队的管理品位逐步提高,从而使教育管理更加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2.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教育激励和竞争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已经成为了制约现代小学教育的瓶颈。传统的评价模式基本通学生的考试成绩,考察对书本知识的再现能力,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考察。新的评价体系将评价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教育者是否能引导学生产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树立自主管理观念,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学习作为评价标准。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科学手段,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教师教学效果和职业能力。教师在小学教育管理中既是被管理主体中的一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直接管理的主体。在学校中普遍推广合同制,能够迫使教师产生危机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公开招聘和择优聘任的方式,为学校留住优秀教学人才。同时在工资的分配上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建立有差别的工资待遇,使职工的待遇个人工作业绩紧密相连。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学校的教育改革创新事业。只有在管理工作中为教师提供有利于发掘其潜能的制度环境,才能使教育管理有飞跃性突破。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连续考察过程,而不是对学生的阶段性考察。我国大多数的公立学校都没有采取对教师的激励措施。其实完善的教育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的积极性。

3.重视对人的管理,完善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要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建立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学校本身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学校首先要具备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人的管理,做到以人为本。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不能只把教师当成简单的管理对象和教学工具,从发展的、长远的、客观的角度考虑学校教育的发展。把教师作为拥有发展需求的人,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处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引导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职业道德是教育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只有如此小学教师的整体师资力量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在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科学的方法理论运用和对有益的经验方法的借鉴。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使现代小学教育的管理工作顺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才能促进小学教育事业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系。

课程教育的选择决定了学生的接受知识的内容。小学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想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要对小学的课程安排做到合理科学。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求多元化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生不仅要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挖掘多种才能的潜力。目前我国小学课程的设置基本统一,不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因此,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机构需要从儿童心理阶段和生理发展特点出发,根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管理要求,积极构建适合小学生的新课程管理体系。

三、结论。

小学生的教育问题不但是社会和家长关心的问题,还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问题。只有从教育管理上入手,改变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运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完善管理团队,才能够让小学教育跟上时代的脚步,顺应时代潮流,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近年来小学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推进,学校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完整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时代赋予学校和相关管理者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任务。

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训练有效整合的路径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和写作一直受到重视。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实际上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涵养,整合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训练成为目前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整合的有效方法。

一、作文素材的积累是奠定写作的基础。

习作是一种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的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积而薄发”,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积累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重视词语的积累、句子的积累。对于词语的积累,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积累课本上的词语,另一方面进行词语的联想,如让学生摘抄“乐于助人”这一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由此让学生联想表现同一品质的词语,如“无私奉献、大公无私、拾金不昧、舍己为人……”这一类词语;如果再进一步拓展,还可以积累出与以上品质相反的词语,如“忘恩负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假公济私……”,这样,学生不光认识了这一个词语,还认识了一类或几类词语,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句子的积累,可以从文中精美的句子、重点句子等加以积累,让学生进行摘抄、熟读甚至会背诵,让学生从中体会其妙处。久而久之,学生积淀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得很,奠定了扎实的写作基础,写作时运用自如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写作特色的模仿是强化写作技能关键。

模仿是学生进行个性写作的开端,小学生处于学习作文的基础阶段,想要在作文训练中写出自己内心的东西,首先要洞察优秀文章的写法,然后借鉴其写作特色,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通过不断的'反思与运用,才能够进一步强化写作技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优秀的范文,这些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诸多方面独具匠心,给学生学习写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可在阅读课中,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用心去体会、感悟范文的写作特色、写作技巧、表达方式,并正确使用其写作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模仿不是抄袭,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搬用。

例如: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精读课文,掌握作者按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分别抓住了各个季节烟台海的特点来写的方法,学习以总分总的方式成篇的写作技巧。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着重让学生弄清文章的两条写作线索,领悟写景不仅要抓住特点还应做到详略得当;教学《半截蜡烛》让学生感受在叙事中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等。这样,学生在品赏别人语言的同时,写作技能便能够得到提升。教师长期坚持授之以渔,学生定会在众多课例的学习中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心中有法,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从容得多了。

