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情书大全 > 正文

热门道德经读书分享大全(15篇)

时间:2023-09-24 15:04:23 作者:紫薇儿

爱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和荣耀之所在。创作一句切入人心的爱国标语,需要融入国情民俗、发现社会矛盾点,以及调动起人们的集体认同感。接下来是一些感人至深的爱国标语,让我们一同感受国家的力量。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道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以著成《道德经》一书,并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后世的好多经典都出自或继承了《道德经》其中的主要观点,比如说,《庄子》中的逍遥游,以及后代的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并且在以后的数千年里,与儒家思想相互碰撞、辩驳,甚至其中的一些观点或认识逐渐成为中国精神的内在品质,“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老子的一些思想在现代也有确实的反映,比如他在《道德经》中曾经说过“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他看来,世界的矛盾都是相存相依的,在激荡中求发展,在相补中求完善。爱因斯坦也曾反问过问他的人:“为什么不能是既是这样,又是那样?世界本来就是矛盾的,这样不好吗?”而在我看来,矛盾是必然要存在的,没有“有”,焉知“无”?它们本来就是相生的。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周末去听的西川的主题为“我的诗歌革命”讲座。他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个词——“矛盾修辞”,在某种程度上,我比较认同他对中国现状的一些认识,比如他说的“在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矛盾修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作为一个矛盾体,它们能如同“难易相成”、“长短相生”般,互相补充自己不足的一面,推动最终的发展。

在儒家经典文化中有“以人为本”、“民贵君轻”的思想,当然在道家精神中也有一些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观点方法,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在此看来,道家文化与儒家经典在中国历史中不断激荡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质也并非偶然了。

当然在道家文化中虽有“积极无为”,但也有一些“消极无为”的方面,“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些都和那些“富国贫民”、“强干若枝”的思想类似,一味地通过强调使民弱来相对地加强国家的富强,在我看来,这在本质上也是在破坏和谐,削弱国家。老子的精神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的慢慢体会,琢磨!

《道德经》阅读心得分享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

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分享道德经第七章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它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华”。其中第七章讲述了“天长地久”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世俗的眼光和价值观,使我们感到彷徨不定,无从选择。而这时,读《道德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考方式,给我们提供智慧的启示。

第二段: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在第七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语句是“天长地久”。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柔软而非坚硬来面对人生的挑战。柔软不代表软弱无力,它是在行事过程中保持理智、坚守信念后采取的高明策略。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讲话中,“法治中国”被写入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经济的核心。但是,在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缺乏慈悲、善良和协调是无法达到真正的高度的。这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柔性力量和智慧,用人类的博爱精神来解决问题,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段: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的柔软与永恒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水能给所有生命物质提供生机和能量,但它从不反抗或反击。水相信自己的影子,如果石头被放在水中,水会把石头包围着,但不是通过争斗或竞争。水是有德性的,它是一个荡秋千式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原则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成为一个互相支持的社区。追随道德的行动原则,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存在更有价值,我们也可以影响我们周围的人,成为强壮、充实和幸福的人。

第四段:行者常无事,便无事常有。

全书的主张原则是“无为而治”,并在第七章中具体阐述:行者常无事,便无事常有。这里,“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能够在行事之前,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周围环境变化,选择正确的方向和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处于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之下,但与之相对的一突出表现是精神上的忧虑、焦虑和烦躁。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平静、保持凝聚和理性,去处理每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很少有不必要的紧张和不适感觉,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第五段:结语。

“天长地久”不仅是人类权利法律的保障,更是生命生机的维系,是永恒不变的道德伦理。作为一个中国人,读《道德经》不仅让我在思想上受益匪浅,而且让我感到自己的身份感和国家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中洋溢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道德观念,这种精神不仅能够给我们提供成长的能量,也为我们今后的道路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静下心来,去深入探讨和思考,可能会让我们感受到以前从未有过的内在动力和力量,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心意。

道德经第五章分享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五章是一篇极具哲理性的篇章,对于人们的行为和处事态度,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深有体会和感悟,进一步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以下是我对道德经第五章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第五章强调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而要想维护良好的社会和谐,就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不仅要尊重对方的权益和感受,更要尊重对方的选择和决定。我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尽可能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和互相合作的关系。

其次,道德经第五章告诫人们要“抵制诱惑”。人性的弱点恰恰在于容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从而走上不良的道路。而要想坚守道德的底线,就必须学会抵制诱惑。只有拥有足够的意志力和自我约束力,才能战胜各种诱惑,始终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各种权钱交易、欺骗和不诚信行为的诱惑,但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远离这些负面诱惑。