内心感情的激发是丰富写作情感的路径。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写作活动中的催化剂,一个没有写作热情,对客观事物毫无情感体验的人,是写不出什么好作文的。”由此看来,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是学生写作的原动力。如果学生笔端倾注激情,文辞就如充沛的源泵,汩汩不绝,反之,则如死水一样,文思呆滞,语言干瘪。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设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情感,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而产生与作者的共鸣,进行相似联想,不断思维发散,丰富自己的写作情感。

例如:《轮椅上的霍金》教导学生需要重视科学,追求真理,并且需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运用自身的热情和力量解决现存的困难;《小草和大树》一文引导我们要学习夏洛蒂三姐妹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到底,最后终于获得成功的精神;《船长》一文教导学生要像哈尔威船长那样在危急时刻舍己为人、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优秀品质。通过阅读教学,教师从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找到文章的灵魂,促进学生思考与发散,应用于写作中,观察和挖掘身边令人感动的事件与精神,赋予文章最动人的灵魂。

四、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法宝。

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曾说过:“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会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宝贵经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与身边的人或事例联系,注意从学文中再现生活、描绘生活。通过整合阅读与写作训练,有效挖掘学生潜力,在促进知识与思维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学生的习作能力也逐渐提高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教学方案,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强化写作技巧探究,更好的促进学生释放内心情感,实现学习--领悟--表达为一体的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双重提升,也强化了学生综合的素养,使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2]刘胜田.探索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老师)(1):63。

[3]余映朝.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6。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误区及对策的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和加强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操作活动,就能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并与学生的口的活动、手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整体的活动.这样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作者:曾令梅作者单位:大方县绿塘中心小学,贵州,大方,55160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35)分类号:关键词: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有效训练的途径教育论文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形成健全人格与培养积极情感的关键时期。他们可塑性极强,既易被积极的情感感动,激起强烈的求知欲,让学习能力提升;又易被消极的情感影响,使自信心受挫,学习效率降低。小学语文是最富有情感的学科,每篇课文都深藏着作者的浓浓真情,如亲情、友情、爱国之情、自然之情等。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仍普遍强调知识传授,忽略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致使原本温暖感性的语文变得冰冷理性,只剩下对课文的空洞剖析。因此,本文倡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人情感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心随文动、情随文涌,引导学生真正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以及形成健全的人格,使语文教学更富吸引力、感染力、教育力。

一、以声传情,体验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心思敏感,极易被课文的情感因素所打动。朗读是学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情朗读,以声传情,用朗读唤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体验文本所传达的显性情感,这样方能心随文动、情随文涌,让文本的积极情感感动学生、启迪学生。虽然课文中作者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但若让学生盲目朗读,那么学生朗读的情感基调也必然是盲目的。因此,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情感力量,通过动情地示范朗读,充分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体会课文的情感基调,以利于学生正确把握朗读课文的情感,提升情感体验效果。如在《特殊的葬礼》的教学中,在读到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壮观气势时,我就以充满激昂与自豪的感情进行朗读;而当读到瀑布如今已然枯竭的现状时,就以悲伤与痛惜的感情进行朗读。两种感情色彩的强烈反差,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心领神会、感同身受,有效激发了学生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情感。教师范读之后,应再通过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朗读,以充分体验和揣摩文本的`情感。

二、以境生情,理解情感。

以声传情,只能让学生体验情感、感受情感,却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文字背后的隐性情感,可谓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语文教学论文)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以境生情,寓情于理,让学生心随文动,通过自身的联想与思考慢慢地理解情感,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1.创设视听情境。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视听情境,以增强文本的直观性与形象性,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领悟与理解课文情感。如在《,北京》的教学中,我就利用多媒体重现了申奥成功后天安门广场一片沸腾的欢乐场面,并播放了奥运健儿勇夺奖牌时国歌奏响、国旗升起的肃穆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申奥成功的喜悦,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了奥运精神。

2.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以境生情,启迪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教材内容,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如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中,我就设置了“既然没有人看到,爸爸为什么一定要汤姆把鱼放掉”“难道爸爸不喜欢大鲈鱼吗”“汤姆听爸爸的话放掉鱼是不是太傻了”等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理解并认同汤姆的行为,从而让学生学会思考,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三、以文载情,培养情感。

不论是以声动情还是以境生情,往往只能观察到学生表面的情感变化,而无法知晓学生内心的情感养成。作文是学生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内心情感的写照。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真情作文,以文载情,情随文涌,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首先,教师可采取读写结合的作文法,以教材为本培养学生情感。如,在完成《诚实与信任》的教学后,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作文练习――“如果你就是主人公,当小红车的主人再次联系了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在你的经历中,是不是也发过类似的情形呢?”学生听完,都十分感兴趣地展开思考与写作。从写作的反馈看,很多学生都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感悟到了诚实与信任的可贵。其次,教师可采取命题作文法。由于学生对可自由发挥的题材往往不知如何落笔,常常胡乱拼凑,因此,教师可有意引导学生写出有情感内容的题材,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如《想起雷锋的日子》的命题作文,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又如《我最佩服的一个人》的命题作文,可以让学生寻找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督促自己奋起直追。

总之,情感教育如同一汪泉水,甘甜而清澈,它可以为小学的语文课堂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小学生丰富的情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将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彼此促进,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注入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让学生体验情感、理解情感,并在抒发情感的过程中培养其积极情感。这样,在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也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让语文教学绽放出生命之花、沁人心脾。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有效训练的途径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深受教育界人士的青睐。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简要阐述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相应地提出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促进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素质教育;意义;措施。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奠定学生今后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语文素质教育重视,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主要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策略展开分析,希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基本概念。

素质教育属于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其强调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让学生掌握为人处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生活与创造能力。为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国民素质。

(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者的比较。

素质教育是不同于应试教育的全新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教育目标而言,应试教育以提升学生成绩为目标,而素质教育以提升国民素质为目标;二是就教育重点而言,应试教育重点在于成绩优秀、可升学的部分学生上,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放在全体学生身上,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素质;三是就教学方式而言,应试教育采用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此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采用多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教学方式。

(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肩负起这一重大责任,按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语文具有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特点,是义务教学的基础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奠定学生今后发展坚实基础。其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除了包括基本的字、词、句的积累、阅读、写作等,还包括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智力水平与情感态度等。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所提出要求,可概括为习惯、品格与情感三个方面内容。其中,针对于小学语文习惯又可以细致划分为阅读习惯、思维习惯、倾听习惯与写字习惯等。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习惯是终身受益的。品格强调的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修养,塑造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以及乐于助人等优秀品格。情感所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基本要素是语文素质,而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教育对于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感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大作用。也就是说,人才素质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文素质,对于学生今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应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其中,人的素质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以及智力素质等多个方面构成,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课堂出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素质教育目标,在传授学生丰富语文知识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人们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然而,我国素质教育实施中依旧存在着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问题,且受到我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影响,阻碍着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自身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视,以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素质教育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素质教育认识,具体而言,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小学语文教育基本内容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理念下,虽然减少学生学业负担,但是对于学生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其中,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中,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中,小学教材针对于该方面内容选取部分内容。例如,教材中《晨读》这一文章讲述的是三个孩子充分利用晨间的光阴,大声的朗读文章。该文章向学生倡导的理念是应珍惜宝贵时间,努力的学习知识。除此之外,《雷锋日记二则》中所提倡的“钉子精神”,讲的就是时间如海绵中的水,让学生珍惜平常的点滴时间,抓好每一寸的光阴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珍惜时间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超过文化素质。因此,教师在开展平时教学活动中,除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更要努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其中,类似于《中华美德贤士》等文章,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中,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熏陶,对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应从知、情、行三个方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其中,“知”强调的是教师面向学生开展说理教育,提高学生是非分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海豚救人》这一文章中,教学重点不应是讲解生字词,而着重讲解动物与保护动物行动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并使其了解动物保护具体方式。其次,“情”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让学生在认识到好与坏的行为基础上,并对好的行为产生快乐、满足等积极情绪,而对坏的行为则产生厌恶、悲愤等消极情绪。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文章时,教师应牢牢把握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爱国主义情怀。最后,“行”所要强调的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道德,坚决不做违反道德行为。