第三,道德经第五章也提到了“遵循道义”。道义是指守正、守常、守平等,是人们在处事和行为中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遵循道义不仅表现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以道义为准则来行事,做到诚实守信、敬业慎微。只有遵循道义,才能走上正义、公平、善良的道路,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四,“公正”是道德经第五章中的一个重点论述。道德经指出,“恢恢无期,幽兮其若卒。”公正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治理国家和对待家人,也可以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道德经通过这一论述告诉我们,无论是在什么情境下,我们都必须追求公正,坚守公正。在现实生活中,公正意味着公平对待每个人,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有公正的行为和决策,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

最后,道德经第五章还教导我们要“宽容”。宽容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品质,也是维持人际关系和睦的基础。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宽容不仅包括对他人的错误和过失宽容,也包括对自己的包容和宽恕。宽容是一种胸怀和修养,只有宽容他人,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总之,道德经第五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道德和品行的深刻思考。通过学习和领悟这一章节的内涵,我们可以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把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只有在尊重他人、抵制诱惑、遵循道义、追求公正和展现宽容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德人,为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做出贡献。

道德经阅读分享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一部古老而深奥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重要文献之一。这部经典的每一句字词都蕴含着极深的哲学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最近我有幸阅读了《道德经》,并在其中发现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分享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受道德经中“无欲”和“自然”的思想触动。现代社会之所以存在种种问题,根源在于人们不断追求无止境的欲望。而道德经中却告诫我们要返璞归真,学会舍弃私欲,去掉冗杂的物质追求,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谦和。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过度追求物质的浮躁风气,以及贪婪和虚荣的弊端。如果人们能够像道德经中所说的一样,摒弃私欲,返璞归真,也许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其次,道德经中“为无为”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劳心劳力,焦虑不断,但难以达到心灵的宁静。而道德经中倡导的“为无为”,则是告诉我们要放下执著与欲望,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我个人深受这一思想的启发,学会放下繁琐杂务,静心思考和反思,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我发现,只有在不断地放下自我,追求无为无欲的状态下,才能收获更大的人生智慧和幸福。

此外,道德经中对于领导者的要求也值得我们深思。经书中提到,领导者应该“以无为治天下”,即不主动干预和操控一切,而是以宽松、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非常有启示意义。现实中,有些领导者常常以权谋私,以私利为先,忽视了民众的疾苦和福祉。而如果能够以无为的态度来管理和领导,注重民众的利益和福祉,也许领导者才能真正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最后,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思想对于我的影响也很深远。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名利的束缚,但往往陷入了表面的虚荣。道德经中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言辞来诠释的,名是无法用言语来定义的。只有超越表面的形式,才能真正接触到内在的本质。这让我认识到,名利追逐只会让人迷失在虚幻的世界中,而只有通过超越外在的物质价值,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阅读《道德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其中的道德哲学和生活智慧都让我受益匪浅。无欲、为无为、以无为治天下以及超越名利等思想都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加以思考和践行。通过阅读和研读《道德经》,我深信这部经典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无为”以平等为基础。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

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残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没了食物来源无法继续生存,若没了植物,食草动物就没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没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无法继续存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生命链条,每一个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们只能按道的要求与万物平等共处。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但在道这个母体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

万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样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样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们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规律即有各自的“德”。谁也不属于谁,谁也不能命令别人该怎样生活。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无为策略,让万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长、生活。

在一个合道的社会里,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们在世间享有的权益(阳光、空气、财富、权势、自由、亲情、健康、病痛、快乐、痛苦等的总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财富,你占有的财富是少了,但你却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乐,你的权益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你抢劫得了许多钱,你的财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着警察,天天受到心灵的谴责而痛苦,你的权益也并没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变这种均衡性,这是不符合道的准则的,长期看也是肯定办不到。只有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护这种平等的权利,保障均衡的权益,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最优选择。“圣人”正是透彻地理解了这一点,才顺势而为,采取“无为”的策略。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无为”以平等为基础。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

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残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没了食物来源无法继续生存,若没了植物,食草动物就没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没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无法继续存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生命链条,每一个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们只能按道的要求与万物平等共处。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但在道这个母体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

万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样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样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们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规律即有各自的“德”。谁也不属于谁,谁也不能命令别人该怎样生活。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无为策略,让万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长、生活。

在一个合道的社会里,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们在世间享有的权益(阳光、空气、财富、权势、自由、亲情、健康、病痛、快乐、痛苦等的总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财富,你占有的财富是少了,但你却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乐,你的权益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你抢劫得了许多钱,你的财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着警察,天天受到心灵的谴责而痛苦,你的权益也并没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变这种均衡性,这是不符合道的准则的,长期看也是肯定办不到。只有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护这种平等的权利,保障均衡的权益,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最优选择。“圣人”正是透彻地理解了这一点,才顺势而为,采取“无为”的策略。

文档为doc格式。

分享道德经第七章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中第七章是被业内人士广泛认可的一章。这一章主要探讨了人类行为中的道德问题。作者认为,道德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可以学习的道德行为,另一种则是人们自我悟出来的行为道德。也就是说,道德可以是由学习而来,也可以是由阅历和感悟而来。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能够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第二段:人类本质的探索。

在这一章中,作者还阐述了人类的本质是什么。他认为,人类的本质在于“道”,这个道指的是自然界万物的本源,在这个本源中,每个个体都有其生命力得以体现。而人类则是这个道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认识对于深入探索人类本质以及人类所处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示我们应该关注人的内在价值,去探究万物共性发生的本源。

第三段:以德治国的思想。

《道德经》的第七章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政府应该依据德行给予人民良好的治理。这种思想和现代政治理念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它提示我们,一个政府要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依据德行来做出行动,并且在取得政策成效的同时,不忘保护人民的基本权益,为国家的长久安宁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段:分享的意义。

在《道德经》的第七章中,还探讨了分享的意义。作者认为,分享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换言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分享的接收方,也可以成为分享的提供方。这种观点,提示我们要懂得分享,并将它落实到生活之中。只有真正懂得分享的人,才会去推行和实践“和为贵”的重要方法论,才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第五段:回归初心。

道德经的第七章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思考,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本质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启示。它提醒我们,要始终坚持初心,不断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发掘人类内在的能力和才华。与此同时,也提示我们要始终坚持分享和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在人类的历史演进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经阅读分享心得体会

道德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一部具有哲学意义的著作。本文将从个人的阅读体验和心得体会两个方面,来分享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我要说一说自己对于道德经的阅读体验。在读这部经典之前,我的心里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因为我一直对古代经书抱有一种特殊的敬畏之情。一开始,我觉得阅读道德经有些困难,因为其中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与当代人的习惯有所不同。然而,随着我不断地阅读和思考,我逐渐适应了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开始渐渐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和哲理。道德经中的诗句简洁而深刻,有时候只有几个字就能表达出一种深远的意义。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让我体会到了阅读经典的独特魅力。

其次,我要分享一下我对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道德经以道德和道德修行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其中的“道”既可理解为道路、规则,也可理解为道德、良知。作者认为,只有遵循道的指引,并通过养身、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六个方面的修炼,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使我深深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名利和物质,而忽视了内心和道义的培养。道德经给了我一个思考的角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意识到了道义对于幸福和满足感的重要性。

进一步地,我从道德经中体会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道德经强调了与自然的联系和依附,认为自然是一个完美而安定的存在,而我们应该以柔克刚、顺应自然的原则来处理人生中的种种问题。这让我重新认识到,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挫折和困境。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尊重自然的重要性,应该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去破坏和污染它。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要说一说对于道德经的反思和实践。阅读道德经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智慧,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中的思想和教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尽量遵循道德经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和修行准则,例如坚持以善待人、以德行处世、以宽容包容他人等等。通过这些积极的行为和实践,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和充实,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和融洽。这让我深深领悟到,道德经所传递的智慧不仅仅是理论,更是能够指导我们实践和改变自己生活的力量。

总之,道德经不仅仅是一部古代的经典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生道德和修行的指南。通过阅读和思考,我渐渐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道德经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修炼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实践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我相信,在日后的人生中,我会继续以道德经为指导,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和修行目标。

道德经心得体会分享

在《道德经》中,老子着眼于道与德的关系,而得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而书中所讲的道与德是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过这本书的,是不会想明白更深一层次的道与德有什么含义的。

在老子看来,道一是宇宙产生之本源,二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在我看来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很难理解清楚的,或者说是,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本源呢?那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吗?这样的话,宇宙的本源不也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东西吗?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自己是解释不了宇宙的本源问题的。

相对而言,我更赞成道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我认为道是道理原则一类的,说简单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天之道指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地之道是指治国之道,人之道可以理解为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是“是自然的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是治国之道。《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资治通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战国策》的“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是为人处世之道。《大学》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公孙丑下》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篇则是讲整个道的集合,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