(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于小学语言素质教育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属于重要内容。因此,作为一名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为此,针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切身感受与体验挫折感,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爱迪生》这一篇文章时,除让学生认识其中复杂的生字词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爱迪生为科学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端正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并通过融合学生考试失败的具体生活情景,增强学生克服生活困难的自信心与勇气。与此同时,在《地震中的父子》的文章中,主要描写的是父子在地震中所表现出的患难真情,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挫折与困难面前,不退缩,不逃避,而是迎难直上勇敢面对。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素质教育受到教育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训练有效整合的路径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和写作一直受到重视。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水平还很低,层次得不到提升。追根究底是因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把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机结合。实际上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两者并不是相互分离的状态。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涵养,整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成为目前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整合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够对教育者有所启发。

1.在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对作文的指导和训练,形成新型合理教学模式,以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实现这种阅读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在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

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是指学生们通过在课堂上对某篇文章的阅读,从中收获一定的典型事例、基本作文素材等,并在作文训练中加以应用。那么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美文,获得丰富的语言,学会运用新的词句,掌握积累素材的方法,并进行反复朗读和背诵,()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阅读中素材的一种印象,并努力达到精益求精。最后让这些在阅读中学习、积累到的素材成为自己的素材,作文训练便会得心应手了。

例如,在阅读小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詹天佑》,学生们在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记住詹天佑这个任务的丰功伟绩,并能够在作文训练中合理地运用这个素材。

2.在阅读中模仿写作特色。

模仿是学生进行个性写作的开端,想要使小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写出自己内心的东西,首先要洞察优秀文章的写法,然后借鉴其写作方式,从而使自己的文章能够把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曾有人说:“模仿是学生写作最好的拐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想要使作文训练水平和层次都得到提高,必须让学生学会如何模仿而不抄袭。这是非常重要并值得注意的内容。因此,教师在阅读课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作者的写作特色,并正确使用其写作的方法。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经过层层审核以及精心挑选的,因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范本,其中的语文素材以及文章的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借鉴。为了使阅读与作文同步提高,在阅读中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适应整合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教学方法并从中获益。

例如,在阅读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这篇课文,然后设计问题“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让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由于小学生还处于作文写作的初期阶段,对于一些有难度的技巧尚使用能力不足,因此发现文章中的修辞是其关键,那么在充分阅读文章并进行对文章写作技巧的思考之后,会发现这篇课文中每一个小段落会重复出现“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然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让这句话反复出现”,让学生们知道这种写法的强调作用,有一咏三叹的效果,能够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更浓。并在课堂上进行随堂作文训练,让学生们就自己生活中对某种事物所产生的感情写一段文字,运用这种写作方法。通过这样的阅读与作文有机结合,模仿优秀文章的写作特色,学生的作文训练能力便能够得到提升。

3.在阅读中激发学生感情。

无论对于阅读还是写作,其中最重要的不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笔功底,而是学生的感情。对于语文这样感性知识较强的学科,教师要指引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理解文章并写出对文章的感悟。在阅读生活中真实的文章或者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文章时,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内在的思想感情就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中,通过叙述父亲对儿子的信念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写出了父子亲情的深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并带来感动。在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们“爸爸为你们做过什么让你特别感动的事情?”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表示要回答问题,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带动学生在课堂的活跃,然后设置一个作文题目《我的爸爸》,由于学生们已经充分思考了爸爸对自己做过很多让人感动的事情,头脑中形成了完整的写作事例,因此作文训练便显得轻松容易,不仅实现了整合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也让学生的习作充满感情,提高了阅读与写作的水平。

4.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们吸收知识、增加知识面、扩宽眼界,作文训练则是让学生们通过写日记、做习作来表达、释放自己的内心想法。虽然在本质上有不同的差别,但是两者的结合却能够使教学的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值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并推广。