深一点的,我把“道”理解为“信仰”。“道”有道路的含义,就像老子坚信自己的道与道路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上文说的,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不是我们所相信的吗?道,只有在我们理解相信的基础上才能作用于我们自身。这就是那些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所一直在做的事:先骗自己,再骗别人。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说道是信仰:一是信仰的的虚空性与道的无声无色,无形无状是同出一则的。二是道与信仰都是我们自己无形中所坚持相信的,三是道的种种解释都会作用于我们,形成信仰。

道讲完,讲德。德是什么?与道的关系,老子的德是具体事物生的原理。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成为事物的原理,等等的全是废话,没一句能懂的,只有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我们能理解到,一句话德是因为道的需要而产生的,道在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所依据的原理根据便是德,那便是道德。

道德经57章感悟心得分享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读了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认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分享社会实践心得。

应该怎样学习《道德经》。

社会实践心得感悟。

学车心得感悟范文。

学习员工守则的心得感悟。

道德经心得体会分享

学习《道德经》这门学科虽然不久,并且资料也不是简单易懂,但在张剑伟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却大致了解了《道德经》,和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这些知识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所以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宝贵的一课,使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加入了许多自我独特的见解,他还进取向我们提倡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彼此之间应当多交流讨论。在此,我就来说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自我的一些见解和讨论成果吧!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资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到达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能够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梦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国寡民的梦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仅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一样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必须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诫统治的人,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的人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进取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或许,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成功的彼岸。

道德经心得体会分享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十分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能够清澈,大地尊重规律能够安宁,神灵尊重规律能够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能够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能够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能够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方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_欲如玉,_如石。”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性,这对此刻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忙,为之后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我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我。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我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年道德经53章感悟心得分享,道德经74章感悟分享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就应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道德经57章感悟心得分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作品——《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道德经》像一束阳光,把万事万物的.奥秘和为人处事的规律照得明明白白,让我心中豁然开朗。

《道德经》告诉我,要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并注意之间的转化,并难得可贵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告诉我们:过分私爱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费,太多收藏必然会有厚重的损失。以前,我从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够名牌,用的笔不够漂亮,嫌妈妈不够优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读了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虽比不上一些同学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着到农村,农村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看不够。而我用的笔从不妨碍我做作业,考出好成绩。爸爸妈妈用他们的劳动所得让我丰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捞鱼,还能根据我的意愿,出钱让我学钢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见,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该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开始知道满足了,突然发现,我原来可以生活得这么快乐。

“轻则失根,燥则失君”告诉我,办事不能轻率浮躁,否则就无法办成事情。就如去年我准备参加钢琴考级,刚刚开始,我还没有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仔细弹清楚,我就急着用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去弹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弹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团,乱成了一锅粥。当我看到这一章《道德经》后,发现我弹琴过于草率,我原来的意图是希望自己能快些达到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为轻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乱了。我静下心来,重新谨慎地把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样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终于,我通过了考级。我从心里感谢《道德经》,它教会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规律,踏踏实实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均是《道德经》告诉我的道理,让我渐渐明白了我该怎样对待我的人生,该怎样对待我身边的事物。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幼儿园开学第一课教案反思范文(15篇)

    在现代社会中,安全教案是保障人们生活和工作安全的基础。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初中教案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教学指导。1、了解使用文具的不安全行为以及产生的危

    最新上岗证工作证明大全(13篇)

    运动会是锻炼意志力和拼搏精神的舞台,让我们一起超越自我!运动会宣传,如何唤起同学们的热情与参与度?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运动会宣传创意,快来看看吧。兹证明___

    2023年老年大学开学典礼讲话稿(模板15篇)

    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够让听众对我们的演讲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开场白,我们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宣讲的主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篇关于个人成长的总

    优秀机关人员心得体会大全(13篇)

    实习心得是对自己在实习岗位上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下面是一些学习心得的案例分享,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实用申请不住校的申请书(案例16篇)

    通过奖学金申请书,申请人需要向评审委员会说明自己对学术和社会的价值和贡献。通过阅读申请书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申请者的角度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实用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范文(15篇)

    广告策划的目标是通过创意和有效的传播手段,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意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为了响应国家质检总局等

    热门自我革命心得体会及感悟大全(14篇)

    通过读书心得,我们可以记录下对书中的感受和启发,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让大家的读书心得更加丰富和

    2023年医院礼仪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写学习心得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让自己更有学习动力。接下来是一些读书心得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根据医院“1+363”重点

    实用医疗廉洁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军训心得是对参加军事训练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进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军事训练的重要性。以下是教师们总结的一些教学反思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心得体会(通用12篇)

    在写学习心得时,我们需要回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学员留下的培训心得,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和成长有所助益。