在分析概括中进行思维训练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可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通过对信息、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中,达到理解知识、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心理能力。”阅读教学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如下三个要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为他们的认识水平不高,只有在拥有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后,才能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去理解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教材、感受形象,抓住主要问题,深化认识,引向概括。

例如,在讲读《尊严》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步骤的: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找出文中描写逃难人外貌和神态的句子,从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外貌上以及“吃着这些食物时,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的动作上,可以感知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吃到食物,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疲惫。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逃难人都接受杰克逊大叔的帮助吗?”“哈默为什么不吃这些食物?他为什么要求杰克逊大叔先给他活干,他才要吃这些食物?”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分析讨论,学生理解了哈默是想通过双手的劳动去换取报酬,他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他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令人敬佩不已。在理解语言、感受人物鲜明形象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用一句准确、简练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在讨论、比较中,将学生思维引向抽象概括中,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通过上述教学,学生经历了从分析到概括的思考和理解,顺向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

无论是顺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都是必须的。顺向思维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逻辑性,而逆向思维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广阔性和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课文的重点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解,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例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中,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同时又是全文的总线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相关事物都串联起来。教学时,我也以此为主线来展开:首先从“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入手,让学生明白青年“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中心句;然后,要求学生自学,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的语句:“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静静地画”“没有任何反应……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分析、验证,真正理解文章中心。同时,也悄悄地向学生渗透“作文必须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这样,学生在理解文章中心句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概括到具体、从综合到分析的发散性思维活动,逆向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也拓展了思维的广阔性。

三、指导概括,训练抽象概括思维。

中年级教材的训练重点之一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有层次地叙述出来。”语言与思维关系甚为密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载体,是使思维过程得以正常进行,使思想得以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发展思维的`最好手段。所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仍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然而,理解后的表述是小学生的难点,他们常用繁琐的语言表达,或只是重复课文的语句,泛泛而谈。因此,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不能只重视结果,急切地把准确的概括抛给学生,而更应该重视概括、表述的过程,并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扎实地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我的训练方法主要是重视引导学生把概括段意与分段方法联系起来,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概括段意联系起来。例如,《观潮》是按照大潮发展变化的顺序分成四个自然段,我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时突出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自然段写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自然段写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第四段写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联系各段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能抓住要点,不遗漏,又能立足全篇。当学生出现简单地把四个自然段意连起来,造成句子不通顺时,我不急于讲出准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得到启发:在把各段段意连起来时,要考虑句子间的联系,保留主干,去掉旁枝末节,语言力求简练,才能抓住主要内容,反映全篇主旨。

这样,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到阅读理解,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认识逐渐深化,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得到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自我介绍小学三年级(实用18篇)

    自我介绍是一种向他人介绍自己身份、经历和兴趣的方式,它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接下来是一些实用的自我介绍写作方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我叫蔡子轩,今年十

    对防汛救灾工作的感想大全(17篇)

    工作心得是对自己工作表现的一种自我评价,是对工作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在这里,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工作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劳动节活动方案幼儿园(精选18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调研和了解参与群体的需求和兴趣,以确保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这些范例涵盖了不同领域和

    产业运行心得体会(热门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参考和借鉴。以下是一些学者们的心得体会,他们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见解。C语言是一门广

    金色花课教案大全(21篇)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多次实际教学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启发作用。

    神经内科护士述职报告(汇总16篇)

    述职报告应该注意结构合理,内容清晰,语言简练,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述职报告,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红色旅游广告策划案(模板19篇)

    制定广告策划时,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媒体渠道,以确保广告的传播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成功广告策划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随着我们的生活水

    二手挖机合同(精选16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交易的基石,它能够保障交易双方的权益,降低各种风险。请您在参考以下合同协议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定制化。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向乙

    学习军人保护法心得体会(实用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生介绍猪范文(19篇)

    优秀作文应当有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无忧的微笑:每个人都羡慕他的微笑,因为那是一种无忧无虑的微笑。我叫李博乐,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